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7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41.
目的 探讨Kappa700双腔起搏器阈值管理系统在植入后不同时期的工作状况及安全性。方法 对31例植入Kappa700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随访时观察心室起搏电压阈值、脉宽阈值、目标电压输出、和目标脉宽输出。对15例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了解阈值管理系统的安全性。此外,对10例患者同时进行手工测试电压阈值和脉宽阈值,并与自动测定的阈值比较。结果 术后起搏器电压和脉宽阈值分别在0.28-0.37V和0.17—0.22ms之间。目标电压输出值在术后不同的随访时期均低于1.0V。目标脉宽输出在术后1周到6个月在0.33—0.45ms之间。15例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结果显示起搏和感知功能均正常,无失夺获。手工测试的电压阈值和脉宽阈值与起搏器显示的自动测试结果差别无显著性。结论 Kappa700双腔起搏器的阈值管理系统不仅节省电池能量,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42.
目的评估老年住院患者不同血液标志物与衰弱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 入选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在北京医院住院的年龄≥65岁老年患者319例, 年龄(75.0±6.6)岁, 女性151例(47.3%)。采用Fried表型进行衰弱评估, 将患者分为非衰弱组244例(76.5%)和衰弱组75例(23.5%),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血液标志物检测结果。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不同血液标志物与衰弱的相关性, 采用最大约登指数法, 获取最佳切点值并计算曲线下面积, 联合不同血液标志物, 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UC), 评估不同血液标志物与衰弱的相关性。结果衰弱组患者血红蛋白、血脂(包括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前白蛋白水平低于非衰弱组(均P<0.05);而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高于非衰弱组(均P<0.05)。衰弱组患者促甲状腺激素(TSH)和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水平低于非衰弱组(均P<0.05), 而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rT3)高于非衰弱组(P<0.05)。血红蛋白、前白蛋白、...  相似文献   
43.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治疗现状,统计其随访期间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及影响因素。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入组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共343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出院后通过电话、门诊及住院病例查询等方式随访至少5年,记录其MACCE。根据临床结局将患者分为MACCE组和非MACCE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得出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远期发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共有332例患者纳入研究,中位生存时间77.0(95%CI:53.7,60.3)月。平均患病种类(6.4±1.9)种,最常见的合并症有高血压(83.7%)、高脂血症(60.5%)、慢性心力衰竭(50.0%)、糖尿病(38.9%)、慢性肾脏病(35.2%)。随访中,298例(89.8%)发生MACCE,152例(45.8%)死亡,MACCE的年标化率为18.7/100人年。随着MACCE发生次数的增加,死亡比例随之升高。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用药种类(OR 1.33,95%CI:1.21-1.57)、冠脉三支病变(OR 2.45,95%CI:1.01-5.95)、D-二聚体≥0.124mg/L(OR 4.04,95%CI:1.77-9.22)、左房内径≥45mm(OR 2.99,95%CI:1.17-7.62)是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远期发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合并症多,绝大多数未接受指南导向的抗凝治疗,远期预后差。多重用药、冠脉三支病变、D二聚体升高和左心房增大提示远期发生MACCE风险高。  相似文献   
44.
第二届环太平洋高血压大会简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第二届环太平洋高血压大会简况杨杰孚第二届环太平洋高血压大会(TheSecondPacificRimHypertensionConference)于1997年5月4~6日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参加会议近3000人,分别来自亚太地区及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  相似文献   
45.
2018年10月新发布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在心力衰竭(心衰)的分类、诊断标准、预防、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更新。容量负荷过重/淤血在心衰进展中起重要作用,无症状的血流动力学淤血如不断发展,可成为有症状的临床淤血,是导致心衰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本文围绕2018年指南对心衰的容量管理进行了综述,内容包括容量状态和淤血的评估、评估时机,液体和钠的摄入管理,药物治疗以及血液超滤治疗。药物治疗中重点阐述了利尿剂,包括传统利尿剂以及新型血管加压素V_2受体拮抗剂的应用。  相似文献   
46.
