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测量下颈椎椎板的解剖学参数,探讨对国人进行下颈椎椎板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方法: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20具成人尸体C3~C7标本与下颈椎椎板螺钉进钉技术相关的解剖学数据,包括棘突根部、椎板中部和下关节突中部的椎板高度,椎板上、中、下部的厚度,钉道长度,进钉点至椎动脉及脊髓的距离,椎板轴线与矢状面的夹角。随机抽取100例正常成年人下颈椎CT图像,测量C3~C7椎板的相关解剖数据,包括椎板中部厚度、钉道长度、进钉点至椎动脉的距离、进钉点至脊髓的距离、椎板轴线与矢状面的夹角。结果:20具成人尸体C3~C7节段椎板高度、厚度分别为(10.1±1.8)mm~(19.4±1.3)mm、(3.3±0.4)mm~(6.8±1.1)mm。C3~C7节段钉道长度、进钉点至椎动脉的距离、进钉点至脊髓的距离分别为(27.2±3.4)mm~(30.8±3.2)mm、(29.8±4.0)mm~(32.2±3.5)mm、(5.2±1.2)mm~(7.6±1.5)mm。椎板轴线与矢状面的夹角为(54.1°±9.8°)~(60.0°±9.9°)。C7椎板中部高度、厚度,钉道长度及进钉点至椎动脉、脊髓的距离在下颈椎中最大,依次为(19.4±1.3)mm、(6.8±1.1)mm、(30.8±3.2)mm、(32.2±3.5)mm、(7.6±1.5)mm。C3~C7节段CT图像测量下颈椎椎板中部厚度为(4.4±0.7)mm~(8.0±1.3)mm。C3~C7节段钉道长度、进钉点至椎动脉的距离、进钉点至椎动脉的距离、进钉点至脊髓的距离分别为(25.4±2.5)mm~(28.8±3.0)mm、(27.3±2.4)mm~(30.2±3.1)mm、(5.1±1.1)mm~(7.5±1.2)mm。椎板轴线与矢状面的夹角为(55.3°±10.8°)~(60.3°±10.1°)。结论:对国人进行下颈椎椎板螺钉固定在解剖学上具有可行性,该方法可以作为下颈椎后路固定技术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两种胸椎经关节螺钉与椎弓根钉的拔出强度.方法 5具新鲜胸椎标本(T1-12),分别游离成6个节段,一侧随机进行经关节椎弓根钉(TAPS)固定,对侧行经关节肋骨螺钉(TARS)和椎弓根钉(PS)固定.结果 胸椎TAPS的平均拔出强度为(535.3±241.4)N,稍大于PS的平均拔出强度(504.7±218.4)N,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5);TARS的平均拔出强度为(469.7±173.7)N,明显小于TAPS和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5,0.020).结论 胸椎TAPS拔出力优于PS,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独活寄生汤对膝骨关节炎临床治疗疗效。方法:将150例膝骨关节炎按随机的原则分为2组各75例,对照组单纯给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独活寄生汤治疗,2组临床疗效以及其他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33%,治疗组为92.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2组疼痛评分均较前下降(P<0.05)。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2组基质金属蛋白酶-1 (MMP-1)、白细胞介素-6(IL-6)均较前下降(P<0.05)。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9例出现不良反应(腹痛4例,腹胀2例,食欲不振3例),所占比例为12.00%。治疗组发生2例(腹胀2例,余未见异常),所占比例为2.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独活寄生汤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治疗效果确切,缓解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量成人下颈椎棘突椎板的解剖学参数,探讨下颈椎棘突椎板固定的可行性。方法:取20具C3-C7尸体标本,仔细解剖以清楚地暴露椎板和棘突。分别采用手工和CT测量椎板高度、厚度;以棘突和椎板的交界处进钉,对侧椎板中上端背侧出钉,通过CT重建测量螺钉进钉角度、钉道长度及钉尖与椎动脉、脊髓的距离;随机抽取100例正常成年人下颈椎CT图像测量下颈椎棘突根部中缘宽度、棘突椎板交界处椎板中缘厚度,分析置钉可行性。结果:所有螺钉均成功置入,未发现螺钉侵犯椎管、横突孔。下颈椎标本各节段椎板高度、厚度的手工测量值与CT测量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建CT测量C3-C7节段椎板高度、厚度逐渐增大,分别为(12.4±1.2)~(13.7±1.3)mm和(4.5±0.9)~(5.4±1.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钉道长度呈增大趋势(13.7±1.2)~(15.8±1.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钉尖与椎动脉、脊髓的距离分别为(20.1±2.7)~(25.8±2.9)mm和(4.1±1.8)~(5.0±1.2)mm;横断面的前倾角度为(73.0±9.9)°~(85.3±1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正常成年人下颈椎CT图像测量棘突根部宽度及椎板中缘厚度最小值均为C4,分别为(8.5±1.1)mm和(4.3±0.5)mm,最大值均为C7,分别为(14.5±2.0)mm和(6.0±1.1)mm。结论:下颈椎棘突椎板螺钉固定技术具有解剖学可行性,棘突椎板螺钉内固定存在一个安全、稳定的进钉区间。  相似文献   
15.
