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19篇
临床医学   53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89篇
预防医学   33篇
药学   59篇
  1篇
中国医学   90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01.
目的 探讨动态经皮测胆红素联合血清学最终检测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具有病理性黄疸高危因素的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采用NJ33A经皮胆红素仪监测胆红素,联合血清学最终胆红素检测为观察组,利用传统目测观察并经血清胆红素检测为对照组.结果 2组在确诊病理性黄疸和符合黄疸干预推荐方案的足月新生儿时龄、日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新生儿生后2周后黄疸消退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经皮测胆红素明确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断的阳性率高达91.5%.结论 对经皮测胆红素符合病理性黄疸的诊断和黄疸干预推荐方案的新生儿,同时血清胆红素最终检测,使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得以早期明确诊断和干预治疗,明显降低了新生儿黄疸消退延迟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02.
颅脑损伤需要手术的病人几乎都有不同程度存在颅内压增高,严重者意识障碍,并且在颅脑损伤的过程中常有呼吸及心血管功能的改变。因此,对颅脑损伤病人的麻醉,要求诱导与维持平稳,保证呼吸道通畅,同时避免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是预防颅内压进一步增高的重要措施。此外,合理选用脱水药、给药理剂量的皮质激素等均有助于降低颅内压。本文对  相似文献   
403.
目的:探讨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伴内侧髁突残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关节组2001—2009年收治的内侧有髁突残存的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60例82侧关节纳入研究,分别采用外侧成形术、外侧成形+咬肌瓣和外侧成形+颞筋膜脂肪瓣进行治疗。通过临床和CT随访,评价3种治疗方法的疗效,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术后开口度的改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2侧关节采用外侧成形术;28侧关节采用外侧成形+咬肌瓣;32侧关节采用外侧成形+颞筋膜脂肪瓣。38例48侧关节术后随访1~4a。其中,4/11侧外侧成形术关节复发,占36.4%;3/17侧外侧成形+咬肌瓣治疗的关节复发,占17.6%;20侧外侧成形+颞筋膜脂肪瓣治疗的关节无一例复发。3种治疗方法中,外侧成形+颞筋膜脂肪瓣与单纯外侧成形术相比,开口度改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外侧成形术保留了残存的关节结构,与颞筋膜脂肪瓣结合,可以很好地预防颞下颌关节强直复发。  相似文献   
404.
目的 探索临床简便易行的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诊断方法。方法 应用^99mTc-LDLSPECT显像及彩色多普勒B超对25例病人进行了血管显像及血管检查。结果 静脉注射^99mTc-LDL,24h动脉粥样硬化灶显示良好,25例病人中有19例可见到沿血管走行的放射性异常聚集区,共检出病变部位47个,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像及两维超声检查,共检出病变部位30个。结论 ^99mTc-LDLSPECT显像及彩色多  相似文献   
405.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的、复发性的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累及结肠黏膜。UC的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及黏液和血便等,严重时还可能伴随营养不良和全身症状,发病率也不断攀升,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显著的影响。UC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西医治疗多使用柳氮磺吡啶、糖皮质激素类、免疫抑制剂等为主,但其不良反应较多,治疗效果不理想。中药安全性高,且不良反应较少,以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药效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故从中药中寻找治疗UC的药物已成为一大热点。甘草为我国传统中药材,是临床上应用较广的传统中药之一,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效。甘草主要含有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酸二铵等活性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甘草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有研究统计在治疗UC的中药中,甘草位居前三。近年来,中药甘草及复方治疗UC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基于此,通过对甘草主要化学成分如甘草酸、甘草酸二铵、甘草多糖、甘草次酸和异甘草素及甘草相关复方的抗炎、调节免疫、调节肠道菌群、调控细胞凋亡和降低氧化应激等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总结,为甘草进一步开发及临床应...  相似文献   
406.
