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28篇 |
免费 | 167篇 |
国内免费 | 11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篇 |
儿科学 | 35篇 |
妇产科学 | 29篇 |
基础医学 | 126篇 |
口腔科学 | 16篇 |
临床医学 | 586篇 |
内科学 | 262篇 |
皮肤病学 | 20篇 |
神经病学 | 38篇 |
特种医学 | 9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7篇 |
外科学 | 87篇 |
综合类 | 957篇 |
预防医学 | 365篇 |
眼科学 | 56篇 |
药学 | 378篇 |
6篇 | |
中国医学 | 235篇 |
肿瘤学 | 10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64篇 |
2022年 | 60篇 |
2021年 | 110篇 |
2020年 | 56篇 |
2019年 | 68篇 |
2018年 | 70篇 |
2017年 | 43篇 |
2016年 | 56篇 |
2015年 | 64篇 |
2014年 | 109篇 |
2013年 | 135篇 |
2012年 | 134篇 |
2011年 | 185篇 |
2010年 | 165篇 |
2009年 | 176篇 |
2008年 | 189篇 |
2007年 | 198篇 |
2006年 | 192篇 |
2005年 | 205篇 |
2004年 | 158篇 |
2003年 | 163篇 |
2002年 | 122篇 |
2001年 | 140篇 |
2000年 | 116篇 |
1999年 | 72篇 |
1998年 | 69篇 |
1997年 | 61篇 |
1996年 | 49篇 |
1995年 | 30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28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探讨抑癌基因P16与肾脏肿瘤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3例肾癌组织中P16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53例肾肿瘤P16基因表达的阳性率为37.73%,其阳性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预后均密切相关,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P16基因在抑制肾脏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判定肾脏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52.
胍丁胺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吗啡镇痛作用及耐受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胍丁胺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吗啡镇痛作用及耐受的影响。方法雄性SD 大鼠,体重160-180 g,制备坐骨神经慢性束缚性损伤(CCI)模型,用von Frey丝测定各项实验中给药前及给药后30、60、120、180、240min时机械缩腿阈值(PWT),并根据PWT计算药物最大可能镇痛百分率(PMAP)。1.选取CCI模型大鼠35只,随机分为5组(n=7),分别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及40、60、80、100mg/kg胍丁胺,测定PWT并确定给药后30min PMAP<40%时胍丁胺的剂量;选取CCI模型大鼠35只,随机分为5组(n=7),分别皮下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及1、2、3、5 mg/kg吗啡,测定PWT并确定给药后30min PMAP<40%时吗啡的剂量;2.选取CCI模型大鼠56只,随机分为8组(n=7),观察胍丁胺与吗啡的相互作用,计算PMAP;3.选取CCI模型大鼠35只,随机分为5组(n=7),诱导吗啡耐受产生,观察不同剂量胍丁胺与吗啡联合应用时PMAP的变化。结果大鼠腹腔注射胍丁胺后30 min PMAP高于注射生理盐水大鼠(P<0.01)。大鼠皮下注射吗啡后30min PMAP高于注射生理盐水大鼠(P<0.01)。与单独给予吗啡和单独给予胍丁胺比较,胍丁胺60mg/kg可使吗啡PMAP升高(P< 0.01),镇痛时间延长(P<0.05)。吗啡耐受实验第6天腹腔注射胍丁胺 皮下注射吗啡大鼠PMAP 高于注射生理盐水吗啡大鼠(P<0.01)。结论胍丁胺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具有镇痛作用,且能增强吗啡的镇痛作用,抑制吗啡耐受的形成。 相似文献
53.
目的对比分析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2 cm肝局灶性病变(FLLs)的超声造影与增强CT特征,探讨超声造影在CT诊断阴性或动脉期无强化且伴有慢性肝病的FLLs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病理证实的25例伴有肝硬化或者慢性肝病的FLLs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超声造影及增强CT检查,病灶直径≤2.0 cm。结果所有病灶CT无阳性发现或动脉期无高增强。超声造影显示8例动脉期呈高增强的病灶病理结果提示高分化肝细胞癌(HCC)5例和中分化HCC 3例;13例动脉期呈等增强的病灶病理结果提示不典型增生3例、高分化HCC 5例及增生结节5例;4例动脉期呈低增强的病变病理提示高分化HCC 1例、增生结节3例。门脉期及延迟期22例等增强的病灶病理结果提示高分化HCC 11例、不典型增生3例及增生结节8例,3例低增强的病灶病理结果提示中分化HCC。结论 CT诊断阴性或动脉期无强化且伴有慢性肝病的FLLs,其超声造影结果表现不同,但绝对不能排除恶性病变,应结合超声引导穿刺活检进一步排除恶性病变,更利于为患者提供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移植在大鼠损伤脊髓后是否有独特的迁移和轴突生长导向特性。方法:将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OEC注入到C4脊髓损伤大鼠距离损伤部位头端1mm及尾端1mm背柱白质处,注射后1、3、12、24h及3、7、28d灌注固定取材,冰冻切片和免疫组化分析。用骨髓基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移植到同样的损伤部位做为对照进行同样的分析。另将OEC注射到距离损伤部位头尾侧1mm处脊髓灰质内、小剂量注射在白质内、在损伤前3d或损伤后9d注射、注射到未损伤脊髓白质中,观察细胞迁移情况。结果:OEC在细胞注射后1h内即形成由注射压力造成的从注射部位向损伤处的被动性延伸带,并且不断地从注射部位向损伤处延伸扩散,在形态学方面好象起到"桥接"损伤处的作用。对照组骨髓基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注射后也迅速形成细胞"桥接"带,并扩散至损伤空腔。将OEC注射到脊髓灰质内或小剂量注射或注射到未损伤的脊髓白质内、在脊髓损伤3d前或9d后注射细胞均没有见到细胞带延伸进入损伤部位。OEC在注射部位、细胞带以及损伤部位有增殖现象。28d后,共焦免疫酶标法证实细胞带取代了脊髓原有星形胶质细胞,但是下行或上行长束轴突没有优先延伸至该细胞带,也没能起到维持皮层脊髓轴突的桥接作用。结论:OEC在植入大鼠损伤脊髓后没有独特的迁移特性,与骨髓基质细胞或成纤维细胞相比没有明显促进轴突生长的作用,也没有支持皮层脊髓轴突在脊髓损伤处形成桥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55.
