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97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8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9篇
肿瘤学   8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对因神经影像判断失去介入治疗机会的动脉瘤,探讨是否能够栓塞治疗。方法 6例脑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与分支关系显示不清,瘤颈较宽,瘤体不规则,因此判断不能介入栓塞治疗,改行开颅手术成功夹闭这些动脉瘤。在手术中通过高倍显微镜仔细观察动脉瘤的形态瘤颈宽窄及与周围分支关系,分别予以各种不同角度投照,再与术前CTA及DSA进行对比,寻找这些动脉瘤的特征。结果 6例均发现动脉瘤囊壁与相邻分支紧密相依或者粘连,并且动脉瘤壁对动脉分支压迫使之形成与瘤壁外形相似弧形走形,甚至分支动脉与瘤壁存在"分节段粘连";4例前交通动脉均发现不同程度变异。动脉瘤成功夹闭后,发现形态基本属于"标准"囊状,可以栓塞。结论动脉瘤周围血管正常解剖变异,动脉瘤壁的压迫或者分支动脉不完全粘连,容易出现造影变形,仔细观察或者动脉瘤囊腔内造影可以区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动脉途径应用Onyx胶栓塞治疗颅内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16例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经动脉途径采用Onyx胶栓塞治疗15例,动静脉联合途径1例。结果 16例患者共栓塞17次,栓塞结束即时解剖治愈14例(87.5%),另2例栓塞不全者术后辅以手术治疗。栓塞后出现动眼神经麻痹3例,面部感觉麻木3例,随访1月后症状消失;口咽部疼痛2例,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消失。本组无死亡病例。10例患者术后2~24个月复查DSA,1例DAVF复发,9例完全闭塞;6例门诊随访2~24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经动脉途径应用Onyx胶栓塞治疗颅内DAVF是可行、有效的方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婴幼儿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ntracranial cavernous angioma,ICA)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我科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13例3岁以下婴幼儿ICA的临床资料,分析病变的大小、分布及临床表现、治疗预后等。结果 13例患儿均在手术显微镜下行手术治疗(部分采用神经导航下手术),共切除病变13个,多发病变者仅切除责任病灶,病灶平均大小21.6 mm,大脑半球发生率最高(8/13,61.5%);术后全组患儿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病例,原有癫痫发作、神经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除1例复视未改善外,均明显改善。随访2~5年,无复发病例,未出现新的临床症状。结论婴幼儿ICA的临床特点与成人不同,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微创手术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障碍,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U251细胞转染PTEN基因前后端粒酶活性的改变及X刀照射前后不同PTEN基因状态的U251细胞端粒酶活性变化,探索X刀对于不同PTEN基因状态的U251细胞端粒酶的影响。方法构建携带正常PTEN基因的pcDNA3.1/Hygro(-)真核质粒载体,并用之转染PTEN失活的U251细胞系,半定量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RAP)银染法检测转染前后端粒酶活性改变,用48小时的半数致死剂量对于不同PTEN基因状态的U251细胞进行X刀照射,检测照射前后端粒酶活性水平变化。结果PTEN基因转染的U251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其端粒酶活性下降。X刀照射后的U251细胞的端粒酶活性上升,携带外源性PTEN基因的U251细胞照射后则表现为下降。结论携带外源性PTEN基因的U251细胞对于X刀照射的敏感性增加,可能与其抑制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犬颈内动脉内冷灌注脑选择性降温对脑保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内冷灌注犬脑选择性降温对缺血性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夹闭左侧颈总动脉、双侧椎动脉、左侧颈外静脉后,自右侧颈内动脉灌入低温灌注液以选择性降低脑温。将颅脑回流的低温稀释静脉血超滤并复温至38℃后再输入体循环。结果18只犬中有14只完成了脑的选择性降温:(5.0±2.0)分钟内降至28℃,(10.3±7.2)分钟内降至20℃,并维持在(19±1.0)℃达50分钟,直肠温度保持在(32.5±2.0)℃以上。10只长期存活,分别于术后1,2,8,12周处死,病理检查示犬脑无神经细胞缺血性损伤改变。另4只实验初期因降温后血压显著下降而死亡。结论颈动脉内冷灌注液灌注,可选择性快速、安全地降低脑温,防止脑组织的缺血性损伤,为开展无血手术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取改良的枕颈侧入路切除枕骨大孔区肿瘤的相关手术技巧。方法13例枕骨大孔区大型肿瘤直径均大于4cm,其中神经鞘瘤7例,脑膜瘤4例,脊索瘤2例。根据肿瘤同脑干及上颈髓的关系将肿瘤分为:腹正中型4例,腹侧方型6例,背侧型3例。采用改良的枕下侧入路,切除肿瘤一般要求从瘤周蛛网膜的界面处进行,保留枕骨髁,显微镜下从侧方入路,在副神经根间隙切入点分离并分块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11例,脑膜瘤和脊索瘤各1例次全或大部分切除。随访1 ̄3年,12例病人基本恢复正常,1例脊索瘤术后1年临床症状逐渐加重。结论改良的枕下侧入路有利于肿瘤的显露和切除,手术的关键是从蛛网膜的界面处分离,以副神经根间隙为切入点分离肿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板障表皮样囊肿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板障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术中所见及治疗结果,结合文献讨论其诊治方法。结果病变位于额部2例,顶部1例,颞顶部1例。头颅X-线示圆形或类圆形骨质缺损,边界清楚,有或无边缘硬化。CT平扫示颅骨局部破坏,内外板变薄、中断,囊肿呈不均匀低密度。MRI检查均呈长T1、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FLAIR成像显示不均匀高信号。肿瘤全切3例,次全切1例。随访1-44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板障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靠影像学,尤其是磁共振FLAIR像有助于与蛛网膜囊肿或囊性坏死性脑肿瘤鉴别。治疗以手术切除为首选,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脊膜瘤占椎管内肿瘤的11.4%,在一组78例脊膜瘤报道中,颈段病变占27%。高颈段脊膜瘤报道不多,作者近年来切除5例,本文就其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法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直线加速器放射外科(X 刀)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4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X刀治疗并随访疼痛缓解情况和并发症.结果 本组治疗效果为治愈14例(33.3%).显效22例(52.4%),有效4例(9.5%),无效2例(4.8%).疼痛缓解出现时间平均在2.1月之后.7例(16.7%)术后出现面部麻木.结论 X刀是一种精确而有效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位于小角度动脉分叉处小型动脉瘤特点及手术夹闭方法。方法对2007年1月~2011年7月期间收治的5例体积≤3mm,生长在夹角<45°2个动脉分叉根部动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动脉瘤生长特点,结合动脉瘤夹的性能,从几何和力学角度探索手术夹闭方法。结果这种动脉瘤常与相邻最近一个分支动脉壁粘连;并且位于两分叉动脉根部,不易将瘤颈部分离出能够通过动脉瘤夹叶片的空间,不能够按照常规方法夹闭。结论在游离困难时不必完全游离动脉瘤,采用小弯形夹平行一侧分支的方法夹闭动脉瘤颈及对侧分支壁少部分可以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