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0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45篇
预防医学   32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28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61岁,于96年6月25日以尿频、尿急、尿痛、尿流中断伴血尿反复发作4年入院。入院诊断膀胱结石,查血压、脉搏、心电图、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拟定7月5日上午择期手术,术前半小时肌注苯巴比妥钠0.1g,进入手术室后,用江苏常熟智能仪器厂生产的SMT—903C型生命体征监护仪测血压,脉搏正常,择腰2~3椎间隙正中行硬膜外腔穿刺成功,注入实验量1%利多卡因5ml,观察5分钟无异常,头向置入硬膜外导管4cm顺利,首次注入1%利多卡因及0.375%布比卡因合剂10ml,约5分钟左右,用生命体征监护仪测血压正常、脉搏缓慢(55次/分),麻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不同入路方式的选择对术中髓核摘除量的影响及术后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2011年8月—2014年12月采用腰椎侧后路微创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1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术中椎间孔镜不同入路方式将患者分为4组:A组42例采用后外侧入路(Yeung技术),B组40例采用经典椎间孔入路[经椎间孔内窥镜脊柱系统(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技术],C组43例采用改良椎间孔入路(improved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access,ITEA),D组40例采用椎板间入路。各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侧别、病变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计算并比较4组患者髓核摘除量;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曲度指数(lumbar curvature index,LCI)和椎间隙高度等进行评估。结果 A、B、C、D组术中髓核摘除体积分别为(3.7±0.8)、(3.6±0.7)、(4.5±1.1)、(3.0±0.8)cm3,C组体积显著大于其余3组,D组体积显著小于其余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现脑脊液漏1例,无术后椎间隙感染、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期间无典型术后髓核突出复发症状。术前各组间ODI评分、下腰痛VAS评分及双下肢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各组上述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评分改善值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各组间比较LCI及椎间隙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以及末次随访时各组间LCI变化值和椎间隙高度丢失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侧后路微创椎间孔镜术中,采用ITEA技术的手术操作范围更大,术中探查及摘除责任髓核更彻底;但需要根据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及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方式。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全麻手术患者留置导尿管的最佳时机。方法:将128例需留置导尿管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病房麻醉前导尿,实验组在手术室麻醉成功后导尿,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导尿前、导尿中的血压、心率及一次导尿成功率。结果:导尿前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均值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导尿中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均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一次导尿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手术患者导尿时机选择在麻醉成功后进行,可减轻导尿引起的不适,提高一次导尿成功率,稳定术中血压和心率。  相似文献   
24.
杨虎 《心电学杂志》2010,29(4):287-288
心电学发展的历史也是心电学标准化的发展过程。随着现代医学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临床心电学、心电生理学得以迅速发展。2007年美国心脏协会临床心脏病分会心电图和心律失常委员会、  相似文献   
25.
某海上油田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我国对某海上油田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分析油田各系统的工艺特征,识别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方法依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等标准,采用定量检测、检验、检查表及综合分析等方法进行评价。结果作业现场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其中,中控初级操作工接触非甲烷总烃的TWA浓度为2.0×10^0mg/m^3,STEL浓度为8.9×10^1mg/m^3,外委维修工接触电焊烟尘的TWA浓度为1.6×10^0mg/m^3,STEL浓度为4.7×10^0mg/m^3;生产性噪声及高温超出卫生标准。其中,初级动力工和初级机械工接触噪声的40h等效声级分别达到98.4和96.1dB(A)。结论该油田总体评价结果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求,但在噪声和高温方法需要重点加强作业人员个体防护,从而保护劳动者健康。  相似文献   
26.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散光分析及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散光分析,探讨控制角膜散光的方法。方法 12例12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间断缝合4眼,10—0单根尼龙线连续缝合8眼。术后扩瞳检影及角膜曲率仪检测,观察屈光状态。对有较大度数散光的,选择性拆除间断缝线2眼、显微镜下调整连续缝线3眼。结果 不同的缝合方法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散光,选择性拆除间断缝线及调整连续缝线,散光度下降0.75—3.25D,平均2.45D。结论 熟练的缝合技术对减少术后散光较为重要,术后选择性拆除间断缝线及显微镜下调整连续缝线,可有效降低角膜散光。  相似文献   
27.
不同条件下的染毒五氧化二钒对小鼠微核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虎 《毒理学杂志》1995,9(1):33-34
不同条件下的染毒五氧化二钒对小鼠微核率的影响杨虎采用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在不同途径、时间、浓度和剂型染毒,探讨了V2O5的遗传毒性,结果如下。材料和方法V2O5系上海试剂总厂三分厂产品,纯度99%。经玛瑙乳钵研磨,400目过筛,镜检均在5μm以下,...  相似文献   
28.
湖南省沅陵县筒车坪乡筒车坪村谢家湾组有那么一户人家,一个男人家里有两个妻子,婆婆把儿媳认作女儿,妻子把丈夫认作哥哥,后妻把前妻当作亲姐,于是,他们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庭。  相似文献   
29.
应用类比法、系统工程分析法识别及评价树脂砂铸造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及重点防护措施。矽尘、铝合金粉尘、噪声、高温为重点关注的危害因素,需要将工程防护措施和管理措施相结合,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才能有效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  相似文献   
30.
2001年5月至2005年12月对30例顽固性呃逆患者采用穴位、药物静脉注射及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收到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0例患者。男28例,女2例;60岁~76岁28例,另外2例为28岁和42岁。原发疾病。骨科下肢骨折术后5例,术前2例,普外胃肠手术术后15例,泌尿外科术后4例,胃癌化疗病人2例,脑栓塞2例;呃逆出现时间为病后2~14天,平均7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