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2篇 |
免费 | 16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4篇 |
口腔科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47篇 |
内科学 | 19篇 |
神经病学 | 7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55篇 |
预防医学 | 21篇 |
眼科学 | 2篇 |
药学 | 15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21篇 |
肿瘤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分析鄂中地区人群HPV感染基因型别.方法 采集8 136例鄂中地区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武汉市商业职工医院门诊与住院患者宫颈口及颈管脱落上皮细胞,应用导流杂交法进行HPV分型检测.结果 HPV阳性感染1 437例(17.66 %),其中高危型感染检出1 189例(占82.67 %),低危型感染检出141例(占9.74 %),中国人群常见亚型感染检出305例(占21.16 %),多重感染检出369例(26.68 %).单一感染者中高危型833人(57.97 %),低危型感染者72人(5.01 %),中国人群常见亚型感染者163人(11.34 %).根据年龄分层,<25岁组HPV感染率相对较高,为21.17 %(P<0.05);HPV高危型感染组中<25岁比例较高,达17.80 %.在1 437例HPV阳性感染者中,单一感染者共1 068例(74.32 %),二重感染占18.72 %.最常见的交叉感染是高危型+中国人群常见亚型合并感染(8.28 %).结论 导流杂交法HPV基因型分型检测可为宫颈疾病流行病学及早筛早治提供重要线索,对于发现HPV 感染的高危人群、积极控制HPV 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水通道蛋白-4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电针、脑水肿和水通道蛋白-4(AQP4)之间的变化关系。方法:选用健康SD雄性大鼠,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MCAO),制作缺血性脑水肿模型。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处理组,每组大鼠36只。电针处理组电针“水沟”“百会”穴,0.8-1.0mA,疏密波,电针30min。用CV染色法测定脑水肿肿胀率,用IgG免疫组化法测定脑组织中的IgG来反映血脑屏障(BBB)的通透性,采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分别观察AQP4蛋白和mRNA在脑组织中表达的变化。结果:MCAO12h后,模型组脑水肿所引起的缺血侧脑半球开始肿胀,IgG开始外渗,AQP4蛋白和mRNA的表达开始上升,随着梗塞时间的延长,肿胀和外渗逐渐加重,AQP4的表达进一步增多,在72h均达到高峰。而电针能够明显减轻脑水肿所引起的缺血侧脑半球的肿胀,减少IgG外渗,降低AQP4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论:电针可减轻脑缺血后脑水肿肿胀率,同时改善BBB的损伤程度。电针的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AQP4表达下调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14.
贾瑶 胡婷 周航 张庆华 杨茹 陈枝岚 李雄 黄科程 王少帅 唐方徐 黄传英 向群英 梅业东 胡美玲 来祖会 汪辉 王世宣 马丁 卢运萍 李双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3):3627-3629
目的:了解五峰地区妇女妇科疾病患病情况。方法:对五峰地区适龄妇女行问卷调查、常规妇科检查以及宫颈刮片行巴氏染色,并应用醋染碘染结合阴道镜进行宫颈癌筛查,必要时行妇科B超检查。结果:2006~2008年共对5 929名妇女进行普查,常见妇科疾病总患病率约27.55%,宫颈炎、宫颈柱状上皮异位、阴道炎、生殖道异常的患病率分别为15.70%,7.27%,12.21%及0.79%。不同年龄组间宫颈炎,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及阴道炎患病率有显著(P<0.05),≥50岁年龄组阴道炎患病率较高(13.68%),≤39岁组宫颈炎及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患病率分别为20.28%及11.70%,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结论:妇科炎症是危害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主要疾病之一,且不同年龄间存在差异,针对不同年龄组妇女针对性开展普查,对减少妇科疾病、提高妇女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测中颈管细胞(EC)和化生鳞状上皮细胞(MSC)的有无是否与鳞状上皮内瘤变的检出相关,并分析EC和MSC的有无与经活体组织检查(活检)证实的病理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2008年1月~2010年12月17 815例宫颈液基细胞学涂片被列入研究。