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5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情况及诊治经验,以提高早期诊治水平,降低病死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小儿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通过保守治疗治愈,2例通过手术治疗原发病而治愈。结论 小儿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及病情演变与成年人有很大不同,通过分析病因,结合诊断标准及把握病情的轻重程度可提高早期诊治效果。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中药成分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对大鼠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CDH)模型胎仔肺内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及其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影响和意义。方法 实验组20只雌性SD大鼠于孕9.5d灌胃给予除草醚115mg/只;对照组4只灌胃给等量食用油。孕18.5d,实验组根据给药不同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ormal solution group,NS组)、地塞米松组(dexamethasone group,Dex组)、汉防己甲素组(tetrandringe group,TET组)、地塞米松+汉防己甲素组(D+T组),每组5只。孕21.5d对所有孕鼠行刮宫产,取出胎鼠两侧肺组织行大体观察、HE染色、EGF、EGF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图像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共产胎仔36只,无隔疝形成。实验组共产胎仔137只,CDH形成64只,致畸率46.7%。在Dex组、TET组和T+D组,肺组织处于原始肺泡期或进一步成熟。EGF在NS组、Dex组、TET组、D+T组及对照组的表达量依次递减(P〈0.05),而EGFR在NS组、Dex组、TET组、D+T组和对照组的表达量依次递增(P〈0.05)。结论 TET可使CDH胎鼠肺内EGF表达高峰提前,使EGFR表达上调,TET和Dex联合作用对促进EGF表达高峰提前及EGFR表达上调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TET可以通过调节EGF及EGFR在肺内的表达而实现其促进肺组织细胞发育分化和改善肺血管构型的效应。  相似文献   
43.
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刺法灸法学》教学[1]是广东高校所施实的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的项目之一。"151工程"是广东省教育厅于2001年([2001]108号文件)明确提出的,在"十五"期间广东省高校要重点建设100个专题学习网站、50个专业公用资源库和开展100项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教学  相似文献   
44.
目的 观察先天性膈疝(CDH)动物模型胎肺血管的超微结构变化,并结合大体组织及显微形态学检查探讨其在CD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将SD大鼠4只配种后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模型组.妊娠第9.5天以Nitrofen诱导建立大鼠CDH动物模型,第21天剖宫取出胎鼠及其肺进行HE、弹力纤维染色,观察分析图像,并用电镜观察腺泡内动脉(IAPA)超微结构.结果 模型组胎肺小动脉结构发生明显的重构,肌型动脉(MA)管壁中膜增厚(P<0.ol),IAPA水平MA及部分肌型动脉(PMA)的比例升高(P<0.01),非肌型动脉(NMA)的比例降低(P<0.01).电镜观察发现肺泡水平NMA肌化,IAPA内皮细胞增生变性,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呈增殖型表现,小动脉管壁弹力膜厚薄不均匀,连续性差,管壁结构破坏.结论 IAPA平滑肌细胞增殖、动脉肌化及管壁破坏是CDH肺血管重构的主要超微结构变化,是CDH肺动脉高压形成的病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45.
回顾性分析2020年 11月至 2023年 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行立体脑电图(SEEG)植入的9例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Ⅱ型所致癫痫患者, 分析高频振荡(HFO)出现的部位、时间、频率, 比较HFO与发作间期、发作前、发作期波形相关性。9例患者SEEG发作间期、发作期均记录到80~500 Hz HFO, 其中6例患者记录到250~500 Hz快速涟波(FR)。手术切除发作起始区和FR发放电极, 术后随访2年以上, 5例为EngelⅠ。发作前6例患者SEEG呈持续性放电。持续性放电分布指数与发作频率呈正相关。发作期四型发作起始模式均出现80~500 Hz HFO。6例发作前为持续性放电并重叠HFO患者, 手术切除发作起始区和FR发放电极, 5例EngelⅠ。FCDⅡ型放电波形复杂、放电指数高, 和HFO关系密切。与棘波相比HFO出现电极范围更为局限, 发作前HFO发生率显著增高, 与发作起始区相关性强, HFO与棘波同时出现比单独出现定位诊断价值更高, 能有效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46.
