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97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63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应用5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广西德保、南丹两地旋毛虫分离株。 方法 PCR扩增2个分离株5S rDNA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用相关软件分析序列的同源性、遗传距离,同时构建系统发生树,并与GenBank中旋毛虫相应基因序列进行比较。 结果 广西德保、南丹2地旋毛虫分离株和GenBank中Trichinella spiralis的5S rDNA碱基序列长度相同,为695 bp;变异位点4个,与T. spiralis的相似度分别为99.0%和99.1%,与GenBank中其他相应基因的相似度低于94.2%,2个分离株之间的相似度为98.8%。2个分离株之间及与T. spiralis间的遗传距离最小,均为0.014;而与其他旋毛虫的遗传距离均大于0.056;用邻接法(N-J法)和最大简约法(MP法)构建的2个系统发生树中,2个分离株与T.spiralis位于同一分支,自引导值分别为96及99。 结论 初步鉴定广西德保和南丹旋毛虫分离株均为T.spiralis。  相似文献   
52.
53.
目的 了解南宁市猫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为华支睾吸虫保虫宿主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从南宁市猫屠宰点购买猫肝,解剖胆囊和肝脏,查找华支睾吸虫并计数;对收集到的不同形态和大小的华支睾吸虫进行形态学观察和ITS2基因扩增和测序,通过BLAST比对分析确定虫体种类。结果 从南宁市2个猫屠宰摊面共收集了105个猫肝脏,其中有68个发现有华支睾吸虫感染,感染率为64.76%。单个肝脏虫体数量最多达980条,虫体数量中位数为72条/个肝脏。从检出的虫体中分离到3种不同大小和形态的吸虫,经形态学和ITS2基因扩增、测序、比对分析鉴定,均为华支睾吸虫。结论  南宁市市售猫华支睾吸虫感染率较高,应该加强相关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54.
三地钉螺线粒体DNA两个分子的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广西、云南、湖南三地钉螺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CO1)基因和细胞色素氧化酶b(Cytb)基因的遗传变异。 方法 收集广西靖西、云南洱源和湖南岳阳三地钉螺,提取其基因组DNA,PCR法扩增线粒体CO1和Cytb基因并测序。用Clustal W(1.82)软件对所测基因序列排序,用MEGA(3.1)计算其碱基组成、转换及颠换;用Kimura双参数法计算遗传距离,用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系统发生树。 结果 PCR扩增获得CO1和Cytb基因大小分别约为700及600 bp(含两侧引物)。三地钉螺CO1基因中共检测到106个多态性位点,约占核苷酸总数的15.9%,Cytb基因中多态性位点为165个,约占核苷酸总数的28.5%。广西靖西与湖南岳阳、广西靖西与云南洱源的钉螺CO1基因和Cytb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51、0.158和0.031、0.405。根据CO1和Cytb的基因序列,用上述两种方法构建的系统发生树结果均一致。广西靖西与湖南岳阳的钉螺同属一个支系,云南洱源钉螺单独形成另一支系。 结论 广西、湖南和云南的钉螺CO1和Cytb基因总体上具有相对丰富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55.
目的 了解广西间日疟原虫种群的基因型组成及其地理分布。 方法 用滤纸法采集经镜检确诊的间日疟原虫阳性病人血样 31份 ,Chelex- 10 0离子交换法用于提取滤纸血样中的 DNA,改进的套式 -等位特异 - 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用于鉴别性片段的扩增、分析和鉴定。 结果 在 19份广西当地间日疟病例血样中 17份鉴定为温带族虫株(89.5 % ) ,2份为热带族虫株 (10 .5 % ) ;12份输入病例血样中 ,温带族 8份 (6 6 .7% ) ,热带型 3份 (2 5 .0 % ) ,PV- 2型 1份(8.3% )。 结论 目前广西当地流行的间日疟以温带族虫株为主 ,少数热带族病例出现在环江和防城县 ;但输入间日疟病例中热带族虫株感染占较大比例。  相似文献   
56.
初期采用以查清残存螺点和遗留病人为重点,同时,进行新感染调查的策略。后来调整为对原疫区外围和毗邻地区进行螺情监测及防止外来传染源输入。8年来监测查螺面积116522153m ̄2,查出13个残存螺点,面积2026m ̄2,无阳性钉螺。采用IHA、COPT和ELISA方法对疫区人群检测,有病史人群的阳性率分别为8.35%、7.20%和13.08%,无病史人群为3.24%、3.40%和5.47%,前者高于后者。对幼龄耕牛粪检55874头,全部阴性。结果表明,广西血吸虫病监测措施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57.
