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探讨如何提高留学生系统解剖学教学质量,通过认真做好课前准备,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及与留学生增进感情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小鼠皮肤恶性黑色素移植瘤模型,探讨小鼠皮肤恶性黑色素移植瘤组织内淋巴管的生成情况。方法:体外培养B16瘤细胞,接种B16瘤细胞于C57BL/6小鼠右侧背部皮内,构建C57BL/6小鼠皮肤恶性黑色素移植瘤模型;应用H-E染色、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1ymphatic vessel endothelial hyaluronan receptor-1, LYVE-1)免疫组化染色确认模型和观察肿瘤组织内淋巴管的生成情况。结果:建立了恶性黑色素移植瘤模型;LY- VE-1主要着色于正常组织和移植瘤组织中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恶性黑色素瘤组织中淋巴管密度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结论:构建C57BL/6小鼠皮肤恶性黑色素移植瘤模型是获得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和进一步研究的有效手段;LYVE-1是特异性较高的淋巴管内皮标记物;小鼠皮肤恶性黑色素移植瘤组织中可能存在淋巴管的新生。  相似文献   
13.
持续性腹膜透析是慢性肾衰的治疗方法之一,腹膜透析的并发症增加了老年人和糖尿病人的危险。作者总结了从1979年1月到1989年1月,对年龄超过55岁病人行持续性腹膜透析时发生腹膜炎的情况。诊断与导管有关的腹膜炎的标准是:1、腹痛和压痛、2、无其它腹膜炎病源、3、腹腔流出液中白细胞升至>100个/mm~(3、4)、腹腔放出液中细菌培养阳性。 37例肾衰病人中平均年龄为61.5岁,接受了Tenckhoff腹透管插管,男性25例、女性12例,插管时间平均为3.5±2.1年。 31例病人发生腹膜炎61次,每年每人为1.41次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卵巢癌组织内的表达,分析其与卵巢癌局部淋巴结内淋巴管生成之间的关系。方法取卵巢癌64例,其中,有淋巴结转移40例,无淋巴结转移24例。应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技术观察VEGF-C在卵巢癌组织内的表达。以D2-40作为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记物,检测卵巢癌局部淋巴结内淋巴管生成情况。结果 VEGF-C主要表达于卵巢癌细胞浆和胞膜以及癌组织周围浸润的炎性细胞,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其在无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率。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VEGF-C蛋白在有淋巴结转移的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其在无淋巴结转移的卵巢癌组织内的表达量。D2-40表达于卵巢癌局部淋巴结内的淋巴管内皮细胞,在有转移的淋巴结内可见大量新生的淋巴管,淋巴管腔内存在入侵的肿瘤细胞,在无转移的淋巴结内观察到新生的淋巴管。在无淋巴结转移组病例中,卵巢癌组织VEGF-C阳性者局部淋巴结内淋巴管密度明显高于VEGF-C阴性者淋巴结内的淋巴管密度。结论 VEGF-C的表达与卵巢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卵巢癌在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之前存在淋巴结内淋巴管生成的现象,卵巢癌组织内VEGF-C的表达在卵巢癌局部淋巴结内的淋巴管生成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Smad4在膀胱癌的表达,分析VEGF-C和Smad4的表达与膀胱癌淋巴管生成及膀胱癌进展之间的关系。方法取膀胱癌病例56例,其中浅表性膀胱癌(Tis,Ta,T1)32例,浸润性膀胱癌(T2以上)24例。应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技术观察VEGF-C和Smad4在膀胱癌组织内的表达。以D2-40作为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记物,检测膀胱癌组织内的淋巴管密度(LVD)。结果VEGF-C表达于肿瘤细胞的胞浆内,Smad4表达于肿瘤细胞的胞浆和胞核内。VEGF-C的表达水平与膀胱癌淋巴管密度呈正相关(P0.05),Smad4的表达水平与膀胱癌淋巴管密度呈负相关(P0.05)。VEGF-C和Smad4的表达呈负相关,VEGF-C的高表达和Smad4的低表达与膀胱癌淋巴管生成之间呈显著的相关性。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VEGF-C在浸润性膀胱癌组织内的表达量与其在浅表性膀胱癌组织内的表达量未见显著差异(P0.05),而Smad4在浅表性膀胱癌组织内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在浸润性膀胱癌组织内的表达量(P0.05)。结论 VEGF-C和Smad4在膀胱癌组织内表达水平呈负相关,Smad4可能通过调节VEGF-C蛋白的表达而抑制膀胱癌淋巴管生成。  相似文献   
16.
