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2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孕前BMI和孕期增重与子痫前期(PE)及其临床亚型的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至2016年9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分娩的孕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9 274例孕妇,901例PE孕妇作为病例组,8 373例非PE孕妇作为对照组。收集一般人口学特征、孕前身高和体重、孕期生活方式、生育史和疾病史等资料,计算孕前BMI及孕期增重。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孕前BMI和孕期增重与PE及其临床亚型的关系。结果 PE中早发型PE (EOPE)401例、晚发型PE (LOPE)500例,轻度PE (MPE)178例、重度PE (SPE)723例。PE孕妇和非PE孕妇在年龄、居住地、产次、妊娠期糖尿病及高血压家族史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以上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前BMI<18.5 kg/m2和孕期增重不足是PE的保护因素(OR=0.74,95%CI:0.56~0.98;OR=0.78,95%CI:0.62~0.99),孕前BMI ≥ 24.0 kg/m2和孕期增重过多是PE的危险因素(OR=1.82,95%CI:1.54~2.14;OR=1.82,95%CI:1.54~2.15)。对PE临床亚型分析后结果显示,孕前BMI<18.5 kg/m2是EOPE和MPE的保护因素(OR=0.52,95%CI:0.32~0.83;OR=0.47,95%CI:0.23~0.97),孕前BMI ≥ 24.0 kg/m2和孕期增重过多是PE临床亚型的危险因素。按孕前BMI分层后,孕前18.5 kg/m2 ≤ BMI<24.0 kg/m2和孕前BMI ≥ 24.0 kg/m2的孕妇中孕期增重过多(OR=1.86,95%CI:1.51~2.30;OR=1.90,95%CI:1.39~2.60)均是PE的危险因素;孕前BMI ≥ 24.0 kg/m2的孕妇中孕期增重不足(OR=0.55,95%CI:0.34~0.89)是PE的保护因素。孕前BMI<18.5 kg/m2的孕妇中孕期增重过多(OR=4.05,95%CI:1.20~13.69)是EOPE的危险因素;孕前18.5 kg/m2 ≤ BMI<24.0 kg/m2的孕妇中孕期增重过多是PE各临床亚型的危险因素;孕前BMI ≥ 24.0 kg/m2的孕妇中孕期增重不足是EOPE和MPE的保护因素(OR=0.39,95%CI:0.19~0.80;OR=0.29,95%CI:0.11~0.77),孕期增重过多是EOPE、LOPE和SPE的危险因素(OR=1.60,95%CI:1.06~2.42;OR=2.20,95%CI:1.44~3.37;OR=2.28,95%CI:1.58~3.29)。结论 孕前BMI和孕期增重影响PE及其临床亚型的发生风险,且不同孕前BMI人群孕期增重对PE的影响有差异,提倡同时关注孕前BMI和孕期体重变化,从而减少PE发生。  相似文献   
12.
朱晓平  罗文强  南方  杨飞飞  崔蕾 《西部医学》2017,29(10):1406-1408+1413
【摘要】目的 探讨血脂、尿酸、血糖检测对于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应用及预后预测价值。 方法 选择2014年4月~2016年6月由我院接诊的12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根据预后状况良好和无效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各60例,另选我院60名健康职工为常规组。检测所有参与者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及血糖指标并进行比较;另外将上诉6项指标加上年龄作为自变量,将患者预后情况作为因变量,通过二分类Logistical建立回归方程。结果 3组血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HDL-C低于预后不良组,LDL-C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尿酸及血糖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常规组两项指标均最低,预后不良组均最高(P<0.05)。 HDL-C、尿酸、血糖及年龄是急性脑出血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血脂、尿酸、血糖的检测对于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诊治具有指导意义,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黄花菜中酚类成分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大鼠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H2O2诱导PC12损伤模型,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和乳酸脱氢酶法(LDH)检测细胞损伤程度。将对数生长期细胞分为5个组,空白组、模型组、黄花菜酚类成分低剂量组(1.25mg/mL)、中剂量组(2.5mg/mL)、高剂量组(5mg/mL)。按分组连续培养48h;采用MTT法检测其存活率,LDH法检测上层培养基中LDH释放率;利用文献中报道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检测细胞外液中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乙酰胆碱(Ach)、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色氨酸(TRP)、5-羟色胺(5-HT)、5-羟色氨酸(5-HTP)、5-羟吲哚乙酸(HIAA)9种神经递质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和模型组比较,黄花菜酚类成分的加入使细胞存活率由47.91%升高至76.02%,LDH释放率由300.85%降低至145.61%(P0.05);细胞外液中神经递质含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9种神经递质分别发生了趋于空白组的变化,9种神经递质(DA、NE、Ach、GABA、TPR、5-HT、5-HTP、5-HIAA)含量得到显著回调(P0.05)。结论黄花菜中酚类成分对H2O2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PC12细胞神经递质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治疗非AIDS相关隐球菌脑膜炎(隐脑)的临床特征、疗效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1997年至2007年间24例非AIDS相关隐脑病例(初始治疗均为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观察其临床特点、疗效及转归.