目的 建立简便、灵敏、低本底、可同时检测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的套式/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系统。 方法 应用标签引物扩增技术、Primer Premier 5.0软件、美国生物信息中心(NCBI-BLAST)网络资源和矩阵试验法优化套式/多重PCR,检测疟疾患者滤纸血样并与镜检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新建立的标签引物套式/多重PCR,检测模拟现场滤纸血样的敏感性为恶性疟原虫1~2个虫/μl血,间日疟原虫5~10个虫/μl血。检测71份现场采集的镜检疟原虫阳性滤纸血样(恶性疟24份和间日疟47份)的结果与镜检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87.5%和100%。 结论 通过标签引物扩增技术优化的套式/多重PCR系统,适用于检测现场采集的滤纸血样,其检出低原虫血症的敏感性和鉴定虫种的准确性均优于镜检法,是很有潜力的疟疾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58.
目的 分析广西钉螺与云南、湖南钉螺Cytb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和系统进化关系.方法 收集广西靖西、云南洱源和湖南岳阳三地钉螺,提取其基因组DNA, PCR法扩增线粒体Cytb基因并测序.用Clustal W(1.82)软件对所测得的Cytb基因序列进行排序,用MEGA3.1计算其碱基组成、转换及颠换;用Kimura双参数法计算遗传距离,用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系统发生树,同时结合三地钉螺分布和孳生地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PCR扩增获得Cytb基因大小为580bp.三地钉螺Cytb基因序列富含碱基A和T,A T平均含量为61.2%,表现出较强的碱基组成偏倚.三地钉螺Cytb基因578bp的同源序列中检测到165个变异位点,约占核苷酸总数的28.5%.其中广西钉螺与湖南钉螺Cytb基因序列的变异位点为17个,约占2.94%;广西钉螺与云南钉螺Cytb基因序列的变异位点为160个,约占27.7%.广西钉螺与湖南、云南钉螺Cytb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31、0.405.采用两种方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均显示广西钉螺与湖南钉螺同属一个支系,云南钉螺单独形成另一支系.结论 广西钉螺与云南钉螺存在较大基因差异,进化速率较大,保守性较小,遗传距离较大,亲缘关系较远;广西钉螺与湖南钉螺基因差异较小,相对保守,进化速率不太大,遗传距离较小,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59.
目的调查研究广西是否存在猪人肉孢子虫的感染情况,并建立感染模型,研究广西猪人肉孢子虫的易感性及临床药物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有吃生猪肉习惯的地区为调查点,对1岁以上常住户口居民取新鲜粪便用硫酸锌漂浮法离心镜检肉孢子虫孢子囊。用薛氏糖漂浮法从肉孢子虫自然感染患者粪便中收集孢子囊,用吞食法感染实验猪,感染后第56d将其杀死取新鲜肌肉100g和50g,用同法分别感染实验猴和志愿者。实验猪和调查乡(镇)市售猪肉抽样取肌肉标本每部位各2g,用压片法镜检肉孢子虫包囊。结果调查7个县11个乡(镇)30个村庄3428人,其中6个县6个乡(镇)12个村庄人群肉孢子虫平均自然感染率2.07%。10个乡(镇)市售猪肉肉孢予虫平均感染率33.64%。实验猪感染后第56d查见肉孢子虫包囊,志愿者感染后第12d粪检查见孢子化的孢子囊或卵囊。结论广西流行猪人肉孢子虫病。  相似文献   
60.
旋毛虫分类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旋毛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可在人和150多种动物中广泛传播,其病原体是旋毛形线虫(简称旋毛虫)。旋毛虫属分类较为复杂,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传统的旋毛虫分类主要依据成虫、囊包的形态等指标,但这些指标在旋毛虫分类应用时易受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使旋毛虫分类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一定限制。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尤其是PCR技术和核酸序列分析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分子生物学技术成为旋毛虫分类鉴定的有力工具,推动了旋毛虫分类发展。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有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及核酸探针技术、随机扩增性DNA、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多重PCR、DNA序列分析及分子系统发生研究。本文就以上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