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常常伴有寰枢椎不稳,往往需要手术治疗[1]。Magerl经关节螺钉固定术,虽然可以提供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和较高的融合率,但该术式的技术要求较高,易引起椎动脉损伤,而且肥胖或有胸椎后凸畸形的患者往往不适合应用这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生物型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中期疗效。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治疗32例高龄不稳定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85~95(89.5±4.5)岁。骨折分型按Evans分型:Ⅲ型12例,Ⅳ型11例,Ⅴ型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0.5~9(4.5±3.9) d。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总体失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疗效评价采用PPMS (Parker Palmer mobility score)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结果:术后1年内死亡4例,死亡率为12.5%,其余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60(28.5±4.5)个月,手术时间(54.2±22.5) min,总体失血量(显性出血+隐性失血)为(450±140) ml,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首次负重时间为(3.35±1.35) d;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PPMS评分分别为(6.63±1.25)、(6.94±1.18)、(7.11±0.83)、(7.32±1.11)分,Harris评分分别为(67.85±6.19)、(71.42±5.57)、(73.41±5.62)、(77.32±5.24)分;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PPMS及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未见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在严格掌握病例选择标准前提下,采用生物型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中期疗效显著,可早期恢复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胸椎后路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解剖学可行性和技术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取 20具胸椎标本.仔细解剖胸椎的后侧和前侧方.以清楚地暴露胸椎椎板和椎弓根。以椎板下缘向上、外缘向内各 7 mm为进钉点.在 T1.2、T5.6、T9.10直视下置入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通过直接的置钉和 CT重建.观察胸椎后路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实际置钉的可行性.测量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进钉角度和钉道长度。结果所有胸椎后路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均由上位胸椎下关节突经关节突关节.进入下位胸椎的椎弓根.成功置入下位胸椎的椎体内。重建 CT测量发现螺钉在横断面的外倾角度为 2.1°±0.7°.在矢状面的尾倾角度为 41.4°±3.2°.在各节段间略有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的螺钉钉道长度为(40.6±4.9) mm.钉道长度由上胸椎向中、下胸椎呈逐渐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09, P<0.01)。结论胸椎后路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具有解剖学可行性.可以作为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一种补充内固定方法.但置钉时要求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ronchiectasisisdefinedaspermanentpathologicaldilatationofthebronchialtreandisusualyidiopathicinetiology.ItisacommondiseaseinA...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某院骨伤科门诊口服中成药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医院信息系统,收集医院骨伤科门诊近三月所有口服中成药处方,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利用Excel 2021软件,记录处方号、患者基本信息、诊断、中成药名称、中成药规格、用法用量等,参照《处方管理办法》《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品说明书等对以上信息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共4 196张处方纳入研究,77种口服中成药被使用,尪痹胶囊、独一味丸、扎冲十三味丸(水丸)、虎力散片、通滞苏润江胶囊、舒筋活血胶囊、活血止痛胶囊、接骨七厘丸等是骨伤科使用较多的中成药;胶囊、片剂、颗粒剂、丸剂是骨伤科中成药使用较多的剂型,占比83.12%;联合用药以单联为主,占77.19%,双联次之,占22.21%,三联较为少见,仅占0.6%,联合用药情况较为合理;不合理用药情况有给药方式、重复用药、用法用量不按说明书规范使用。结论:骨伤科对于口服中成药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需要引起临床医师和药剂人员的高度重视并做出改进,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下颈椎后路螺钉固定除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技术已普遍应用外,经关节螺钉和经椎板螺钉固定技术也逐渐被重视。本文就此介绍下颈椎后路4种螺钉固定方式,并对各自固定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生物力学研究内容包括三维稳定性、抗拔出力、置钉技术和螺钉特点等。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技术,因其优越的三维稳定性和较强的抗拔出力,已经作为下颈椎不稳的一种有效固定方法。经关节螺钉固定作为一种新的下颈椎后路固定方法,具有广范的手术适应证,并且该技术相对安全、简易,临床上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经椎板螺钉固定技术临床应用不多,但通过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研究证实,该技术可成为临床上可行的补救技术。上述4种下颈椎后路螺钉固定技术,各有其优劣,临床应用也各不相同,通过对这些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将有助于下颈椎后路螺钉内固定技术的发展,更有效的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