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幽门螺杆菌抗体谱检测及对其致消化道疾病诊治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幽门螺杆菌(H.priori,Hp)的抗原表型特征,并评价Hp抗原表型分型对临床诊治意义。方法以确诊感染Hp的132例胃肠疾病患者和20例无症状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用免疫印迹法检测Hp抗体谱,分析相应的Hp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空泡毒素(Vac A)、尿素酶(Urease)、鞭毛蛋白(Flagellin)及外膜蛋白(OMP)表达情况。结果HpⅠ型的感染率PU组(88.89%)、CC组(93.33%)明显高于健康体检组(35%)和CG组(51.85%)(P〈0.005)。小分子量OMP的检出率CC组(100.00%)和CG组(60.49%)明显高于健康体检组(25%)和PU组(33.33%)(P〈0.05)。结论HpⅠ型菌株比Ⅱ型菌株致病力强更有可能增加胃癌发生风险,小分子量OMP可以作为胃癌厦胃癌高发人群筛选的一种标志抗原;免疫印迹法是一种特异、敏感、可靠的确诊Hp感染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2.
目的分析梅毒螺旋体(TP)、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及弓形体(Tox)、风疹病毒(RuV)、巨细胞病毒(CMV)、单纯疱疹病毒(HSV)(合称TORCH)系列病原生物感染与早产的相关性. 方法对315例早产妇女和100例正常育龄而无自然流产史妇女,采用酶联免疫法 (ELISA)进行梅毒螺旋体和TORCH系列病原体血清IgM抗体检测,同时采用胶体金快速检测法和培养法进行宫颈分泌物CT抗原检测和UU分离. 结果早产组血清TP、Tox、CMV、RuV、HSV IgM阳性率分别是8.57%、16.19%、23.65%、 20.00%、39.05%、对照组阳性率分别是0、2.00%、7.00%、4.00%、9.00%;宫颈分泌物UU、CT抗原检出率早产组分别为37.78%、13.65%,对照组分别为18%、5%,对照组与早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 TP、 UU、CT及TORCH系列病原微生物感染是引起孕妇流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孕前及孕期进行相关病原微生物检测,对保证胎儿健康出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3.
成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毒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成人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呼吸道病毒病原学构成。方法深圳福田医院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临床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急性支气管炎(AB)、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的住院患者为观察组,采集鼻咽拭子,采用多重PCR技术检测常见的7种(11个亚型)呼吸道病毒。同时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多种病毒血清特异性IgM抗体。同期健康体检者106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对照组106例仅4例阳性。观察组192例患者鼻咽拭子中80例检出99株病毒,患者阳性率41.6%,病毒检出率51.5%。检出病毒以流感病毒A型(FluA)、鼻病毒(RhV)、副流感病毒1型(PIV1)为主,三者占检出病毒株的81.8%(81/99)。血清学检测发现61例73种(型)病毒阳性,患者阳性率31.7%,病毒阳性率38.0%,以FluA、PIV1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检出为主。两种标本综合结果 192例患者中共91例110株(型)阳性,患者阳性率47.3%,病毒阳性率57.2%。结论成人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病毒感染具有较高比例,以FluA、RhV、PIV1为主。 相似文献
24.
目的 对深圳市腹泻儿童中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星状病毒、诺瓦克类病毒的感染进行调查和初步分析.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技术(ELISA)和核酸扩增检测技术(PCR)对2007年8月~2008年3月的82份腹泻标本进行病毒检测,PCR阳性标本进行测序,并与GenBank中公布的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 82份标本病毒抗原酶联免疫检测总阳性率为64.6%(53/82),病毒核酸检测总阳性率为67.1%(55/82).其中酶联免疫法轮状病毒、星状病毒、诺瓦克病毒、肠道腺病毒的阳性率分别为54.9%,0,7.3%,4.9%.PCR法轮状病毒、星状病毒、诺瓦克病毒、肠道腺病毒的阳性率分别为50%,1.2%,11%,12.2%.测序比较结果表明轮状病毒,星状病毒,诺瓦克病毒,肠道腺病毒与GenBank中公布的基因序列同源性比较符合率分别为92%~100%,90%~100%,94%~100%,90%~100%.结论 深圳市儿童腹泻的病毒感染率比较高.酶联免疫技术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低于核酸检测技术,酶联免疫技术检测病毒抗原适合于基层医院使用.耍幼儿腹泻标本病毒检测对降低耍幼儿死亡率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5.
