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376篇 |
免费 | 2079篇 |
国内免费 | 126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29篇 |
儿科学 | 302篇 |
妇产科学 | 453篇 |
基础医学 | 1521篇 |
口腔科学 | 554篇 |
临床医学 | 4939篇 |
内科学 | 2990篇 |
皮肤病学 | 458篇 |
神经病学 | 744篇 |
特种医学 | 134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8篇 |
外科学 | 2895篇 |
综合类 | 11518篇 |
预防医学 | 4387篇 |
眼科学 | 365篇 |
药学 | 4768篇 |
80篇 | |
中国医学 | 5146篇 |
肿瘤学 | 100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71篇 |
2023年 | 832篇 |
2022年 | 993篇 |
2021年 | 1144篇 |
2020年 | 945篇 |
2019年 | 800篇 |
2018年 | 838篇 |
2017年 | 558篇 |
2016年 | 674篇 |
2015年 | 705篇 |
2014年 | 1955篇 |
2013年 | 1484篇 |
2012年 | 1643篇 |
2011年 | 1946篇 |
2010年 | 1905篇 |
2009年 | 1807篇 |
2008年 | 1643篇 |
2007年 | 1745篇 |
2006年 | 1755篇 |
2005年 | 1914篇 |
2004年 | 1742篇 |
2003年 | 1589篇 |
2002年 | 1265篇 |
2001年 | 1334篇 |
2000年 | 1287篇 |
1999年 | 1233篇 |
1998年 | 1032篇 |
1997年 | 1095篇 |
1996年 | 1039篇 |
1995年 | 1004篇 |
1994年 | 870篇 |
1993年 | 675篇 |
1992年 | 612篇 |
1991年 | 568篇 |
1990年 | 509篇 |
1989年 | 398篇 |
1988年 | 238篇 |
1987年 | 211篇 |
1986年 | 162篇 |
1985年 | 207篇 |
1984年 | 191篇 |
1983年 | 149篇 |
1982年 | 127篇 |
1981年 | 102篇 |
1980年 | 79篇 |
1979年 | 57篇 |
1978年 | 37篇 |
1965年 | 15篇 |
1964年 | 14篇 |
1959年 | 1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评价应用肌骨超声经椎间隙平面旁正中横向纵向扫描辅助定位穿刺引导技术对改良针内针穿刺法在单侧全髋关节置换老年患者行L2-3间隙单次微创等比重高位腰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9月择期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且实施L2-3间隙单次微创等比重腰麻的76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超声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其中6例(观察组2例和对照组4例)转为L2-3间隙退出研究。观察组采用肌骨超声定位引导单次微创等比重腰麻,对照组采用体表手法触诊定位法,均采用患侧在上的侧卧体位下进行操作。比较2组穿刺情况,如穿刺失败、穿刺时间、穿刺次数以及脑脊液流出、脑脊液抽出、脑脊液注药后流出和脑脊液注药后抽出例数,观察2组并发症(异感、下肢感觉和运动障碍)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时间短于对照组,穿刺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脑脊液流出、注药后脑脊液流出的概率明显增加,脑脊液回抽、脑脊液注药后回抽的次数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穿刺异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下肢感觉和运动障碍。结论:在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中,肌骨超声辅助定位引导下L2-3间隙单次微创等比重腰麻可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与体表标志触诊定位法比较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2.
43.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致残率很高的疾病,它不仅严重损害病人的运动和感觉功能,而且可以引起神经病性器官功能紊乱,其中以盆腔脏器功能障碍最为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及生活质量。虽然大小便功能及性功能密不可分且互相影响,但目前对于盆腔脏器功能障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善膀胱功能方面,而对于肠道功能及性功能方面的研究甚少。虽然通过外科手术重建脊髓损伤患者膀胱排尿功能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尚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意识控制,所以寻找能恢复脊髓上结构对盆腔脏器有意识支配的神经修复方法,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和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4.
创伤、感染、肿瘤或矫形手术所致的骨缺损、骨愈合延迟甚至不愈合使人们认识到发展骨移植的重要性。通过一百多年的探索,人们认识到影响骨再生的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有分化增殖能力的原始细胞;2.调控骨发生的多种生物活性物 相似文献
45.
湖北省科委及湖北省卫生局受卫生部委托于1981年5月27~30日在武汉召开了抗人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猪)(AHTG-P)科研成果鉴定会。正式代表48人、列席代表10人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听取了实验研究总结及临床试用报告,对 AHT- 相似文献
46.
47.
48.
目的探讨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CGH)技术诊断7p15.3p22.1微缺失,并分析其临床表现和7p15.3p22.1缺失的相关性。方法对1例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异常的新生儿采用array-CGH技术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化(CNVs)分析。结果发现患儿7p15.3p22.1片段缺失,位于chr7:6777262-23981753,经与数据库比对为致病性缺失片段。结论 array-CGH可作为常规G显带核型分析的有益补充,应用于临床细胞遗传诊断中。 相似文献
49.
5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细小分支瘘的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价值。方法 :12例冠状动脉细小分支瘘患者均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3例行介入治疗 ,6例于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瘘修复术。结果 :12例冠状动脉细小分支瘘中 ,发生于右冠状动脉者 5例 (41 7% ) ,发生于左冠状动脉者 7例(5 8 3% ) ,其中前降支 3例 ,左回旋支 3例 ,同时源于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者 1例。在这 12例中 ,发生冠状动脉 肺动脉瘘者 6例 (5 0 % ) ,瘘入右房者 3例 (2 5 % ) ,瘘入左房者 2例 (16 7% ) ,瘘入右室 1例(8 3% )。 3例行介入治疗患者 ,经 6个月随访观察 ,未见异常改变。结论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细小分支瘘的最佳方法。在治疗方面 ,目前除手术治疗外 ,介入治疗亦是一种较好的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