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27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90篇
综合类   122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患者循环微小RNA-92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患者循环微小RNA-92a( miR-92a)的调节作用,评价miR-92a作为新血管内皮损伤治疗靶点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236例冠心病患者的血脂异常率、他汀类药物治疗率以及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率;多因素方差分析他汀类药物治疗对合并2型糖尿病(DM)冠心病患者LDL-C及循环miR-92a表达的影响,比较各组治疗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生率.结果 冠心病非他汀类药物治疗患者LDL-C未达标率高达95.7%(112/117),应获得而未得到他汀类药物治疗者占47.5%(112/236);他汀类药物治疗者LDL-C达标率为27.7%( 33/119).冠心病他汀类药物治疗组LDL-C( mmol/L)显著低于非治疗组(2.457±0.802比3.218±1.130,Z=-9.760,P=0.001),ACS发生率也显著低于非治疗组(33.6%比71.8%,x2=34.491,P=0.001).在他汀类药物治疗组中,LDL-C达标者与未达标者ACS发生率无明显差异(33.3%比33.7%,x2=0.002,P=0.968).稳定型心绞痛(SAP)合并DM患者循环miR-92a表达显著高于未合并DM者(0.492比-0.121,Z=-3.038,P=0.002);他汀类药物治疗的SAP合并DM者循环miR-92a表达低于非治疗者(0.419比0.687,Z=1.289,P=0.072);他汀类药物治疗的SAP未合并DM患者与非治疗者循环miR-92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32比-0.198,Z=-0.614,P=0.539).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他汀类药物治疗是影响冠心病患者LDL-C水平的主要因素(F=22.863,P=0.001),合并DM是影响SAP患者循环miR-92a表达的主要因素(F=9.641,P=0.003).结论 他汀类药物通过调控循环miR-92a表达,对减轻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损伤可能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2.
经导管封堵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索应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perimembraneventricularseptaldefect ,PMVSD)的近期疗效。方法 应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对 8例PMVSD进行封堵器治疗。患者年龄 3~ 2 6 (16± 8)岁 ,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缺损直径为 3~ 7(4 6± 0 9)mm ;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 ;术后 2 4h、1月、3月及 6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及X线检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 ,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全部患者封堵后无一例存在残余分流 ,术后即刻完全封堵率 10 0 % ;术后 2 4h、1月、3月及 6个月进行随访 ,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 ,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 ,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结论 经导管置入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安全有效近期疗效良好 ,但远期疗效尚需更大规模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03.
阿魏酸钠对介入治疗后内皮功能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进  林虹  王风  林英忠  赵毅兰  王小燕  焦伟 《广西医学》2004,26(10):1418-1421
目的 探讨阿魏酸钠对介入治疗 (PCI)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及干预作用。方法 对 6 0例成功行PCI后的冠心病患者在常规治疗 (阿托伐他汀、阿斯匹林、ACEI、硝酸酯类 )的基础上按分层随机分配法分为阿魏酸钠组 (n =30例 )和对照组 (n=30例 )。全部病例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 ,分别在PCI后 3天、18天检测肱动脉舒张功能 :反应性充血后血管舒张 (FMD)、含服硝酸甘油后的血管舒张 (NID) ,且同步检验血内皮素 (ET)、一氧化氮 (NO)等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两组干预后的FMD、NO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 (均P <0 0 1或P <0 0 5 ) ,ET则降低 (均P <0 0 1或P <0 0 5 ) ;(2 )干预后 :阿魏酸钠组的FMD、NO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均P <0 0 5 ) ,ET则降低 (P <0 0 5 ) ;(3)NID在各组干预前后、组间比较均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应用国产阿托伐他汀能改善PCI后血管内皮功能 ;阿魏酸钠可进一步改善PCI后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介入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并评估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符合条件的158例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UAP患者(UAP组)和91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术前、术后24h血清hs—CRP的变化;并对UAP患者进行术后1年随访,以评价术后24h血清hs—CRP水平与首次发生主要心血管病事件的关系。结果UAP组术后24h血清hs—cRP浓度与术前的差值高于对照组[(1.08±0.89)mg/L:(0.36±0.29)mg/L,t=7.483,P=0.000];PCI术后血清hs—CRP≥3.0mg/L的uAP患者1年内首次主要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率高于hs—CRP〈3.0mg/L者(χ^2=1.267,P=0.260)。结论PCI术后24h血清hs-CRP水平是影响UAP患者1年内首次发生主要心血管病事件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5.