将液基细胞学标本中的上皮细胞成分与筛查结果进行统计,比较不同细胞成分下ASCUS、LSIL和HSIL的检出率,并对细胞成分与宫颈活检结果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总体中ASCUS检出率为4.95%,60~69岁组检出率最高(9.55%);LSIL总检出率为0.27%,40~49岁组检出率最高(0.42%);HSIL总检出率为0.19%,40~49组检出率最高(0.36%)。各年龄组细胞学异常总检出率均以EC(+)/MSC(+)组为最高,其次是EC(-)/MSC(+)组;ASCUS、LSIL及HSIL三组中经病理活检结果证实为CIN2及以上者比例最高组均为EC(-)/MSC(+),三组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7.41%、50.00%、83.33%;EC(+)/MSC(+)次之,三组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2.43%、42.85%、80.00%;结论:EC及MSC存在状态对宫颈细胞学异常的总检出率有影响,其中MSC与HSIL之间的关联更强。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放化疗食管癌患者营养状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放化疗食管癌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34)行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n=34)行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比患者放化疗期间营养状态、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血红蛋白(Hb)、血清蛋白(ALB)、淋巴细胞(LY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0,P=0.038);研究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可显著改善放化疗食管癌患者营养状态,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并总结武汉地区临床常见不规则抗体所致新生儿溶血的抗体分布特点。方法:对武汉血液中心2006—2016年间所有送检新生儿溶血病的标本中,由不规则抗体导致的新生儿溶血病溶血筛查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4例由不规则抗体导致的新生儿溶血病致病抗体主要来自于Rh和MNS两个血型系统,且Rh系统以抗-D、抗-E比较常见。其他抗体主要还包括抗-M、抗-Mur、抗-Jka、抗-Jkb、抗-Jk3、抗-Fya、抗-Dia、抗-Lea等。Rh血型系统抗体325例(94.48%),其中209例为Rh阴性血孕产妇抗-D抗体、MNS血型系统13例(3.78%)、Kidd血型系统3例(0.87%)、Duffy血型系统1例(0.29%)、Diego血型系统1例(0.29%)、Lewis血型系统1例(0.29%)。结论:武汉地区2006—2016年由不规则抗体导致的新生儿溶血的不规则抗体按照发生频率依次为Rh血型系统、MNS血型系统、Kidd血型系统、Duffy血型系统、Diego血型系统、Lewis血型系统,其中数量最多的是Rh阴性血孕产妇产生的抗-D抗体,且有多次妊娠或输血史产妇占近一半,鉴于有免疫史的孕妇其新生儿溶血呈高发态势,应对Rh阴性血孕产妇应进行产前预防和D阴性孕妇的相容性输注,以避免再次妊娠产生抗体。并对有过多次妊娠或输血史的产妇,加强产前血型单特异性抗体鉴定筛查及表型筛查,尽量使用血型抗原相匹配的供者血液。 相似文献
19.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一种常见于育龄妇女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以月经不规则、高雄激素血症和卵巢多囊样改变为特征,常表现为肥胖、不孕和胰岛素抵抗。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hioredoxin-interacting protein,TXNIP)是一种多功能调节剂,不仅参与胰岛素分泌和葡萄糖代谢的调节,还与氧化应激、炎症因子和情绪障碍密切相关。PCOS患者体内的TXNIP水平较健康人群明显增加,表明TXNIP可能参与PCOS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近年体内外研究尝试应用中药提取物和西医药物抑制TXNIP的表达,TXNIP特异性抑制剂的发现使TXNIP有望成为抑制PCOS进程的有效靶点。综述TXNIP在PCOS中的作用进展,以期为PCOS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及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20.
神经突触前膜蛋白(Munc-18)抗体慢性点燃癫痫动物模型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建立一种慢性点燃抗脑抗体癫癎动物模型。方法:在SD大鼠的海马CA1区间断持续注射抗脑抗体——神经突触前膜蛋白(Munc-18抗体)1μL,隔天注射一次,5次之后每隔2周注射一次,共10周。监测注射前后大鼠的脑电图(EEG)和癎样行为。3个月后取脑切片,HE和尼氏染色后镜下观察。结果:实验组12只大鼠中有10只有癎样EEG(83%),6周之后有5只(50%)保留;9只有1~5级癎样行为(75%),第6周后保留4只(44%);而所有对照组中,仅2只大鼠有轻度异常脑波和1只有2级癎样行为,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镜下发现实验组损伤灶明显,胶质细胞增生,神经元细胞减少且形态异常。结论:Munc-18抗体能慢性点燃致癎大鼠,但其作用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