研究背景腓骨肌萎缩症存在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传统基因检测需对众多候选基因逐一筛查,存在效率低、耗时、费力等局限性。本文旨在探讨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技术诊断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腓骨肌萎缩症的可行性。方法采集5例临床拟诊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腓骨肌萎缩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外周血样本,采用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技术筛查腓骨肌萎缩症相关基因突变,Sanger测序对候选变异位点在患者及其父母外周血样本中进行验证。结果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显示,2例检出GDAP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余3例未检出致病性突变。经Sanger测序证实2例患儿存在GDAP1基因突变,例1为GDAP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767AG(p.His256Arg)和c.866TA(p.Phe289Tyr),其父携带c.866TA(p.Phe289Tyr)突变,其母携带c.767AG(p.His256Arg)突变;例2为GDAP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571CT(p.Arg191X)和c.589del C(p.Asp198IlefsX8),其父携带c.589del C(p.Asp198IlefsX8)突变,其母携带c.571CT(p.Arg191X)突变,最终明确诊断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腓骨肌萎缩症。结论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技术是一项高效基因检测方法,适用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腓骨肌萎缩症的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47.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背景下,对针灸学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十分必要。目前大湾区内针灸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协同发展能力不够、忽视针灸经典传承教育、针灸技能教学手段较为单一等问题。此文立足于针灸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从增强区域协同发展能力、提升针灸经典传承能力和创新教学方法角度探索针灸学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针灸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8.
目的采用二维等效力学方法构建矢状面盆底的精细化几何模型, 探讨不同腹压下盆底器官组织的形位改变对盆底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纳入1名28岁身体健康、体形匀称的已婚未育女性志愿者, 采用3.0 T磁共振扫描仪, 仰卧位静息状态扫描盆底组织获得其盆腔核磁共振影像学数据。基于磁共振成像(MRI)二维参数测量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方法, 建立女性盆底的几何模型和有限元模型, 分析不同腹压下盆底支持系统的生物力学变化特点。结果本研究在60、99、168、208 cmH2O(1 cmH2O=0.098 kPa)等4种腹压载荷作用下仿真模拟盆底受力的4种不同工况, 分析得出的趋势为:在腹压载荷作用下子宫发生向下向后的后倾屈曲形位变化, 宫颈、阴道中上段和肛提肌发生力学轴向指向骶尾骨的特征变化, 肛提肌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形比竖直方向上的更大。随腹压的增加健康受试者盆底整体系统在4种不同工况下的最大应力值分别为0.194 3、0.389 6、0.557 1、0.627 5 MPa, 最大位移值分别为10、14、21、25 mm;宫颈和阴道中上段的最大应力值分别为0.111 7、0.161 8、0.250 6、...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PDCA管理模式在多参数监护仪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的120台多参数监护仪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9年1—9月未实施PDCA管理,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实施PDCA管理,比较PDCA管理模式实施前后多参数监护仪的检测一次合格率、维修率及质量控制检测结果。结果实施PDCA管理模式后多参数监护仪的检测一次合格率高于实施前,维修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管理模式的实施可有效降低多参数监护仪的故障率,提升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50.
急诊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诊危重患者经过急诊科急救、复苏、早期处理后,转运至检查科室、手术室或病房,途中虽然只有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仍然存在许多可以加重病情的因素,如剧烈震荡、呕吐物致呼吸道阻塞、氧气供给不足、静脉输液管脱出、突然呼吸心博骤停、内脏二次出血、脑疝形成等,因此护送急诊危重患者不是一个简单的运送过程,而是一个监护治疗过程。有文献报道:院内转运能增加重症患者的并发症,转运患者的死亡率比正常高出9.6%[1]。成功护送对降低危重患者的病死率及伤残率有着积极意义,切实做好转运过程中的每项工作关系到患者的治疗及其预后,而制度规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