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9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9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应用共面模板(coplanar template,CPT)对4R组纵隔淋巴结转移瘤进行 125Ⅰ放射性粒子治疗的植入前、后剂量学符合程度及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治疗的经病理学明确诊断的伴有4R组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晚期肺癌患者32例,对该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灶行CT引导下CPT辅助 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术前行胸部CT扫描获得医学数据成像信息(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DICOM),导入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brachytherapy 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BTPS)进行预计划,处方剂量(prescribed dose,PD)120 Gy。术中应用CPT控制针的穿刺和粒子的植入,CT扫描验证插植针及粒子空间位置分布,完成植入后即刻进行剂量评估,验证结果与术前计划的剂量参数进行配对t检验。术后定期复查胸部CT,根据术后第6 个月时复查的胸部CT,与粒子植入前进行比较,按照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判定疗效。结果 全部患者完成粒子植入治疗,术后剂量评估,接受的平均照射剂量为(232.5±30.2)Gy,90%靶区体积的剂量为(150.8±16.6) Gy,100%靶区体积的剂量为(100.4±12.6) Gy,100%PD覆盖的靶区体积为(94.1±2.6)%,200%PD覆盖的靶区体积(33.0±5.7)%,适形指数(conformal index,CI)为0.75±0.06,靶区外体积指数(external index,EI)为(22.7±5.8)%,上腔静脉接受的平均照射剂量为(19.3±7.2)Gy,主动脉接受的平均照射剂量为(12.1±5.1)Gy。术后6个月判定疗效,有效率为84.37%。随访过程中未发现明显肺部放射性损伤及大血管损伤、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应用CPT辅助对4R组纵隔淋巴结转移瘤进行 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可以较好地在术中实现术前BTPS计划目标、避免重要血管和脏器损伤,是一种精准、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瘤放射性粒子治疗的规范化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放射性125 I粒子联合汉防己甲素( Tet)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6例Ⅲa~Ⅲb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两组均在CT引导下将125 I粒子植入靶区,放射处方剂量为110 Gy。观察组在植入125 I粒子当天口服Tet,连服3个月。比较两组的疗效和毒性反应。结果7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 D100(112.4±12.3)Gy,D90(148.7±22.5)Gy,平均剂量(238.9±11.6)Gy。中位随访时间为21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6个月时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8%、65.8%,1年生存率分别为84.2%、63.2%,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6、18个月(P均<0.05)。125I粒子植入的主要并发症为气胸及咯血,对照组出现1级晚期放射性肺损伤8例,观察组未出现晚期放射性肺损伤。结论125 I粒子联合Tet治疗局部晚期NSCLC近期疗效好、局部控制率高、患者生存率高、并发症少、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单纯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48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前应用治疗计划系统(TPS)计算剂量和布粒,再行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后1、3、6月CT随访观察疗效。结果:术后1、3、6月总有效率分别为70.8%、87.5%、83.3%。手术并发症包括少量气胸22例、少量出血2例,对症处理后好转。术前12例发生肺不张,术后8例复张,4例减轻;术前10例胸腔积液,术后完全吸收;术前32例咳嗽、咳痰,术后28例症状消失,4例缓解;术前16例胸痛,术后14例疼痛消失,2例缓解;术前22例胸闷憋气,术后20例症状消失,2例缓解;术前4例发热,术后3 d症状消失。结论: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安全、有效、并发症轻,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4.
纵隔血管源性肿瘤的诊治分析--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纵隔血管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并对全部患者进行随访.其中3例生存已达8~12年.纵隔血管源性肿瘤诊断困难,良性纵隔血管瘤没有复发、转移及恶性倾向.肿瘤的位置、大小及手术切除范围与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共面模板(co-planar template, CPT)辅助CT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脊柱转移瘤质量控制与近期疗效。方法 12例原发肿瘤经病理学明确诊断,影像学改变符合脊柱转移瘤特征,患者共有16个病灶。处方剂量(prescribed dose, PD)80 Gy,粒子活度(1.48×107~2.59×107)Bq(0.4~0.7 mCi),CPT辅助CT引导下将植入针按术前计划穿刺并种植放射性125I粒子。术后即刻扫描观察粒子分布情况,剂量评估。随访复查CT判定瘤体直径变化,进行疗效评估。随访时间为3~29个月。同时给予疼痛分级,评判疼痛改善情况。结果 16个病灶全部穿刺成功植入粒子。植入后剂量验证显示肿瘤靶区接受的平均照射剂量(209.21±37.16)Gy,D90为(115.29±7.87)Gy,D100为(76.59±5.53)Gy,V90为(99.30±0.51)%,V100为(98.06±1.15)%,适形指数(CI)0.981±0.012,靶区外体积指数(EI)0.012±0.007。脊髓接受的平均照射剂量为(30.47±4.83)Gy。靶区和脊髓接受的平均照射剂量与术前计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病灶完全缓解(CR)18.8%(3/16), 部分缓解(PR)62.5%(10/16),疾病进展(PD)6.25%(1/16),疾病稳定 (SD)6.25%(1/16),有效率(CR+PR)81.3%;疼痛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7例,轻度缓解2例;生存期11~39个月,中位生存期24个月。所有患者脊髓无放射性损伤发生。结论 应用CPT辅助CT引导可以按照术前计划控制粒子植入的位置和放射剂量,达到治疗肿瘤、并发症少、患者可耐受的目的。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影响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近期疗效的因素。方法 141例原发性NSCLC患者实施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其中26例单纯粒子植入,115例粒子植入联合化疗。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行胸部CT检查,根据肿瘤大小变化进行疗效评估,并分析影响近期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 (1)粒子植入后完全缓解37例,部分缓解93例,有效率92.2%。(2)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型(F=5.162,P=0.023)、覆盖100%肿瘤瘤体剂量(D100)(F=100.713,P=0.000)、治疗模式(F=16.205,P=0.000)对局部疗效有影响。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100、治疗模式、肿瘤分型均为影响局部疗效的独立因素。(3)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型(χ2=7.313,P=0.007)、D100χ2=71.6,P=0.000)、治疗模式(χ2=20.5, P=0.000)均为影响晚期NSCLC粒子植入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相关严重并发症,且与近期疗效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NSCL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D100为影响近期疗效最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伴肺不张中PET-CT对肿瘤靶区定位的价值。方法:2006年5月~2009年12月随机选择26例晚期NSCLC合并肺不张患者植入前分别行PET-CT检查,将PET-CT及与其对应的CT图像分别输入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 system,TPS)进行放射治疗剂量计算,将所得靶区体积(Gross tumor volume,GTV)及计划粒子数进行比较。然后做CT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粒子植入治疗。结果: PET-CT组和CT组肺癌GTV分别为(51.03±16.02)cm3,(58.10±19.11)cm3,两组应植入粒子数分别为43.88±12.30个和49.46±14.74个,PET-CT组GTV较CT组GTV体积减少12.17%,植入粒子数减少11.28%(P<0.001)。结论:应用PET-CT在NSCLC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术前肿瘤靶区定位方面较CT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