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0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3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58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1.
关于加强二三级医院急诊绿色通道建设的指导意见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急诊科是各医院的窗口 ,危重病急救患者是急诊患者中发病最急、病情最重、变化最快、危险性最大、发生医疗纠纷最多的患者群体。急诊绿色通道是救治危重病急救患者最有效的体制 ,目前我市各医院急诊绿色通道建设很不平衡 ,不适应目前医疗市场和危重病急救患者救治的需要 ,为了确保急危重病患者得到快速诊治 ,提高救治成功率 ,加强二、三级医院急诊绿色通道建设是很有必要的。1 急诊绿色通道的概念指院内为急危重病患者快速高效的服务系统。包括急诊预检、抢救室、手术室、ICU、药房、血库、体液检验和影像检查等。哪些患者进入急诊绿色通…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绿脓杆菌菌毛株(PA-MSHA)疫苗对严重创伤患者免疫功能影响和对并发肺部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ICU住院严重创伤患者共55例,随机分为两组:①对照组:27例,给予常规治疗;②疫苗组:28例,除常规救治外,从入院当天给予皮下注射PA-MSHA疫苗1.0 mL,1次/d,连续注射14 d。分别在入院当天和入院第14天取静脉血测定免疫功能指标,并统计入院第14天内并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果疫苗组在入院第14天时血清IgG、补体C3和C4、NK(自然杀伤细胞)活性、CD3、CD4和CD4/CD8比值均比入院当天有明显升高(P<0.01),而对照组仅有补体C3值在入院第14天出现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在入院第14天内并发肺部感染发生率为44.4%,疫苗组为21.4%,疫苗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PA-MSHA疫苗能够明显提高严重创伤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并且能一定程度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降钙素原与全身性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目的 确定金身性感染(sepsis)患者降钙素原(PCT)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间的相关性,并与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IL-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相比较。方法 选择66例为研究对象,临床发生sepsis或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后24h内测定其血清PCT、IL-1、IL-6、TNF-α及CRP。结果 PRP与血清IL-6水平密切相关。比较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PCT对IL-6水平(以500ng/L和1000ng/L作为临界值)的预测能力最强(分别为0.728和0.829),IL-1(分别为0.607和0.625)、TNF-α(分别为0.609和0.633)和CRP(分别为0.619和0.707)。PC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最高。结论 与其它炎症因子相比,PCT与sepsis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对 2 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采用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 (商品名“凯时”)进行治疗 ,对缩短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疗程起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1 资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选择急性肾功能不全的住院患者共 2 1例 ,均符合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1] 。其中 ,前列地尔治疗组 11例 ,常规治疗组 10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治疗前肾功能均具可比性 ,且治疗前均未接受血透治疗。1 2 治疗方法 前列地尔治疗组给予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制剂 (凯时 ,10 μg/支 ) 10 μg加入生理盐水 10mL ,静脉推注 ,每日 1次 ,其余治疗同常规治疗组。两组患者…  相似文献   
15.
