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40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67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摘 要〕 目的:建立基于三维磁共振成像(3D–MRI)的影像组学预测成人弥漫性胶质瘤异柠檬酸脱氢酶(IDH) 分子分型的方法,以辅助术前决策和预后评估。方法:回顾性收集在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16 年 7 月至 2021 年 1 月 期间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 66 例成人脑弥漫型胶质瘤患者的 MRI 图像,临床病理及 IDH 分子分型资料。IDH 分子 分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qPCR)测序法。基于患者 T1WI、T2WI 图像勾画 3D 感兴趣区(ROI),提取肿瘤影像组学 特征。将数据以 7:3 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用 Spearman 相关性分析和 LASSO 对特征进行降维,筛选出与 IDH 分子分型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并建立预测 IDH 分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混淆矩阵验证预测 模型性能。结果:本研究共纳入 66 例成人弥漫性胶质瘤,其中 IDH 突变型 27 例,IDH 野生型 39 例,每例患者影像 图像提取 396 个特征,筛选出 6 个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建立 IDH 分型预测模型,训练集的曲线下面积(AUC)为 0.882, 测试集的 AUC 为 0.841;训练集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 0.894、0.842、0.929,测试集的准确度、灵敏度、 特异度分别为 0.789、0.750、0.818。结论:基于 MRI 的影像组学能够预测成人脑弥漫性胶质瘤,可无创性获得 IDH 分型结果,对于术前 / 无法手术者制定诊治方案及随诊策略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22.
脑膜瘤WHO最新病理分型的MRI影像特点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脑膜瘤病理分型MRI成像的特点,探寻MRI术前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7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行MRI检查手术病理结果为脑膜瘤的127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对影像学特征进行测量、评分、统计,与病理学结果对照,比较WHOⅠ、WHOⅡ、WHOⅢ型之间的MRI特征差异,分析不同病理亚型脑膜瘤的特点。结果:WHOⅠ型T1WI信号常稍低于或等于灰质;T2WI信号常等于或稍高于灰质。WHOⅡ型和WHOⅢ型的T1WI、T2WI信号一般等于灰质。WHOⅠ、WHOⅡ、WHOⅢ三型在强化程度、均匀度、血管流空、分叶、脑膜尾征、最大径、水肿范围及ADC值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WHO分级越高,肿瘤越大,分叶和血管流空越多见,水肿范围越大,ADC值越低,强化越不均匀。部分病理亚型的脑膜瘤MRI特征鲜明。结论:MRI对脑膜瘤术前病理WHO分级、病理亚型初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23.
目的 通过一起急性胃肠炎暴发事件的实验室检测,分析暴发相关病原特征.方法 对患者粪便、呕吐物标本以及可疑污染食品样本进行相关病原及毒力基因的实时荧光PCR筛查以及阳性菌的培养检测,对分离菌株进一步进行毒力基因分布分析和脉冲肠凝胶电泳分型分析.结果 25例患者的粪便标本诺如病毒荧光PCR阳性,检出率为71.43%(25/...  相似文献   
224.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减压后在硬脊膜外进行颗粒骨植骨融合的安全性。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8月,对35例胸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患者在硬脊膜外及相邻椎板间颗粒骨植骨融合,男24例,女11例;年龄18~58岁,平均37岁。术后及不同随访时间行X线和CT检查,观察伤椎椎体高度恢复、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有无植骨所造成的医源性椎管狭窄。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4~25个月,平均17个月。术后患者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CT提示无植骨造成的医源性椎管狭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51%恢复至98%;Cobb角由术前平均25.2°恢复至术后1.6°,且内固定拆除后伤椎高度无丢失。按Frankel分级:35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及骨折脱位患者神经功能提高1~3级。结论:脊柱后路减压患者采用硬脊膜外颗粒骨植骨融合重建了椎管,增加了脊柱稳定性,融合率高,而且不会造成医源性椎管狭窄,是一种简便、可靠、安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25.
目的 通过测量非透析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踝臂指数(ABI)及肾小球滤过率的评估值(eGFR),分析ABI作为评估CKD患者动脉硬化程度的临床意义.方法 横断面研究诊断明确的非透析CKD(1-5期)患者118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状况、血压、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肾功能.通过简化的肾脏病膳食改良公式计算eGFR,多普勒血流检测仪测定ABI.结果 按eGFR水平分为CKD1期、CKD2期、CKD3期、CKD4期、CKD5期五个组,与CKD1期组比较,CKD3期组、CKD4期组、CKD5期组ABI值明显降低(P<0.01),但CKD1期组与CKD2期组间ABI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CKD 2-5期组间随着eGFR降低,ABI值也逐渐下降(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和eGFR为AB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肾功能减退是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eGFR下降与动脉硬化病变程度密切相关,而ABI可作为评估CKD患者动脉硬化程度的重要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