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13篇 |
免费 | 374篇 |
国内免费 | 15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0篇 |
儿科学 | 57篇 |
妇产科学 | 62篇 |
基础医学 | 212篇 |
口腔科学 | 39篇 |
临床医学 | 709篇 |
内科学 | 249篇 |
皮肤病学 | 44篇 |
神经病学 | 77篇 |
特种医学 | 94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223篇 |
综合类 | 1363篇 |
预防医学 | 594篇 |
眼科学 | 36篇 |
药学 | 567篇 |
17篇 | |
中国医学 | 589篇 |
肿瘤学 | 8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2篇 |
2023年 | 253篇 |
2022年 | 286篇 |
2021年 | 316篇 |
2020年 | 263篇 |
2019年 | 171篇 |
2018年 | 170篇 |
2017年 | 95篇 |
2016年 | 117篇 |
2015年 | 117篇 |
2014年 | 259篇 |
2013年 | 200篇 |
2012年 | 231篇 |
2011年 | 196篇 |
2010年 | 159篇 |
2009年 | 193篇 |
2008年 | 173篇 |
2007年 | 190篇 |
2006年 | 186篇 |
2005年 | 135篇 |
2004年 | 102篇 |
2003年 | 71篇 |
2002年 | 75篇 |
2001年 | 81篇 |
2000年 | 85篇 |
1999年 | 88篇 |
1998年 | 83篇 |
1997年 | 58篇 |
1996年 | 62篇 |
1995年 | 48篇 |
1994年 | 52篇 |
1993年 | 59篇 |
1992年 | 56篇 |
1991年 | 55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39篇 |
1988年 | 32篇 |
1987年 | 31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4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993.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由异常威胁性或灾难性事件导致的一类心理障碍,是21世纪迫切需要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之一。探讨PTSD潜在的脑机制可为PTSD的早期干预、心理护理及追踪治疗提供理论基础。现有的研究从静息态和任务态两个方面对PTSD脑功能磁共振成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TSD患者的杏仁核反应增强、海马体积变小、前扣带回及内侧前额叶皮质反应减弱。未来的研究应关注控制组的选择,尤其是有无共病障碍的PTSD群体。 相似文献
994.
【摘要】 目的 分析综合性外科手术治疗Kasabach-Merritt现象(KMP)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3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瘤科接受外科治疗的18例KMP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球蛋白提升患者血小板计数,对糖皮质激素不敏感者术前12 ~ 24 h予单次输注大剂量血小板, 血小板 < 30 × 109/L者按0.3个治疗量/kg输注,血小板 ≥ 30 × 109/L者按0.2个治疗量/kg输注,总量不超过1个治疗量(1个治疗量总液体量为200 ~ 250 ml,约含血小板2.5 × 1011个)。术中尽可能剥离肿瘤组织,对大面积肿瘤术中缝合困难者,使用自体原位植皮术,对术后有功能障碍可能性的患儿请康复师会诊,予个体化功能锻炼,并促进功能恢复。结果 纳入18例患者,男9例,女9例,平均年龄73 d(范围7 ~ 354 d)。皮损位于四肢3例,躯干11例,头面颈部4例。手术成功17例,1例死亡。手术成功的患儿中,16例血小板及凝血功能于术后1周内均恢复至正常,1例患儿术后经规律口服西罗莫司后血小板及凝血功能也恢复正常;术后患儿均能保持良好运动能力。结论 综合性外科手术治疗KMP疗效肯定,起效迅速,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实施母婴分离产妇母乳采集的循证实践并探索其对泌乳的影响。方法 应用循证护理的方法获取最佳证据,以基于证据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为理论框架,于2018年5月—12月,按照证据获取、现状审查、证据引入和效果评价4个阶段将循证实践应用于母婴分离产妇,比较循证实践应用前后产妇母乳采集的依从性和泌乳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循证实践应用了12条证据。循证实践后,产妇母乳采集的依从性提高,送母乳至新生儿科的产妇人数比例提高,产妇开始送母乳时间提前,产后1周内产妇泌乳总量增加。结论 通过循证护理对母婴分离产妇进行管理,可有效规范产妇母乳采集行为,促进成功泌乳及提高泌乳量,可为母婴分离状态下母乳喂养的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6.
目的:利用锥形束CT( CBCT)研究新西兰兔下颌骨矩形截骨后,早期拆除牵引装置植入钛钉对新骨形成的影响,探讨牵引成骨早期拆除牵引装置的可能性。方法:新西兰兔下颌骨矩形截骨12 mm×4 mm,植入自制牵引装置。牵引5 d 后,随机分为稳定4 周、稳定8 周、钛钉植入3 组。前2 组分别于稳定期4 周、8 周时处死动物;钛钉植入组,稳定期4 周时,取出牵引器植入钛钉,4 周后处死动物;拍摄CBCT和X线片。结果:兔下颌骨垂直高度平均增加(2.25±0.41)mm。稳定4 周、8 周和钛钉植入组的术区CT值分别为(80.00±12.36)Hu、(293.00±37.66)Hu和(289.25±38.87)Hu。稳定4 周术区CT值低于稳定8 周和钛钉植入组,后2 组CT值相近。结论:早期拆除牵引装置植入钛钉与常规固定相比,骨形成没有明显影响,临床应用可有效地缩短牵引成骨的时间。 相似文献
997.
999.
目的 分析极低/超低出生体重(VLBW/ELBW)患儿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情况。方法 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诊断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的VLBW/ELBW患儿为病例组(n=29),按照1:3比例匹配甲状腺功能正常的VLBW/ELBW患儿作为对照组(n=87),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分析甲状腺功能与出生胎龄、出生体重的相关性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VLBW/ELBW患儿共162例,其中病例组29例,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为17.9%。出生体重越低,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越高(P < 0.05);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与出生胎龄呈正相关(P < 0.05),T3、游离甲状腺素(FT4)与出生体重呈正相关(P < 0.05)。小于胎龄儿、多胎、孕母≥35岁、使用多巴胺是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病例组中16例患儿给予左旋甲状腺素(每日5~10 μg/kg)治疗,甲状腺功能在治疗2周后恢复正常。结论 VLBW/ELBW患儿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较高,小于胎龄儿、多胎、孕母高龄、应用多巴胺是其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应用左旋甲状腺素治疗的患儿需定期随访,以保证用药剂量适宜。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讨术后意外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9例双侧单灶及单侧单灶术后意外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例资料,患者术中行双侧或单侧甲状腺腺叶部分切除术,术后给予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抑制治疗、定期的甲状腺彩超检查和随访。结果 29例术后病理均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最大径为0.7~5.0(3.8±1.3)mm,术后无喉返神经损伤或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并发症,随访(66.5±15.05)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结论 轻度的TSH抑制治疗、定期的甲状腺彩超检查、严格的密切随访可以作为术后意外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一种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