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1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7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70篇
内科学   35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189篇
预防医学   51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75篇
  3篇
中国医学   203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及超声附加方法观察肝表面被膜形态的异常程度及半定量化分级对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硬化患者127例为病变组,以因其他肿瘤行手术治疗而临床无阳性发现并经手术肉眼观察判断非肝硬化患者56例为对照组,采用高频探头、二次谐波成像、局部放大图像、调节聚焦和适当降低增益等5种超声附加方法观察肝被膜形态及厚度等。评价标准分为5个等级:肝被膜细而平整为0级;肝被膜轻度增厚、回声增强为I级;肝被膜增厚、呈细水纹状欠平整为Ⅱ级;肝被膜明显增厚、呈小结节状或节段状不连续为Ⅲ级;肝被膜明显增厚,呈波浪状凹凸不平为Ⅳ级。对本组病例肝圆韧带结构形态的观察:细而平整、厚度≤2mm为正常;增厚、不平整、回声增强等为异常表现。结果 病变组127例中,肝被膜显示0级11例,Ⅰ级21例,Ⅱ级27例,Ⅲ级32例,Ⅳ级36例。对照组56例中显示O级48例,Ⅰ~Ⅱ级8例。依据此分级评价标准检测肝被膜形态异常程度,敏感性91.3%,特异性85.7%,正确率89.6%。病变组肝内韧带异常者,肝纤维化占75.0%(9/12例),肝硬化占95.5%(64/67例);而正常组仅4例(8.9%)异常。结论对肝被膜结构细微变化的分级,可较灵敏反映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病理学异常改变,对提高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诊断有参考价值,为肝弥漫性病变进展程度的判断提供半定量化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72.
原发性肝细胞癌不同分化程度超声造影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超声造影增强表现及与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602例肝脏占位性病变经超声造影检查及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确诊为HCC中93例患者的112个病灶,记录其超声造影增强时间,分析不同分化程度肝癌的增强时相及灌注模式。结果93例(112个癌灶)中病理诊断为中低分化HCC65例(74个癌灶),高分化HCC28例(38个癌灶)。中低分化HCC组癌灶平均大小(3.99±2.08)cm,高分化HCC组癌灶平均大小(3.38±1.44)cm,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低分化HCC74灶(100%)25s内快速增强,71灶(95.9%)90s内快速退出;高分化HCC38灶(100%)25s内快速增强,22灶(57.9%)90s内快速退出,16灶(42.1%)90s后缓慢退出,不同分化程度HCC退出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C超声造影增强表现与分化程度有一定相关性,退出缓慢病灶可能分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73.
超声造影对确定肝癌射频消融范围及治疗策略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治疗前超声造影(CEUS)对制定消融范围及治疗策略的应用价值,并与RFA前未应用CEUS的治疗组比较疗效。方法161例原发性肝癌符合经皮RFA入选条件患者进行超声引导RFA治疗。其中,77例RFA前采用SonoVue行CEUS检查(CEUS组),84例RFA前未行CEUS检查(非CEUS组)。两组病例的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肿瘤平均直径CEUS组(3.6±1.2)cm,非CEUS组(3.5±1.1)cm。治疗后采用常规超声、增强CT及(或)超声造影等影像检查进行规律性随访,至少随访6个月CT判断肿瘤灭活程度。结果CEUS组77例105灶行RFA治疗,造影动脉期显示59灶(56.2%)肿瘤范围较造影前增大,其中42灶(71.2%)造影前肿瘤边界不清;49灶(46.7%)肿瘤形态较常规超声更不规则,其中39灶(79.6%)为造影前边界不清。造影组>3.5 cm肿瘤52灶,37灶(71.1%)在动脉期显示主荷瘤血管。10例CEUS新发现≤2.0 cm病灶16个,其中3例为肝硬化随访病例,均进行RFA治疗。两组平均治疗次数为1.2次和1.5次。RFA后随访6~36个月,CEUS组完全灭活率高于非CEUS组(95.4%对87.8%,P=0.042)。CEUS组生存期高于非CEUS组[(34.2±1.2)月对(30.2±1.6)月,P=0.028]。结论RFA前CEUS可清晰显示肿瘤浸润范围,灵敏发现卫星灶及其他区域微小病灶,确认荷瘤血管,为准确制定消融方案,施行治疗策略,整体覆盖灭活肿瘤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从而有效地提高RFA对肝癌的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易误诊为肝细胞癌(HCC)的肝炎性病灶图像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选择CEUS表现为动脉期增强的15例肝炎性病灶为研究对象,病灶中位大小3.7 cm.随机选择同期CEUS表现为动脉期增强的31例HCC为对照组,病灶中位大小4.0 cm.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分析两组病例常规超声图像及CEUS灌注特征,探讨两种病变的鉴别诊断特征.结果 CEUS 检查炎性病灶动脉期多表现均匀片状强化(46.7%)或周围向心强化(26.7%),增强峰值时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HCC多表现为团状强化(45.2%),"抱球状"向心强化(25.8%)或不均匀强化(19.4%),其中5个灶增强早期可见瘤内扭曲血管,增强峰值时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并多见荷瘤血管(P<0.05).实质期炎性灶多表现为边界不清的偏低回声区,而HCC多为边界清晰的低-无回声灶(P=0.044).炎性灶内部坏死区形态为圆形或"蚯蚓形"的囊腔(100%),多分布在病灶中心(90.9%);而HCC内坏死区形态多为不规则或裂隙状(73.3%),分布不规则(66.7%)(P<0.001,P=0.005).CEUS时间-强度曲线显示,病灶与肝实质峰值强度及达峰时间的差值、病灶达峰时间等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EUS对易误诊的肝内炎性病灶与HCC可提供重要的鉴别诊断信息,有助于减少创伤性检查及不必要的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75.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是常见的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可导致重型肝炎,重型肝炎病死率高达70%[1].由于肝脏具有很强的代偿功能,故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肝功能生化检查不能准确地反映肝脏的受损程度和储备功能.  相似文献   
