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5篇
  免费   146篇
  国内免费   77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34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82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554篇
内科学   158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51篇
外科学   106篇
综合类   856篇
预防医学   344篇
眼科学   47篇
药学   407篇
  7篇
中国医学   327篇
肿瘤学   45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110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169篇
  2011年   228篇
  2010年   183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177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陈海  陈霞  袁敏  朱雄  黎礼达  李欢  张利锋  龚林  李娟 《疾病监测》2015,30(2):113-117
目的 鲍曼不动杆菌复合群细菌是临床可造成感染的重要条件性致病菌,本研究旨在调查和分析我国海南省临床来源鲍曼不动杆菌复合群细菌对常用-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性及菌株碳青霉烯酶携带情况,探讨其耐药流行性特点。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103株采集自2012-2013年海南省三亚市人民医院的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复合群细菌进行7种抗菌药物的药敏检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收集的鲍曼不动杆菌复合群细菌进行9种碳青霉烯酶编码基因的筛查。结果 103株鲍曼不动杆菌复合群细菌对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噻肟的耐药率较高(接近50%),对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为40%,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在20%左右;PCR检测显示有38株携带blaOXA-58基因,62株blaOXA-66基因,其中25株同时携带有这两种基因;其余7种碳青霉烯酶编码基因筛查结果为阴性。结论 本研究中鲍曼不动杆菌复合群细菌对-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性较高,菌株携带的blaOXA-58和blaOXA-66基因编码的碳青霉烯酶对菌株的耐药表型有一定贡献意义,但仍有其他耐药机制参与到碳青霉烯酶耐药表型的贡献中。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究烤瓷贴面与铸瓷贴面用于前牙美学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9月于我院行前牙美学修复的90例患者,共380颗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烤瓷贴面修复,观察组采用铸瓷贴面修复。对比两组修复体优良率、修复满意度及并发症。结果两组颜色、形态、半透明度、边缘美观效果等修复体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修复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牙龈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烤瓷贴面与铸瓷贴面均可用于前牙美学修复,在临床应用中需综合患者情况选择恰当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83.
胰岛素强化治疗是目前控制血糖,保护糖尿病(DM)患者自身胰岛细胞分泌功能有效方法之一.对新诊断的2型DM(T2DM)患者进行短期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在较短的时间内血糖得到满意控制,解除高血糖的毒性作用,可使受到抑制的胰岛功能得到恢复[1,2].当前国内外多采用胰岛素持续皮下输注的方案或多次皮下注射的方法进行强化治疗.  相似文献   
84.
85.
86.
目的探讨黛力新对伴有睡眠障碍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纳入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GERD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埃索美拉唑40mg 1次/d治疗,治疗组加用黛力新1片2次/d,治疗时间均为4周。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反流症状和睡眠障碍的RDQ和PSQ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和有效率差别。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平均RDQ积分为(27.18±4.57)分和(27.65±4.06)分,治疗后为(10.64±6.29)分和(14.91±5.27)分,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流症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为7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平均PSQI积分为(18.16±0.47)分和(17.92±1.09)分,治疗后为(6.85±1.34)分和(8.98±6.47)分,治疗后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障碍治疗组和对照组无1例患者达到临床痊愈标准,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9.6%,对照组为6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黛力新联合埃索美拉唑可有效改善GERD患者睡眠障碍,提高GERD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7.
目的了解渝东北地区农村居民膳食模式现状,为该地区开展农村居民膳食改善提供依据。方法以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该地区4个区县共计1 200名农村居民进行膳食调查,以食物频率法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因子分析评价膳食模式。结果该地区农村居民日均粮谷类摄入达到推荐摄入量,薯类、奶制品、新鲜水果等摄入不足,畜禽肉类、盐、油脂则摄入过量。因子分析显示,该地区农村居民主要有4种膳食模式,其中以高蛋白型模式为主,其他分别为素食型、高钠高油脂型、传统型。结论该地区农村居民膳食模式具有一定的缺陷,可能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应给予干预改变。  相似文献   
88.
陈霞 《中国医药指南》2014,(32):196-197
目的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ADR)进行探讨分析,并探究合理用药的方法。方法将我院2007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40例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其年龄分布、性别、给药方式、途径、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临床表现以及转归等方面进行调查统计。结果男性较女性多,3140岁阶段的不良反应率最高;患者的给药方式中,单独给药率高于联合用药率;给药途径中,静脉注射率高于口服用药率和外用用药率;在1840岁阶段的不良反应率最高;患者的给药方式中,单独给药率高于联合用药率;给药途径中,静脉注射率高于口服用药率和外用用药率;在1840岁年龄段中,ADR的发生时间多于其他年龄段,恢复时间短于其他年龄段;氟喹诺酮类药物累及器官、系统以及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转归较良好。结论对患者给予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时,要严格、熟练掌握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禁忌证和适应证,确定最佳给药方式和途径,避免出现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而有效降低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89.
陈霞  谭兵 《中国药房》2014,(4):360-362
目的:探讨卡马西平致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的临床特征、相关因素及防治对策。方法:对1例卡马西平致TEN进行报道,并结合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进行文献分析。结果:该例老年女性患者因"带状疱疹后遗症"服用卡马西平,在疼痛症状无好转的情况下自行加量,因此导致TEN,治疗27 d后痊愈出院。检索到的54例相关病例分析结果表明,卡马西平所致TEN有一定潜伏期,多出现在服药后2~14 d;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由轻到重的皮损,多以颜面部首发并在1~2 d内迅速发展至全身,融合成片并形成大疱;该不良反应死亡率为9.3%,痊愈率74.1%;该不良反应与患者的过敏史及用药依从性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临床应重视和警惕卡马西平所致的TEN,临床药师应加强对服用卡马西平患者的用药教育。  相似文献   
90.
陈霞 《中国实用医药》2014,(13):226-227
目的:探讨研究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围术期护理,观察组根据围术期的不同阶段和患者的个人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测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指数、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对比分析两组护理干预对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疼痛指数、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中效果显著,可缓解患者紧张、恐惧的情绪,促使患者术后机体功能的恢复,明显缩短住院天数,同时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因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