光动力作用对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免疫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光动力作用对人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酵母菌粘附试验,观察光动力作用对正常人中性粒细胞的粘附功能的影响,以及在光动力作用下,正常人红细胞对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的促进作用。实验将正常人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离后、短时间暴露于小剂量的血卟啉衍生物及红光下,通过光镜观察活化的中性粒细胞与致敏酵母多糖的免疫粘附。结果:小剂量光动力作用可以显著增强中性粒细胞的免疫粘附功能,其C3b受体花环率为(22.52±5.79)%,明显大于对照组(1.33±4.56)%(P<0.01),同时可增强红细胞促进中性粒细胞的粘附吞噬功能。结论:小剂量光动力作用可以促进人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红细胞表面C3b受体活性,增强其免疫粘附功能。 相似文献
56.
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VEGF和PCNA表达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同一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BTCC临床、病理的关系,探讨二者与肿瘤血管形成和肿瘤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DP法对77例BTCC组织中VEGF和PCNA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BTCC组织中VEGF与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23%和51.94%,VEGF表达和PCNA表达均与BTCC的组织学分级显著相关(P<0.05);浸润性肿瘤明显高于表浅性肿瘤(P<0.05);术后复发组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1);在VEGF阳性表达的病例中,PCNA表达随VEGF表达强度的升高而升高(P<0.05),且肿瘤复发率也升高,二者呈明显正相关性(P<0.05)。VEGF和PCNA阳性或同时表达阳性的患者复发迅速,PCNA阴性而VEGF阳性表达者较阴性表达者预后差。结论:VEGF和PCNA与BTCC组织学分级、恶性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BTCC是典型的血管依赖性和增殖性肿瘤。VEGF和PCNA均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参与了肿瘤血管形成和肿瘤细胞增殖的调控。 相似文献
57.
腹腔镜下多发性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手术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多发性子宫肌瘤切除术术中止血及残存肌瘤的处理方法。方法:66例患者中30例行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36例行腹腔镜手术。肌瘤最多12个,最少2个。腹腔镜组中18例行单纯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18例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加子宫动脉阻断术。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中结合B超监测。结果:开腹手术后平均住院(7.21±0.85)d,术后排气时间(31.15±7.26)h,腹腔镜术后平均住院(4.72±0.81)d,术后排气时间(21.13±5.36)h。单纯腹腔镜手术:平均手术时间(98±24)min,术中出血(129.7±58.6)ml,术后复发率26.3%。腹腔镜联合子宫动脉阻断术:平均手术时间(105.6±27.6)min,术中平均出血(87.52±18.35)ml,术后复发3.1%。结论:患者行腹腔镜多发性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康复快。由于腹腔镜手术的进展,选择病例的范围更广泛,联合子宫动脉阻断术比单纯腹腔镜手术电切、分离、缝扎等安全可靠,且出血少,复发率低,术中B超监测降低了肌瘤切除术的漏切率。 相似文献
58.
59.
目的研究坐骨神经慢性挤压伤(chronicconstrictioninjury,CCI)后不同时点大鼠脊髓磷酸化cAMP反应成分结合蛋白(p-CREB)含量的变化。方法32只160~180g雄性SD大鼠中,8只为正常对照,其余24只做成CCI模型。用VonFrey细丝测定大鼠后爪触诱发痛的变化,并于术后7、14和30d处死(n=8),取L4~L6脊髓用以免疫印迹(Westernblot)方法测定p-CREB的表达量。结果CCI大鼠结扎侧在术后7、14d出现明显的机械感觉异常(P<0·01),30d后基本消失。与正常大鼠相比,CCI大鼠p-CREB含量在术后7、14d均出现明显升高(P<0·01),术后30d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CCI大鼠疼痛模型中脊髓p-CREB含量明显增高,并且随疼痛症状消失恢复到正常水平。提示脊髓p-CREB在慢性神经性疼痛中发病机制中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