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0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33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7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45篇
内科学   79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18篇
特种医学   39篇
外科学   65篇
综合类   264篇
预防医学   183篇
眼科学   44篇
药学   135篇
中国医学   148篇
肿瘤学   4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51.
目的评价环扫超声内镜联合超声微探头对食管黏膜下病变与纵隔病变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53例由于胃镜或CT等影像学检查发现不能明确来源的表现为食管隆起性病变患者,首先行超声微探头检查,明确大致起源后换用环扫超声内镜检查,综合两者结果做出诊断并与CT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超声内镜与CT诊断食管黏膜下病变的敏感度分别为90.9%(20/22)、50.0%(11/22),特异度分别为93.5%(29/31)、83.9%(26/31);诊断非侵袭性纵隔病变的敏感度分别为91.7%(22/24)、70.8%(17/24),特异度分别为93.1%(27/29)、62.1%(18/29);诊断侵袭性纵隔病变敏感度及特异度两者均为100.0%。结论超声微探头联合环扫超声内镜对食管黏膜下病变与纵隔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尤其对食管黏膜下病变与非侵袭性纵隔病变其诊断的特异度与敏感度显著高于CT检查。  相似文献   
952.
目的 探讨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奥美拉唑对胃溃疡患者血清核因子(NF)-κB、白细胞介素(IL)-8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50例胃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入A组和B组,每组各25例.A组常规口服奥美拉唑镁肠溶片,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荆花胃康胶丸,治疗1个月....  相似文献   
953.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 (IPC)保护作用的发生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部分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模型。IPC采用肝脏缺血 10min ,再灌注 10min。结果 IPC后肝组织中腺苷和NO水平明显升高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1) ,但IPC前应用腺苷A2 受体拮抗剂后NO的升高被抑制 (P<0 0 1)。缺血再灌注 (I/R) 2h后血清中TNF α、AST、ALT、LDH及W/D水平和假手术组相比明显增加 ,而IL 10含量降低 (P <0 0 1) ;IPC、I/R前加入腺苷、IPC前应用腺苷A1受体拮抗剂显著地降低TNF α释放和AST、ALT、LDH及W /D水平 ,提高IL 10含量 ,与I/R组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1) ;但IPC前应用腺苷A2 受体拮抗剂 (IPC +A2 antag)和NO合成酶抑制剂NAME并没有能像IPC组那样有效降低TNF α、AST、ALT、LDH及W /D的水平 ,提高IL 10的含量 (P <0 0 1) ;而IPC前给IPC+A2 antag组提供NO前体精氨酸又获得和IPC组同样的结果 (P >0 0 5 )。结论 IPC引起细胞外腺苷水平升高 ,腺苷A2 受体活化 ,介导了NO合成增加 ,最终通过抑制效应器TNF α的释放、增加IL 10的合成来实现对缺血组织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54.
目的 探讨脾切除对大鼠小体积肝脏模型的小肝综合征(SFSS)的预防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小体积肝脏模型,切除80%肝组织,即规则切除左外叶、左内叶、中叶和乳头叶,保留肝右叶和锥体叶,脾切除组在切除80%肝组织的同时行脾切除,对照组仅切除80%肝组织,另设仅游离肝脏而不行肝切除的假手术组.各组分别于术后0、3、6、12、24和72 h等6个时点各处死大鼠6只,取血清和肝组织,检测肝功能指标、肝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p65含量以及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冈子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Mrna和蛋白表达、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测量门静脉压力,计算SFSS发生率及动物术后1周存活率.结果 对照组术后门静脉压力明显升高,为(12.14±0.90)cm H2O,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而脾切除组门静脉压力为(11.11±0.80)cm H2O,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氧酶(LDH)和胆红素总量(Tbil)明显升高,血清白蛋白(Alb)和胆碱酯酶(CHE)明显下降,脾切除组的ALT、AST、LDH和Tbi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NF-Κb p65含量升高,TNF-α和ICAM-1 Mrna及其蛋白表达增加,MPO活性亦增高,PCNA Mrna及其蛋白表达亦增强,与对照组比较,脾切除组的NF-κBp65含量明显减少,TNF-α和ICAM-1 Mrna及其蛋白表达显著降低,MPO活性减弱,但PCNAmRNA和蛋白的表达更明显(P<0.05).假手术组、对照组与脾切除组术后1周内的SFSS发生率分别为0、75%和25%,术后1周存活率分别为100%、50%和83.3%,后二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脾切除能降低大鼠小体积肝脏模型的SFSS发生率,可能与脾切除后减少门静脉灌流、抑制NF-Κb活化、减轻细胞损害和促进肝细胞再生有关.  相似文献   
955.
2008年1月我科收治1例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伴钙化、肝功能失代偿期、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的病人,利用间置供者髂血管重建门静脉和肝动脉成功地为该例病人施行了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术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56.
目的 总结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 共有7例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者,原发病包括脑出血3例(其中1例合并高血压),颅脑外伤2例,脑基底动脉闭塞1例,颅脑肿瘤(脑胶质瘤Ⅱ级)卒中1例.依据《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指南》实施捐献,采用腹部器官联合快速切取方法切取器官.受者的原发疾病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和原发性肝癌.术后预防感染,根据凝血酶原时间采取抗凝治疗,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结果 有3例供者分别因合并酒精性肝硬化、家属拒绝捐献肝脏和肝脏热缺血时间超过30 min而未能切取肝脏,1例由红十字会协调至其他移植中心,3例完成肝移植.供肝热缺血时间分别为7.5、9和10 min,冷缺血时间为4.5、8.2和6.5h.受者术后随访2~9个月,术后近期无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未发生血栓形成和排斥反应等并发症,肝功能恢复良好,均顺利出院.结论 DCD供肝移植的近期效果良好,选择可控制的中国三类供者、中高度风险的UW评分以及较短的热缺血时间是保障肝移植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57.