肌肽对H2O2、Aβ25-35诱发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肌肽对H2O2和β淀粉样蛋白片段(Aβ25-35)诱发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培养的PC12细胞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损伤组,分别加入H2O2和Aβ25-35;保护组,在用H2O2、Aβ25-35处理前30min加入肌肽。用LDH法、MTT法观察肌肽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 保护组LDH活性显著少于损伤组(P<0.01);MTT测定结果显著高于损伤组(P<0.01)。结论 肌肽对H2O2和Aβ25-35诱发PC12细胞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小鼠角膜碱烧伤后不同时间段角膜组织内的表达情况,探讨VEGF-C在小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淋巴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制作小鼠角膜碱烧伤模型,分别于碱烧伤后1d、3d、5d、7d、12d和18d取材。采用免疫组化法(SP),观察VEGF-C在正常角膜和碱烧伤后不同时间段角膜组织内的表达情况。应用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LYVE-1)标记淋巴管,观察小鼠碱烧伤角膜内新生淋巴管的形成情况。结果在正常小鼠角膜组织内,VEGF-C表达于角膜上皮层和内皮层。在碱烧伤角膜内,VEGF-C主要表达于角膜基质内入侵的炎性细胞和角膜上皮层细胞,并且表达增高,于碱烧伤后3d,VEGF-C的表达达到高峰(P<0.01)。碱烧伤后7d,VEGF-C的表达下降至正常水平,可见阳性表达LYVE-1的处于开放状态的新生淋巴管。结论VEGF-C可能参与小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淋巴管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8.
标记脂肪进入中央乳糜管途径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追踪观察染料颗粒由肠腔进入中央乳糜管的途径,证明肠壁内淋巴管前通路的存在。方法:用苏丹黑B标记的脂肪喂食大鼠。光、电镜下观察不同时间内,小肠各段颗粒出现的部位。结果:(1)上皮细胞内及其间的组织液池内充满染料颗粒。(2)染料颗粒经上皮细胞间的组织液池开口穿过基膜裂隙进入固有层的组织液池。(3)组织液池无内皮细胞形成的壁。(4)中央乳糜管的内皮细胞胞浆内充满染料颗粒,部分颗粒见于小泡内或内皮细胞的连接处。结论:(1)从上皮细胞的组织液池至中央乳糜管前的途径可视为小肠的淋巴管前通路。(2)脂肪进入中央乳糜管是通过空泡转运或内皮细胞连接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小鼠移植瘤内毛细淋巴管的形态结构,探讨肿瘤内淋巴管新生机制。方法将小鼠肝癌细胞株(H22)接种于昆明小鼠腹股沟区皮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C.和VEGFR-3在肿瘤内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肿瘤内淋巴管的超微结构。结果肿瘤细胞有VEGF-C阳性表达,且强度与肿瘤进展相关。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有VEGFR-3阳性表达。透射电镜下,肿瘤周边区可见3种类型的毛细淋巴管,且内皮细胞细胞器发生改变。结论肿瘤细胞可能通过VEGF-C与VEGFR-3的作用诱导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在肿瘤周边形成新生淋巴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和趋化因子受体CCR7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内的表达情况,分析VEGF-C和CCR7表达与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取膀胱癌病例60例,其中,淋巴结转移组36例,无淋巴结转移组24例。应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技术观察VEGF-C和CCR7在膀胱癌组织内的表达。结果 VEGF-C和CCR7主要表达于膀胱癌细胞胞浆或/和胞膜内,二者在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VEGF-C和CCR7蛋白同时表达在淋巴结转移组和非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1.1%和33.3%,VEGF-C和CCR7的表达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联合检测VEGF-C和CCR7诊断膀胱癌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准确度,ROC曲线下面积达0.708。结论 VEGF-C和CCR7在促进膀胱癌淋巴结转移中可能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膀胱癌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