80岁以上老年人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及减少并发症的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80岁以上老年人起搏器植入手术方式的选择,旨在减少相关并发症及提高生活质量.方法 80岁以上老年人127例植入起搏器.其中双腔起搏(包括双室三腔起搏)95例(74.8%);单腔心室起搏32例(25.2%).所有患者首选经头静脉放置起搏电极导线,并对寻找头静脉及电极导线植入方式做了较大的改进.电极导线的头端应固定在心腔内,切口内起搏器囊袋处的固定也十分重要.在电极导线送入心内前制作起搏器囊袋,并放置纱布压迫止血,对少数渗血较多的患者,局部适当加凝血酶或用电凝刀止血.鼓励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手术当日或次日).结果 经头静脉送入起搏导线的成功率,在单腔起搏器为92.0%,双腔起搏器81.5%.术中及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5例(3.9%),分别是:囊袋血肿3例(2.4%),电极导线与起搏器连接处松动1例(0.8%),心肌穿孔1例(0.8%).无血气胸、电极导线脱位及起搏器囊袋感染发生.结论 经头静脉送入起搏电极导线可避免锁骨下穿刺所导致的并发症,在老年人中尤其重要;电极导线脱位主要与手术操作有关,而与早期下床活动无关;应采用适当方法达到囊袋内彻底止血,减少术后囊袋血肿及感染.  相似文献   
47.
<正> 临时或永久起搏电极穿透心肌而致急性心包填塞,在60—70年代时有报导。随着电极材料及安装技术的改进,近年来已鲜有发生。我院遇到一例临时及永久电极导管均穿破心肌、发生急性心包填塞,经开胸抢救成功,现报导如下。刘××男性,56岁。因发作性头晕、三次昏厥、胸闷急诊入院。曾诊为“冠心病、Ⅲ房室传导阻滞”,室率30—40次/分。长期投用地塞米松、强地松、扩血  相似文献   
48.
心力衰竭(心衰)是严重危及生命的临床综合征,掌握心衰的流行病学特点,有助于心衰的预防、诊治和管理。全球成人心衰患病率为1%~3%,我国心衰标准化患病率为1.1%。心衰主要发生在老年人群,多存在3种以上的合并疾病。心衰的危险因素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心房颤动(房颤)及肾脏疾病等。心衰患者的死亡率仍然高,心血管病死亡是心衰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心衰患者发生因心衰失代偿住院后的预后更差。我国心衰患病率仍呈持续上升趋势,大力推广心衰中心建设,规范心衰诊治和长期随诊管理,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和预防,有助于优化医疗资源、改善心衰患者预后、降低社会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抗栓治疗现状、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01至2014-12期间于北京医院住院且资料齐全的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84例,电话随访出院后4年来的血栓栓塞事件,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和抗栓方案的差异对其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284例患者中,≥75岁患者有199例(70.1%)。CHA_2DS_2-VASc评分≥2分患者258例(90.1%),但实际抗凝患者仅68例(23.9%)。随访期间,142例患者(50%)发生了血栓栓塞事件,其中脑卒中123例(43.3%),系统性栓塞36例(12.7%)。与未抗凝的患者相比,抗凝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44.1%vs 51.9%)和脑卒中(33.8%vs 46.3%)发生率略低,出血发生率相似(16.2%vs 19.0%,P=0.6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凝治疗与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较低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独立相关(OR=0.32,95%CI:0.23~0.43,P0.001)。结论:根据CHA_2DS_2-VASc评分,本研究中九成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为血栓栓塞高危人群,但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不足四分之一。随访4年期间,半数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可能与未接受规范的抗凝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50.
心脏起搏器电极脱位原因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随访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观察起搏电极导线脱位的情况,分析和探讨电极导线脱位的原因。方法总结1065例置入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24例起搏器电极导线脱位,7例为VVI/VVIR起搏器,其余15例为DDD/DDDR起搏器。结果共24根电极导线脱位,其中15例电极导线明显移位,9例电极导线微脱位,11根为心室电极导线,13根为心房电极导线。脱位电极导线中23根为双极电极导线,1根为单极电极导线。脱位后3例发生晕厥,3例有黑矇症状。结论心房电极导线脱位率高于心室电极导线,大多数电极导线脱位发生于术后1周内。双极电极导线在临床应用增多后引起的起搏电极脱位率高于单极电极导线,老年人合并基础心脏疾病者电极导线脱位的危险性增高。此外,电极导线脱位与术者置入经验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