目的研究双氢青蒿素(DHA)对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并进一步探讨其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的协同疗效。方法以MDS细胞株SKM-1为对象,分别加入不同浓度DHA、固定浓度DHA和不同种类凋亡抑制剂、固定浓度DHA和不同种类化疗药物[阿扎胞苷(5-AZ)或阿糖胞苷(Ara-C)]。采用细胞增殖和毒性检测(CCK-8)法检测不同处理组细胞存活率,采用碘化丙啶染色法检测细胞生存状态,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结果DHA对SKM-1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凋亡抑制剂可逆转DHA对SKM-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与单独使用化疗药物相比,DHA联合5-AZ或Ara-C处理细胞,SKM-1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随着药物浓度增高,细胞凋亡率增高,ROS水平增高;DHA联合5-AZ或Ara-C处理细胞,细胞ROS水平进一步增高,凋亡效果更明显。结论DHA可诱导SKM-1发生细胞凋亡,且呈浓度依赖性;与5-AZ和Ara-C联合使用可产生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958.
目的 探讨四逆散通过调控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A20)/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C/EBPβ)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发挥抗抑郁作用。方法 将72只雄性C57/6J小鼠随机分出正常组、模型组、氟西汀组(5.0 mg·kg-1)、四逆散低、中、高剂量组(4.9、9.8、19.6 g·kg-1),每组12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UMS)建立抑郁模型,第5周开始进行药物治疗4周。第9周进行行为学实验,包括蔗糖偏好实验、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皮质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一氧化氮合酶(iNOS)炎症蛋白的表达水平和GSK-3β、A20、C/EBPβ的表达水平。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皮质小胶质细胞的M1型极化标志物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Iba1)和巨噬细胞抗原(CD68)的荧光表达。结果 CUMS造模8周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蔗糖偏好率显著降低(P<0.01),旷场实验中央区域活动显著减少(P<0.01),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开臂区域的活动明显减少(P<0.05),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显著增加(P<0.01);炎症蛋白IL-1β、IL-6、iNOS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Iba1和CD68的荧光共定位的指数升高(P<0.05);GSK-3β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C/EBPβ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药物干预4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四逆散组小鼠糖水偏好率显著提高(P<0.01),旷场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在中央区域和开臂区域的活动明显增加(P<0.05),四逆散中、高剂量组小鼠在强迫游泳实验中不动时间显著减少(P<0.01);IL-1β、IL-6、iNOS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四逆散高剂量组Iba1和CD68的荧光共定位的指数明显下降(P<0.05);四逆散中、高剂量组GSK-3β、C/EBPβ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A20的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结论 四逆散抗抑郁作用与调控GSK-3β/A20/C/EBPβ蛋白的表达,抑制小胶质细胞M1型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959.
目的:分析2018—2022年某三级甲等医院分娩产妇数量、分娩方式、不良妊娠结局、妊娠高危因素等内在特征的变化,为提高孕产妇救治能力提供依据。方法:调阅患者病历信息,收集分娩产妇基本信息、分娩方式、不良妊娠结局等指标,探讨产妇内在特征的变化。结果:2018—2022年该院产妇数量呈波动下降趋势,从2018年的9 216人下降致2022年的7 218人,其中2019年产妇人数达到最高峰(10 084人),之后产妇数量快速下降,2022年产妇数量下降幅度趋向平稳。2018—2022年该院高龄产妇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19,P<0.05),其中2018年高龄产妇比例最高,为24.61%,2019年快速下降,之后逐年上升,至2022年达到22.39%。分娩结局方面,剖宫产率及无痛分娩顺产率呈逐年波动上升趋势,不良妊娠结局中低出生体重儿占比呈上升趋势,巨大儿占比呈下降趋势。2018—2022年该院胎膜早破、高龄产妇、妊娠糖尿病为发生率排名前3位的高危因素,发生率分别为22.73%、21.16%、18.42%。各高危因素中,高龄产妇、妊娠糖尿...  相似文献   
960.
目的:探究双相情感障碍(双相障碍)共病代谢综合征(MS)的危险因素及临床药师干预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9月就诊的双相障碍共病MS患者60例(MS组),按1∶1原则选取同期就诊的双相障碍、未合并MS的患者60例(非MS组)。比较2组患者基线指标,将2组间有差异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双相障碍共病MS的危险因素。按随机数字表法将MS组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除常规治疗外,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模式,研究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给予临床药师干预模式。比较2组干预前,干预3、6个月代谢指标(甘油三酯、BMI、空腹血糖)及干预前、干预6个月各项量表[杨氏躁狂量表(YM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分差值的差异。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高、存在糖尿病家族史、用药种类多、总用药时间长是双相障碍共病MS的危险因素[OR(95%CI)为1.244(1.135~1.363)、19.667(2.504~154.470)、5.859(2.820~12.171)和2.256(1.65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