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肝癌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首选,如何减少术中出血是外科医师追求的目标.Habib研制了一种新的切肝设备即RITA 1500X(美国)射频消融仪辅助的肝切除,它几乎可以在不出血的状态下完成肝切除[1]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胆囊切除术治疗先天性溶血性贫血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0月至2009年2月行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胆囊切除术治疗6例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并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术后未发生出血、感染、血栓及胰瘘等并发症;手术时间2.5~4h,平均2.8h;术中出血100~500ml,平均(176.7±158.8)ml;术后住院(8.5±1.8)d。结论: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胆囊切除术治疗溶血性贫血及胆囊结石安全、可靠,具有微创优势。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是儿童期常见胆道疾病,其发病机制仍在探索中。我院于1999年~2005年共收治34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巨结肠 (Hirschsprung’sdisease ,HD)是小儿常见的消化道畸形之一。根治性手术方法有多种 ,但大多数术式需要开腹切除病变肠管 ,存在并发症多、术后恢复慢等缺点。我院 2 0 0 2— 2 0 0 4年采用不开腹、经肛门斜形吻合的微创根治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 2 0例 ,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2 0例 ,男 17例 ,女 3例 ,年龄 3~ 5 6个月 ,平均 ( 11.8± 15 .6 )个月。表现为出生后排胎便延迟 ( >36h) ,有排便困难史 ,钡剂灌肠检查示普通型巨结肠 19例 ,短段型 1例。1.2 术前准备 均行钡灌肠检查 ,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MSP测定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肿瘤标本及其癌旁组织、6株肝癌细胞株及10例正常肝组织RASSF1A基因甲基化状态,分析甲基化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甲基化抑制剂5-Aza-CdR处理肝癌细胞株,用RT-PCR检测RASSF1A的重新表达情况.结果 100例肝癌组织中有69例(69%)存在RASSF1A基因CpG岛的异常甲基化,癌旁组织中有15例(15%),6株肝癌细胞株有4株(4/6)发生甲基化,而正常肝组织中无RASSF1A基因甲基化存在,RASSF1A基因异常甲基化在3种组织中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75,P<0.001).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患者乙肝表面抗原及组织分化存在一定相关性.发生甲基化的4株肝癌细胞株经甲基化抑制剂5-Aza-CdR处理后,全部重新恢复表达.结论 原发性肝癌存在RASSF1A基因CpG岛异常甲基化,并与患者乙肝表面抗原及组织分化密切相关.经甲基化抑制剂处理的肝癌细胞株又重新恢复表达,推测CpG岛的甲基化可能是导致其基因表达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林志川  陈谭根  周智  李建国 《海南医学》2014,(16):2441-2443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腹内疝伴急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11年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收治的9例胃大部切除术后腹内疝并发急性胰腺炎的诊治资料。结果 9例均为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腹内疝,BillrothⅡ式吻合术结肠前吻合5例(55.6%),输入袢均〉15 cm;结肠后吻合3例(33.3%);1例为Roux-en-Y吻合(11.1%)。均以急性胰腺炎为首发症状,其中4例死亡,死亡率为44.4%(4/9)。结论 胃大部切除术后内疝诊断困难,以急性胰腺炎为首发症状者死亡率高,早期诊断、及时合理手术治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7.
病人 男,55 岁,以反复右上腹疼痛1 个月伴进行性黄疸 1 周为主诉入院。入院查体:神志清楚,巩膜、皮肤重度黄染,无肝掌、蜘蛛痣,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右上腹部可触及肿块大小6 cm×5 cm×5 cm,肝脾未及肿大。肛查:未及肿块。彩超提示肝门部胆管癌并胆囊浸润, CT提示肝门部胆管癌浸润胆囊、右肝叶。总胆红素 250 U/dl,直接胆红素 213 U/dl,间接胆红素 37U/dl。入院第 7 天在气静复合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探查胰头肿块3 cm×3 cm×3 cm,质硬,浸润胆总管全段、肝门部肿块 5 cm×4 cm×4 cm,胆囊受浸润,右肝Ⅳ、Ⅴ段可触及肿块5 cm×5…  相似文献   
18.
病人,女,26岁,因"右上腹肿块6个月",于2003年7月29日入院.查体:皮肤无黄染,腹部于剑突下可及一肿块,约7 cm×6 cm,质硬,可推动,墨菲氏征阴性,肝功能正常,AFP阴性,彩超示于肝右前叶至左内叶探及一大小约6.7 cm×7.3 cm×6.2 cm低回声实质性肿块,轮廓尚清,CT增强扫描示:右肝和左肝交界处见一圆形低密度灶,大小约4.9 cm×4.5 cm×7.0 cm,与周围肝组织界限尚可分辨,增强后延长期和肝脏等密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治疗胰体尾占位性病变的术式选择策略和操作技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人民医院和漳州市人民医院2012年4月至2014年6月采用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治疗的56例胰体尾占位性病变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56例中中转开腹3例(5.4%),余53例(94.6%)均顺利完成手术。联合脾脏切除、保留脾血管保脾(Kimura法)和离断脾血管保脾(Warshaw法)的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分别为31例(58.5%)、19例(35.8%)和3例(5.7%)。手术时间70~230(170±35)min,出血量50~310(110±34)mL,术后住院时间5~35(9±6)d。术后并发A级胰瘘13例(23.2%),B级胰瘘1例(1.8%)、腹腔脓肿1例(1.8%)、肺炎2例(3.6%)。结合影像学和术后病理学检查报告分析,中转开腹、联合脾脏切除和Warshaw法:胰腺导管腺癌12例、肿瘤直径>
5 cm的交界性胰腺肿瘤23例和慢性胰腺炎2例。Kimura法:均为肿瘤直径<5 cm的良性或交界性胰体尾病变。良性或交界性胰体尾病变保脾率50.0%(22/44)。 结论 根据胰腺肿瘤性质、大小和部位,以及脾动、静脉与胰腺或胰腺肿瘤的关系,主动选择术式和规划手术路径,有助于提高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的安全性和保脾率。  相似文献   
20.
自1991年Delaitre等报道首例电视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video splenctomy,LS)以来,LS逐渐凸显其优势,并应用于门脉高压症即腹腔镜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我院2009年1月—2010年6月开展腹腔镜脾切除联合应用LigaSure钳电凝行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肝硬化并门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和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例,随访1~2年,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