目的 建立益气活血通便方(Yiqi Huoxue Tongbian Recipe,YHTR)指纹图谱检测方法,并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对YHTR功效基准物质进行预测分析。方法 建立YHTR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指纹图谱,并对共有峰成分进行指认,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建立YHTR的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利用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进一步确定YHTR功效性成分选择的合理性。结果 YHTR的指纹图谱共标定14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指认出绿原酸、松果菊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阿魏酸、毛蕊花糖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7个色谱峰,10批样品的相似度均≥0.792,YHTR的功效基准物质有效地实现从药材-饮片-复方的传递;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YHTR的7个活性成分进行分析,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富集通路包括癌症、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前列腺癌等信号通路;根据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结果分析,预测绿原酸、松果菊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阿魏酸、毛蕊花糖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7个成分可通过作用于上述通路起到补血活血、润肠通便的功效。结论 HPLC指纹图谱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度高、稳定性好,可用于YHTR的质量控制,7个化学成分的准确测定也为YHTR功效基准物质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07.
火麻仁为桑科植物大麻Cannabis sativa L.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悠久的用药历史,为临床常用药,主产于甘肃、云南等地。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木脂素酰胺类、生物碱类、黄酮类、甾体和萜类、大麻素类、脂肪酸、其酯类等,并具有诸多药理作用,并在治疗功能性便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肠道内微环境、神经递质、离子通道、Cajal间质细胞,影响肠道AQP蛋白表达,从而发挥抗便秘作用。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对近年国内外有关火麻仁化学成分及治疗便秘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火麻仁治疗便秘活性成分、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及火麻仁新药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08.
目的:基于非数据依赖性采集(DIA)蛋白质组学联合平行反应监测(PRM)靶向质谱技术筛选去卵巢大鼠股骨组织的差异蛋白,寻找其中可能与骨质疏松(OP)发病相关的关键靶蛋白。方法:Wistar雌性大鼠1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各8只,模型对照组采用卵巢切除法建立骨质疏松症模型。12 w后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大鼠全身骨密度(BDM);解剖分离股骨标本进行Micro-CT扫描和重建;对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股骨组织进行蛋白DIA定量分析,筛选差异蛋白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采用PRM技术验证两组间差异蛋白。结果:造模12 w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骨小梁数量(Tb.N)、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连接密度(Conn.D)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骨小梁分离度(Tb.Sp)、结构模型指数(SMI)显著升高(P<0.01);Micro-CT三维重建可见骨小梁整体结构退变、体积减少、连接断裂;DIA检测鉴定出显著差异蛋白234个,其中上调蛋白162个,下调蛋白72个,KEGG通路富集显示这些差异蛋白主要参与粘着斑、R...  相似文献   
409.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赤藓糖醇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结构的影响。方法 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合死菌与活菌荧光染色技术,对比不同浓度的赤藓糖醇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结构的影响。结果 随着赤藓糖醇浓度的增加,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各层活菌百分比减少,厚度变薄,细菌密度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赤藓糖醇对变异链球菌有抑制作用,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410.
马骏  曼琼  闫潇  邓毅  杨志军  杨秀娟 《中成药》2023,(8):2718-2722
目的 比较野生甘草与栽培甘草对马钱子致肝毒性的解毒作用。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野生甘草组和栽培甘草组,每组8只,模型组大鼠灌胃给予马钱子提取物,野生甘草组和栽培甘草组大鼠在给予马钱子提取物6 h后灌胃给予各甘草提取物,连续7 d。给药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肝组织CAT活性和TNF-α、caspase3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CYP1A2、CYP2E1和COX2蛋白表达。结果 野生甘草与栽培甘草均能降低大鼠血清AST、ALT和肝组织caspase3水平(P<0.05,P<0.01),修复受损肝脏细胞,提高TNF-α水平和CAT活性(P<0.05,P<0.01),抑制COX2、CYP1A2和CYP2E1蛋白表达(P<0.01)。结论 野生与栽培甘草均可缓解马钱子所致的肝毒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炎症、细胞凋亡、氧化应激、药物代谢酶因子相关,栽培甘草对氧化应激、药物代谢相关因子的调控效果优于野生甘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