补充力肽的肠外营养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补充力肽的肠外营养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给予静脉营养;力肽组:除给予静脉营养外,按1.5Ml/kg补充力肽。分别在静脉营养治疗前1d及治疗后第4、7、14天测定氮平衡、营养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和病人耐受性指标。结果:治疗第7天后两组病人均由负氮平衡转为正氮平衡,营养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均明显增高,但力肽组增高更明显;病人耐受性指标中,力肽组无显著变化而对照组出现血葡萄糖和总胆红素升高。结论:补充力肽比单纯肠外营养更能明显改善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和免疫功能的效果,提高病人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上肢前臂背侧测得经皮组织氧分压( tcpO2)和二氧化碳分压( tcpCO2)对ICU感染性休克患者微循环情况评估与预后评估价值的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3-06-01-2014-03-31诊断为感染性休克的患者30例,动态监测诊断当天、24 h动脉血氧分压( 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 PaCO2)、tcpO2、tcpCO2、血乳酸,并计算出氧偏移度、二氧化碳偏移度等指标,选取即将出院的10例治愈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统计学分析上述指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感染性休克患者动脉血乳酸、tcpO2和tcpCO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染性休克死亡组二氧化碳偏移度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氧化碳偏移度与血乳酸呈线性正相关(R2=0.538),诊断当天二氧化碳偏移度较血乳酸、APACHEⅡ评分能更好地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且最佳截断值为0.38。结论二氧化碳偏移度能与动脉血乳酸一样提示微循环情况,且二氧化碳偏移度能更好地早期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心搏骤停后脑复苏研究的动物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一种新型简便的心跳骤停后脑复苏研究的动物模型。方法 选用清洁级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40只,采用窒息合并冰氯化钾停跳液致大鼠心跳骤停,5min后开始心肺复苏。记录基本生命体征变化、发生循环停止时间(TCA)、自主循环恢复时间(TROSC)、72h存活率,复苏后不同时间点(3、6、12、24、48、72h)神经功能评分(NDS),观察复苏后3h和72h透射电镜下皮层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造模后大鼠迅速发生循环停止,TCA和TROSC分别为(137.3±10.2)s,(64.4±9.3)s,复苏成功率87.5%,72h存活率为80%。NDS在复苏后3h时最低,以后NDS渐趋好转。血浆丙二醛(MDA)水平显著升高,在72h略有回降,但仍高于造模前(P〈0.01)。电镜显示复苏后3h脑损害最严重,72h逐渐减轻。结论 这一模型操作简单且结果稳定。  相似文献   
18.
重度创伤急救原则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重度创伤(ISS评分≥16分)的急救原则。方法应用"ATP三原则"救治重度创伤:①外科主治以上医师(Attending)首诊并全权、全程指挥抢救原则;②患者入院后立即成立急救小组(Teamwork)救治原则;③抢救、检查、诊断同时进行,使抢救时间最短的并联(Parallel)原则。分析比较应用"ATP三原则"前、后各2年救治重度创伤的临床效果。结果应用"ATP三原则"前2年(2002-01-01~2003-12-31)共抢救、收治重度创伤388例,ISS评分(25.9±6.4)分,死亡152例,死亡率39.2%,抢救室抢救时间、入院至急诊手术时间分别为(102.8±16.7)min、(140.3±20.6)min。应用"ATP三原则"后2年(2004-01-01~2005-12-31)共抢救、收治重度创伤438例,ISS评分(28.6±7.8)分,死亡87例,死亡率19.9%,抢救室抢救时间、入院至急诊手术时间分别为(69.5±11.5)min、(89.6±9.3)min。两组治疗前I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死亡率、抢救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ATP三原则"后均明显降低。结论应用"ATP三原则"救治重度创伤能显著缩短抢救时间,降低创伤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通过交流电经心内膜诱导心室纤颤(室颤)建立心肺复苏(CPR)动物模型用于心脏停搏时间测量精确,对全身干扰小,更符合临床实际,因此是目前最常采用的动物实验致颤方式[1-2]。在动物选择方面,美国Weil危重病医学研究所创立并发展了大鼠的经心内膜交流电诱导室颤模型,但他们通常选用体质量在450~550 g的大鼠,而且常另备大鼠作为供血者,以避免抽血后造成低血容量或稀释性贫血[3]。在我国,对多数研究者而言,难以经济地得到这样体质量的大鼠,另取大鼠作为供血者也费力费钱。犬、猪等大动物存在价格昂贵、操作不方便等缺陷,家兔兼具了大、小动物的优点而成为近期常用的研究CPR的动物[4-8]。根据Weil危重病医学研究所和本课题组前期实验过程中的经验及教训,我们总结出了经心内膜致颤建立兔室颤和CPR模型的方法及质控要点,重点在于排除可能影响CPR成功率和CPR研究质量的因素,为国内广大CPR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