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80篇
内科学   59篇
神经病学   27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02篇
预防医学   35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探讨环氧化物酶-2(cyclooxygenase type 2,COX-2)及Ⅰ型前列腺素合成酶(membrane associated prostaglandin E-1,mPGES-1)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变化及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4例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标本和10例肠系膜动脉标本做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逆转录PCR方法测定COX-2及mPGES-1mRNA表达水平,Western印记方法检测COX-2及mPGES-1的蛋白表达水平。比较不同程度动脉粥样硬化组织间COX-2、mPGES-1 mRNA表达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OX-2和mPGES-1呈阳性表达,斑块组COX-2 mRNA和mPGES-1 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2及mPGES-1 mRNA上调水平相关(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COX-2蛋白表达上调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OX-2、mPGES-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与病理损害程度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X-2及mPGES-1基因表达水平上调可能是进展性动脉粥样硬化损害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ecithin-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LCAT)的基因LCAT 608C/T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atherosclerotic cerbral infarction,ACI)的关联。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联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150例ACI患者和122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的LCAT 608C/T多态性。结果LCAT 608C/T位点基因型分布在ACI和对照组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ACI组CT基因型频率(14.0%)、T等位基因频率(7.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CI和对照组中608CC亚组HDL-C水平均高于同组内608CT亚组(P〈0.05)。结论LCAT 608C/T多态性可能为中国人群ACI易感因素,T等位基因可能与HDL-C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思维活动对脑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 经颅多普勒检测 10例正常人大脑思维活动前、后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血流速度。结果 大脑思维活动后各动脉血流速度对称性增加 ,增加范围 10 3%~ 14 3% ,其中以颈内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增加明显。结论 思维活动能明显增加脑动脉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热休克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后热休克蛋白 70 (HSP70 )的表达影响及对缺血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沙鼠短暂前脑缺血再灌损伤模型 ,光镜观察缺血再灌后神经细胞损伤情况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缺血后不同时期额叶HSP70蛋白表达。结果 :沙鼠脑缺血后HSP70蛋白仅在再灌后 1d有少量表达 (P <0 .0 1) ;缺血神经细胞在再灌后第 7d大多出现损伤改变 ;热休克预处理能增加沙鼠脑缺血再灌后各期HSP70蛋白表达 (P <0 .0 1) ,明显减轻缺血神经细胞损伤 (P <0 .0 1)。结论 :热休克预处理能通过增加HSP70蛋白表达 ,减少缺血神经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5.
动脉血栓性脑梗死(arteriothrormboticinfarction)为脑血栓形成(thrombosis)与血栓-栓塞的总称。后者又称动脉-动脉栓塞(artery to artery embolism),系指由于脑动脉血管壁病变,尤其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血流缓慢、血液成分改变或血粘度增加而形成血栓,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碎片或血栓脱落栓塞远端小动脉,致使动脉管腔明  相似文献   
16.
155例城市癫痫患者的诊治情况及需求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调查中国部分城市癫痫患者的诊治和需求情况,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癫痫治疗和管理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对上海、北京、长沙三个城市社区人群中的癫痫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就诊情况、治疗情况、对癫痫知识的了解程度和途径、生活中的障碍和目前的需要。结果 大多数患者能正确选择医疗机构(90.8%)和专业医生(92.3%)就诊,并遵医嘱服用抗癫痫的西药(77.4%),治疗效果亦较好(82.6%)。但仍有部分患者对癫痫知识不太了解(13.5%),去私人诊所就医(12.9%)和使用民间偏方(7.7%),治疗期间不重视随访血药浓度(45.8%)和血生化指标(43.9%)。等候时间长(36.8%)、交通不便(23.2%)、费用太高(22.6%)是造成就医不便的主要原因。患者就医主要的障碍是就业(47.2%)、婚姻(29.9%)、心理(44.4%)和人际关系(29.9%);主要的需求是有效(87.0%)和便宜的药物(40.9%)及就医方便(37.0%)。结论 应结合患者的需求加强宣传教育和心理疏导等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17.
丙戊酸镁防治偏头痛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丙戊酸镁防治偏头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苯噻啶为对照,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多中心、阳性药平行对照研究方法.102名符合研究方案的患者完成试验,其中丙戊酸镁组52例,苯噻啶组50例.试验药的剂量为0.4~1.2 g·d-1;对照药的剂量为1.0~3.0 mg·d-1,观察时间为12周.结果:治疗12周后,试验组药与对照药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2.31%和98%,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率相当,分别为26.92%和18.00%.结论:丙戊酸镁防治偏头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长春西丁(润坦)在神经科的应用及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贵方  杨期东 《中南药学》2004,2(3):172-174
长春西汀(vinpocetine),商品名润坦、卡兰片等,是从长春花中提取的一种吲哚类生物碱.长春花是常见的类似藤本的长绿地被植物,分布于中南欧等地区.民间用于振作精神、减轻疲劳和延缓衰老.长春西汀最早由匈牙利GedeonRichter公司开发,于1978年上市,后授权世界多家制药公司生产.长春西汀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病已有数十年的历史,本文就其在神经科使用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黄芪干预髓鞘膜蛋白(MMP)影响神经生长的作用效果,以及黄芪干预机制和小G蛋白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control)、髓鞘膜蛋白组(M)、髓鞘膜蛋白+黄芪组(B)、黄芪组(H),用有血清培养基原代培养新生2天SD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银染色观察神经轴突,网格计数法定量神经生长,通过westernbloting检测激活RhoA、Cdc42。结果:①在各时间点,M2组神经突起点密度下降(P&lt;0.05或P&lt;0.01),H2组神经突起点密度升高(P&lt;0.05或P&lt;0.01),在B2组显示黄芪具有对抗髓鞘膜蛋白抑制神经生长的作用(P&lt;0.05或P&lt;0.01);②在动态观察中,MMP促进RhoA的激活,抑制Cdc42激活(P&lt;0.05);黄芪抑制RhoA激活和促进Cdc42激活(P&lt;0.05)。结论:黄芪通过抑制RhoA激活和促进Cdc42激活,而具有对抗髓鞘膜蛋白抑制神经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β-淀粉样肽为靶标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以进行性智能衰退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以细胞外老年斑(SP)、细胞内神经元纤维缠结(NFT)以及选择性神经元及突触丢失为主要病理特征。目前,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因而缺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