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4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26篇 |
内科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4篇 |
综合类 | 41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眼科学 | 2篇 |
药学 | 23篇 |
中国医学 | 23篇 |
肿瘤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13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5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21.
22.
二氧化碳气腹对血流动力学及心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二氧化碳(CO2)气腹对血流动力学及心电图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腹部手术患者40例,分A组20例;B组20例.气腹(时间>3 h)后A组用硝酸甘油、硫酸镁、美托洛尔控制血压和心率;B组不予控制,观察气腹期间血流动力学及心电图的变化.结果:B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心肌氧耗指数(RPP)与麻醉前相比于气腹5 min时开始显著升高,并且持续到气腹30 min,其中RPP高达(1 766.2±104.3)次/min·kPa,气腹60 min后无差异.A组气腹5、10 min 时DBP稍高,RPP气腹头30 min内显著升高;B组 SBP、 DBP、 RPP在气腹头30 min内高于A组(P<0.05).B组于气腹10、15、30 min时Q-T、Q-Td、 Q-Tcd明显延长,Q-T长达(425±41)ms、Q-Td(49±9)ms、Q-Tcd(49±15)ms;T波波幅由(0.56±0.23)mV下降到(0.36±0.16) mV.气腹60 min后无差异.A组变化不显著.10、15、30 min时B组Q-T、Q-Td长于A组 (P<0.05) ,15、30 min Q-Tcd长于A组、T波低于A组(P<0.05).结论:CO2气腹初期可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显著变化,心电图显示Q-Td 及Q-Tcd延长及T波波幅变小;气腹60 min后恢复到麻醉前水平.适当控制心率和血压可降低RPP及减小心电图的改变,利于保护心肌功能. 相似文献
23.
目的:通过与气管内插管对比,观察喉罩持续正压通气对术前合并有肺部疾病的老年人腹腔镜腹部手术围术期肺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腹部手术术前有肺部疾病的老年患者55例,按机械通气模式不同随机分成4组:A组15例(气管内插管,术后用SIMV模式)、B组10例(喉罩,术后用SIMV模式)、C组15例(气管内插管,术后用SIMV+CPAP模式)和D组15例(喉罩,术后用SIMV+CPAP模式).观察麻醉前(T0)、注气后1 h(T1)和2 h(T2)、拔管后45 min(T3)、术后第1天(T4)、第2天(T5)、第3天(T6)天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气分析.结果:与麻醉前相比,术中4组患者的氧合指数(OI)、肺泡氧分压-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和动脉氧分压(PaO2)于T1、T2增高.A组和B组PaO2和OI于T6恢复,A-aDO2高于T0.C组于T6完全恢复.D组于T5完全恢复.D组OI于T3、T4、T5高于A组(P<0.01),C组和D组A-aDO2从T3开始低于A组(P<0.01).A组和B组T3、T4、T5的PaCO2增高(P<0.05或P<0.01),pH变化不大(P>0.05),C组和D组变化不大(P>0.05).结论:喉罩联合持续正压通气用于伴有肺病的老年患者腹腔镜手术,能保证氧供及CO2的排出,显著改善术后肺功能. 相似文献
24.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由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引起的气流阻塞,呈进行性加重的一组慢性肺部疾病。特点为:慢性反复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呈进行性加重。严重痰阻常危及患者生命。通过我科2001~2003年收治的27例COPD病人的护理,认为给病人安排合理舒适的体位及采取正确的排痰方式是护理COPD病人的重要措施。现将27例COPD病人的体位与排痰方法的观察结果与处理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胭脂树橙在诱导白血病K562细胞凋亡过程中对PPAR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胭脂树橙作用于K562细胞一定时间后,通过台盼蓝拒染法观察K562细胞生长曲线,MTT法检测其对细胞的抑制率,Hoechst 33258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率;采用Western-blotting技术从蛋白分子水平上检测胭脂树橙对PPAR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胭脂树橙显著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并呈浓度依赖关系.电泳的结果 显示一定浓度的胭脂树橙能够上调PPARγ蛋白的表达,进而可能诱导K562细胞的凋亡.结论 PPARγ蛋白表达的上调可能是胭脂树橙抑制K562细胞增殖诱导凋亡的原因之一,其中,胭脂树橙具有PPARγ非特异配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26.