76.
自拟利咽方防治放射性食道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自拟利咽方防治放射性食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肺癌放疗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自放疗开始至结束予自拟利咽方(100 mL/袋,3次/d)治疗;对照组30例自放疗开始至结束予口服常用西药(20 mL/次,4次/d)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放射性食道炎的发生率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放射性食道炎的发生率为16.67%,对照组放射性食道炎的发生率为56.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无变化。结论:应用自拟利咽方能降低放射性食道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对放射性食道炎的发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77.
杨薇  张洁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4):2146-2146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30岁,身高170 cm,体质量45kg,因"反复胸闷、胸痛、气促4个月余,加重1个月"入院.查体:HR90次/分,BP左上臂112/39 mmHg(1 mmHg=0.133 kPa),右上臂116/44 mmHg.心尖搏动位于左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外1 cm,有抬举性搏动,心界左下扩大,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可闻及舒张期3/6级杂音,并向颈部传导.  相似文献   
78.
目的 了解神经科病房医院感染状况,探讨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方法 对2009年1~12月神经科病房发生医院感染的10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神经科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2.8%,与全院总的医院感染发生率(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医院感染病例中,以61岁以上发病率最高;感染部位前3位为下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基础疾病以脑梗死为主.住院时间30 d以上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结论 神经科病房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之一,神经科住院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为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应采取积极有效预防措施,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控制.  相似文献   
79.
头孢尼西钠与输液配伍的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薇 《抗感染药学》2011,8(2):119-121
目的:考察注射用头孢尼西钠与4种常用输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置25℃光照及避光条件下放置,将注射用头孢尼西钠按临床用药浓度与5%葡萄糖、10%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在不同时间内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头孢尼西钠的质量,观察配伍液外观变化并测定其pH值的变化。结果:25℃下,光照及避光条件下放置,0~6h内配伍液外观、pH值及头孢尼西钠的质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注射用头孢尼西钠与4种常用输液配伍后在25℃下光照与避光放置,6h内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80.
李童  杨薇  王坤素 《重庆医学》2012,41(30):3171-3172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常见的医院感染及高危因素,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内科收治的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老年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病例,对医院感染状况进行研究。结果 3年来,该院内科收治老年患者共2 211例,发生医院感染289例,医院感染率为13.07%,与全院总的医院感染发生率(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与患者住院时间、年龄、发病季节、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慢性基础疾病等有明显关系,与患者性别无关。结论加强老年群体预防控制,缩短住院时间,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积极治疗原发病,提高免疫力,减少不必要的侵袭治疗,从而降低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