目的建立快速高通量的病原体检测方法多靶点液相芯片(multi analyte suspension array,MASA)法,分析早产孕妇病原微生物的分布情况。方法利用多靶点液相芯片技术平台,结合细胞培养技术对350例早产孕妇的羊水及胎盘组织标本进行感染病原学分析,主要针对人类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VM)、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Ⅰ+Ⅱ型、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沙眼衣原体(Chlamydiatrachomatis,Ct)和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淋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NG)、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等常见微生物进行病原学研究。结果在350例标本中至少被前述的一种病原体感染的标本有161例,阳性率为46%。其中HSVⅠ+Ⅱ感染率为4.3%、HCMV感染率为3.71%、TOX感染率为4.86%、RV感染率为4.57%、TP感染率为5.43%、Uu感染率为8%、Ct感染率为7.71%... 相似文献
26.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5岁以下腹泻患儿 A组轮状病毒的感染状况及其基因型特点。方法收集深圳市福田人民医院2007年8月~2009年2月腹泻患儿粪便标本413份,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 A组轮状病毒基因,阳性者再采用巢式 RT-PCR 分别针对病毒 VP7,VP4基因保守区进行 G/P型别检测。结果413份粪便标本 A组轮状病毒阳性率为52.5%(217/413),轮状病毒腹泻在深圳的主要流行季节是10~次年1月份,2岁以内的患儿占全部患儿总数的91.2%(198/217)。对217份轮状病毒阳性样本进行G/P分型,流行的轮状病毒G型分型依次为G3(52.1%),G1(31.3%),混合 G型感染(6.0%),G2(1.8%)及 G9(1.4%);P型分型依次为 P[8](85.7%),P[4](6.0%)及混合 P型感染(1.4%);G型和P型的组合以 G3P[8](47.5%)最为常见,其次为 G1P[8](30.4%)。结论 A组轮状病毒是深圳地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G3P[8]和 G1P[8]是2007年~2009年深圳地区的主要轮状病毒流行株,此外混合型并不少见。 相似文献
27.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特异的可同时检测血中多种病毒性肝炎相关病毒的多重PCR方法。方法参照各病毒特异性核酸序列,按多重PCR引物设计的特殊要求设计引物,以核酸测序确证扩增产物,用标准病毒株及临床阳性血清样本DNA、RNA为模板优化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建立病毒性肝炎相关病毒多重PCR检测方法。应用建立的多重检测方法对120例ALT升高的血清标本进行多重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与单一PCR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采用多重PCR技术可同时对EBV、TTV、HBV、HSV 4种DNA病毒进行扩增;采用多重RT-PCR技术可同时对Cox-V、HEV、HCV 3种RNA病毒进行扩增。各病原体单一及多重扩增条带均清晰、均一,无非特异性扩增条带,片段长度与理论值一致;核酸测序证实各扩增产物属各病原体特异性基因片段。临床标本检测多重感染率为19.2%,与单一检测结果一致。结论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稳定可靠,敏感度、特异度好,适用于病毒性肝炎相关病毒的实验室诊断与临床筛查。 相似文献
28.
目的分析深圳地区5岁以下急性腹泻患儿星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集深圳市2007年8月.2009年2月413例5岁以下的腹泻患儿腹泻急性期粪便标本,采用RT-PGR技术扩增星状病毒的非结构蛋白基因的289个核苷酸片段,对阳性标本的PCR产物经纯化后测序和序列分析,同时对采集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13份标本检出星状病毒32例,检出率为7.75%(32/413),星状病毒感染患儿年龄为7d~3岁,〈2岁的患儿占93.75%。87.5%的星状病毒感染主要集中在10月至次年1月,与轮状病毒感染季节相似。对AstV非结构蛋白基因进行序列测序和分析,结果与北京株(FJ755355)基因的同源性高达98%,与韩国株(AY962550)的同源性达93%。结论星状病毒是深圳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 相似文献
29.
目的 了解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性及其以红霉素诱导克林霉素耐药的发生率。方法用K-B法检测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及克林霉素的耐药性,依据NCCLS2004年发布M100-S14的D-试验方法,测定红霉素对克林霉素的诱导耐药表型。结果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对红霉素及克林霉素同时耐药分别占80%和54.05%。D-试验阳性占所检测葡萄球菌的26.12%,占红霉素耐药而克林霉素敏感菌株的68.62%。红霉素耐药而克林霉素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D-试验阳性即对克林霉素具有诱导耐药性者分别为75%和66.66%。结论临床微生物室应开展D-试验,检测葡萄球菌中红霉素对克林霉素的诱导耐药性,指导临床医生更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30.
葡萄球菌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葡萄球菌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表型耐药性和耐药基因以及分析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与诱导克林霉素耐药的相关性。方法用K—B纸片法检测2004—2005年分离的136株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性,依据NCCLS2004年发布M100-S14的D-试验方法,测定红霉素对克林霉素的诱导耐药率;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MsrA、Vgb、Sat4、ermA、ermB、ermC、mphA、MefA/E、ereA、ereB10种耐药基因。结果136株葡萄球菌共栓出MsrA、Sat4、ermC、mphA、ereB5种耐药基因,耐药基因总检出率为80,15%(109/136)。MRSA、MRCNS、MSSA、MSCNS耐药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81.25%(13/16)、89,47(68/76)、73,08%(19/26)、50,00%(9/18),耐药基因主要存在于MRCNS。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同时耐药株占43.38%,红霉素耐药而克林霉素敏感株占37,50%;D-试验阳性率为25,00%(34/136),阳性株数占红霉素耐药而克林霉素敏感株的66,67%(34/51)。耐药基因MsrA、Sat4、ermC、mphA、ereB的阳性率分别为24.26%、41.91%、56,62%、1.47%、18.38%,其中核糖体甲基化酶基因ermC是诱导克林霉素耐药的主要基因。结论ermC是诱导克林霉素耐药的主要基因,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同时开展D试验和耐药基因检测,以指导临床更加合理使用抗菌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