采用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氟康唑治疗中位剂量为400 mg/d,中位疗程为20.5 d.初始治疗2周时,部分应答4例,占16.7%.无应答20例,占83.3%,有效率为16.7%,无死亡病例.治疗10周时,部分应答8例,占33.3%,完全应答7例,占29.2%,无应答4例,占16.7%,有效率为62.5%,死亡5例,占20.8%.病程中22例因疗效不佳而加用或改用两性霉索B、两性霉素B脂质分散体或伊曲康唑等.随访1年,24例中有11例死亡,其中8例死于隐脑,3例死于其他疾病.结论 对于非AIDS相关隐脑,以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作为初始治疗者疗效不佳,大部分息者因治疗失败而需改用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提示该方案不适用于非AIDS相关隐脑的初始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治疗非AIDS相关隐球菌脑膜炎(隐脑)的临床特征、疗效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1997年至2007年间24例非AIDS相关隐脑病例(初始治疗均为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观察其临床特点、疗效及转归.采用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氟康唑治疗中位剂量为400 mg/d,中位疗程为20.5 d.初始治疗2周时,部分应答4例,占16.7%.无应答20例,占83.3%,有效率为16.7%,无死亡病例.治疗10周时,部分应答8例,占33.3%,完全应答7例,占29.2%,无应答4例,占16.7%,有效率为62.5%,死亡5例,占20.8%.病程中22例因疗效不佳而加用或改用两性霉索B、两性霉素B脂质分散体或伊曲康唑等.随访1年,24例中有11例死亡,其中8例死于隐脑,3例死于其他疾病.结论 对于非AIDS相关隐脑,以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作为初始治疗者疗效不佳,大部分息者因治疗失败而需改用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提示该方案不适用于非AIDS相关隐脑的初始治疗.  相似文献   
16.
伊曲康唑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的临床开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伊曲康唑注射液和口服液序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的疗效,以及与两性霉素B和(或)氟胞嘧啶联合应用时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开放性临床研究,自2004年6月-2005年9月间共收治17例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均采用伊曲康唑单独或联合两性霉素B和(或)氟胞嘧啶治疗,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至少1 wk以上。伊曲康唑注射液静脉滴注d 1~2为200 mg,q 12 h,d 3~14为200 mg·d-1;继之伊曲康唑口服液200 mg,q 12 h序贯治疗,两性霉素B 20~30 mg·d-1缓慢静脉滴注和(或)氟胞嘧啶6 g·d-1,分4次口服。结果:确诊病例14例,临床诊断病例3例,病原菌包括隐球菌、曲霉菌和小型无绿藻。2例治疗2 d死亡,未纳入疗效评估,临床总有效率为73%(11/15)。其中2例脑曲霉病、1例无绿藻脑膜炎、8例隐球菌脑膜炎(隐脑)均获痊愈;3例隐脑进步,1例侵袭性脑曲霉病无效死亡。治疗过程中,伊曲康唑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轻度肝功能异常,口服液治疗中部分病人有消化道症状,包括恶心、食欲下降,发生在服药2 mo以后。结论:伊曲康唑注射液和口服液单独或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采用Meta分析探讨抗EB病毒(EBV)抗体与中国人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关系。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检索数据库(CBM)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对IM患者和对照者血清抗EBV抗体进行检测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8年2月。严格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修改后的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3软件计算每种抗EBV抗体血清阳性率的比值比(OR),并对不同文献中各个抗体的OR值进行合并分析,采用敏感性分析来判断结果的稳定性,采用Egger检验评估纳入的研究是否存在发表偏移。结果共纳入16项研究,含1 305例IM患者和973例对照者。IM患者抗EB病毒衣壳抗原(EBV-VCA)IgM/IgG/IgA抗体、抗EB病毒早期抗原(EBEA)IgM/IgG抗体血清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者,抗EBV-VCA IgM抗体总体OR=81.67,95%可信区间(CI)为57.88~115.22;抗EBV-VCA IgG抗体总体OR=7.86,95%CI为2.05~30.25;抗EBV-VCA IgA抗体总体OR=15.45,95%CI为1.13~211.81;抗EBEA IgM抗体总体OR=17.21,95%CI为7.76~38.15;抗EBEA IgG抗体总体OR=4.21,95%CI为1.08~16.40。IM患者血清抗EB病毒核心抗原(EBV-NA)IgG抗体阳性率与对照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50,95%CI为0.08~3.00,P=0.45)。检测抗EBV-VCAIgG抗体的研究共纳入11项,各研究之间质量差别较大,异质性较大。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各亚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gger检验结果显示无发表偏移。结论中国人群IM患者血清抗EBV-VCA抗体和抗EBEA抗体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者,而血清抗EBV-NA抗体阳性率则低于对照者。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