目的 介绍磺胺二甲嘧啶有关杂质的国家标准物质研制过程,为提高我国磺胺二甲嘧啶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保障。方法 首先采用红外、质谱和核磁共振方法,对磺胺二甲嘧啶杂质A、E进行结构确认,然后采用《欧洲药典》(9.0版)磺胺二甲嘧啶有关物质检查方法测定杂质A和E的纯度,同时测定磺胺二甲嘧啶杂质A、E的水分和炽灼残渣含量,应用质量平衡法确定首批磺胺二甲嘧啶杂质A和E国家标准物质的含量。同时还采用外标法和核磁定量方法测定其含量,与质量平衡法相互验证。最后采用标准曲线法测定了磺胺二甲嘧啶杂质A、E对磺胺二甲嘧啶在241 nm检测波长下的校正因子。结果 磺胺二甲嘧啶杂质A、E与《欧洲药典》规定的结构相同,质量平衡法测定杂质A、E的含量分别为99.1%和98.7%,与外标法和核磁定量的结果基本一致,杂质A和E对磺胺二甲嘧啶的较正因子分别为0.97和0.63。结论 建立了首批磺胺二甲嘧啶杂质A、E的国家标准物质。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基于多参数磁共振成像的包膜外侵犯(extraprostatic extension,EPE)分级联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及活检病理分组诊断前列腺癌EPE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3年4月宁波市泌尿肾病医院收治的151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PSA、活检病理分组、基于多参数磁共振成像的EPE分级.建立5种诊断方案:①单一应用EPE分级;②PSA联合活检病理分组;③EPE分级联合PSA;④EPE分级联合活检病理分组;⑤EPE分级、PSA及活检病理分组三者联合.将各诊断方案的结果与根治手术后病理结果对照.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诊断方案与前列腺癌EPE的关系.绘制各诊断方案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通过AUC比较各诊断方案的准确性.绘制各诊断方案的决策分析曲线,通过对比不同风险阈值下各诊断方案的净收益率,分析各诊断方案的临床效益.结果:本研究中前列腺癌无EPE 118例、有EPE33例.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PE分级、PSA及活检病理分组均与前列腺癌EPE相关(P<0.05).各方案的ROC曲线显示单一应用EPE分级、EPE分级联合PSA、EPE分级联合活检病理分组、PSA联合活检病理分组诊断前列腺癌EPE的AUC分别为0.812、0.872、0.853、0.766,EPE分级、PSA及活检病理分组三者联合诊断前列腺癌EPE的AUC为0.890.与单一应用EPE分级相比,除PSA联合活检病理分组诊断前列腺癌EPE无明显优势外(P=0.440),各联合方案均具有较高诊断准确性(P<0.05).EPE分级、PSA及活检病理分组三者联合诊断前列腺癌EPE的准确性高于PSA联合活检病理分组(P<0.05),与EPE分级联合活检病理分组、EPE分级联合PSA方案相比无明显优势(P=0.084,P=0.085).EPE分级联合PSA较活检病理分组联合PSA诊断EPE的准确性高(P=0.014).EPE分级联合活检病理分组、PSA联合活检病理分组对EPE的诊断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部分区域风险阈值下,除PSA联合活检病理分组联合方案外,各联合诊断方案的净收益均高于单一应用EPE分级,其中EPE分级、PSA及活检病理分组三者联合方案的净收益最高.结论:各联合方案对前列腺癌EPE均有较高的诊断意义,EPE分级、PSA及活检病理分组三者联合具有最高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28.
29.
目的 探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联合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抗凝血酶Ⅲ(AT-Ⅲ)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预后判断及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阜阳市人民医院多发性骨髓瘤初诊患者40例,经临床治疗后达到缓解26例,未缓解14例,同时选取健康对照30例,对40例初诊组应用国际分期系统(ISS)进行临床分期,ISSⅠ期患者10例,ISSⅡ期患者13例,ISSⅢ期患者17例,采集各组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应用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检测VWF、D-二聚体、FDP及AT-Ⅲ,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分析处理各组间数据的差异。结果 ①=1\*GB3与对照组比较,初诊组VWF(277.84±98.08)%、D-二聚体(6.94±3.84)mg/L、FDP(45.33±27.08)μg/mL含量升高,AT-Ⅲ(64.65±16.49)%含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初诊组比较,治疗后缓解组VWF(139.07±35.54)%、D-二聚体(0.43±0.25)mg/L、 FDP(2.86±1.78)μg/mL降低,AT-Ⅲ(132.15±31.67)%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未缓解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GB3与ISSⅠ期比较,ISSⅡ、Ⅲ期VWF、D-二聚体、FDP均升高,AT-Ⅲ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SSⅡ期比较,Ⅲ期VWF、D-二聚体、FDP升高 ,AT-Ⅲ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存在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异常,动态观察可为病情观察、疾病分期及疗效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