我院1984年6月将经静脉右心室心内膜心肌活检术(Endomyocardial biopsy 简称EMB)应用于临床。现将近年资料完整的25例予以报告,对EMB 临床应用的价值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6.
王虹  黄从新  王风  林英忠 《广西医学》2005,27(11):1758-1759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疗效的因素。方法用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年龄、发病至治疗时间、治疗前收缩压等11个因素与住院期患者死亡的关系。结果治疗方式(χ2=24.097,P=0.001)、治疗后多巴胺使用量(Z=-2.473,P=0.018)影响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疗效。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CI)患者住院病死率为0%(08),低于一般内科治疗(88.9%,2427,P=0.000)及溶栓治疗(75.0%,68,P=0.003),治疗后多巴胺使用量>9μgkg·min预示住院病死率高。结论PCI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病死率。治疗后多巴胺使用量似可用于评估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107.
目的:观察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患者肱动脉血管扩张程度和内皮素及一氧化氮.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90例,其中冠脉单支病变48例(A组)、2支病变28例(B组)、陈旧性心肌梗死14例(C组).采用高分辨超声测定肱动脉的内皮依赖血流介导的扩张反应(FMD),并检测血管活性因子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结果:A组分别与B组及C组比较,FMD、ET、N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组上述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皮功能障碍程度与冠脉病变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8.
刘伶  王风  林英忠 《广西医学》2002,24(9):1340-1342
目的 :评估心肌梗死后梗死相关血管 (IRA)晚期再灌注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2 4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 12小时~ 4周和 18例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患者IRA作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和 或冠脉支架术后进行临床随访 ,设同期住院的 30例心肌梗死患者做对照组。结果 :左室射血分数 (EF) :介入治疗组中AMI组由 4 4 5 %± 3 0 %增加至 5 3 3%± 5 8%(P <0 0 1) ,OMI组由 4 2 8%± 4 4 %增至 4 9 9%± 5 4 % (P <0 0 5 ) ;对照组由 4 9 6 8%± 18 2 %降至 4 6 72 %± 16 2 % (P >0 0 5 )。 8例合并房室传导阻滞 (AVB)的下壁心肌梗死者经血管成形术治疗后均恢复正常心律。结论 :心肌梗死后 ,恢复梗死相关动脉血流对改善左心室功能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下壁心肌梗死并发的AVB绝大多数是由房室结动脉供血中断使房室传导系统处于顿抑状态 ,故应尽早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109.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介入治疗1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广马  王风  林英忠  林虹 《山东医药》2002,42(20):28-28
据文献报道 ,急性心肌梗死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时 ,内科药物治疗的病死率达 80 %以上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 )可降低病死率至 5 0 %以下。 1994~ 2 0 0 0年 ,我院对15例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 PTCA治疗 ,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5例均为我院收治的 AMI患者 ,男 12例 ,女3例 ;年龄 30~ 72岁 ,平均 (5 8± 10 .6 )岁。前侧壁心梗 6例 ,下后壁心梗 9例。休克发病至行 PTCA时间均在 6 h之内。 15例均符合心源性休克诊断标准 :1收缩压 (SBP) <80 m m Hg;2左室舒张末期压 >2 0 mm Hg;3有明显末梢灌注不足表现…  相似文献   
110.
林英忠  王风  徐广马  刘伶  林虹 《广西医学》2003,25(11):2112-2113
目的 :观察经肱动脉途径冠脉造影 (CAG)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 :自 2 0 0 0年 5月~ 2 0 0 2年 10月 ,我院经肱动脉途径共对 2 0 3例患者行CAG ,与同期经股动脉途径行CAG的 5 0 0例患者比较 ,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冠状动脉造影时间、X光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结果 :两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 98 5 %和 10 0 % ,X光透视时间为 (6 5± 3 5 )min和(5 9± 3 6 )min ,并发症发生率为 1 4 8%和 5 2 % ,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 (31 5± 16 2 )min和 (30 2± 15 7)min。两组手术成功率 ,X光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但肱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 (P <0 0 1)。结论 :经肱动脉行CAG安全可靠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