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9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9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1.
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纵隔血管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并对全部患者进行随访。其中3例生存已达8-12年。纵隔血管源性肿瘤诊断困难,良性纵隔血管瘤没有复发、转移及恶性倾向。肿瘤的位置、大小及手术切除范围与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22.
肺癌是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由于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中晚期,瘤体侵犯重要脏器后常影响肿瘤的切除.125I粒子永久性组织间植入治疗是肿瘤近距离放疗的一种新兴方法,有助于肿瘤的整体杀灭,同时保证了脏器的正常生理功能,减少了组织创伤及治疗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随着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的迅速推广,治疗过程中的辐射威胁也随之而至.目前,对125I粒子的研究局限于治疗手段和效果方面,尚未在术中使用、消毒及防护等方面进行详细研究.虽然能达到疗效是治疗的关键,但是防护的基本原则、具体方式和更新防护技术的研究也不容忽视,其研究结果势必对肿瘤的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47例2002年6月至2009年6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Ⅲa/Ⅲb期NSCLC患者的临床疗效.对相关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患者治疗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8%、23.8%和11.5%;中位生存时间为24.8个月.其中,Ⅲa期5年生存率为14.7%,中位生存时间为29.7个月;Ⅲb期5年生存率为11.2%,中位生存时间为24.0个月.1、3、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2.2%、63.8%和25.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治疗前血红蛋白值(≥120 g/L)、临床分期、瘤体最大直径、处方剂量、手术后平均剂量、手术后D100及治疗模式为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血红蛋白值(≥120 g/L)、手术后D100及瘤体最大直径为预后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显示了较好的疗效.治疗前血红蛋白值、手术后D100及瘤体最大直径为NSCLC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4.
2001年7月至2009年5月,我院胸外科共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223例,无一例因并发症而死亡,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NSCLC患者223例,男153例,女70例,年龄20~85岁,平均年龄(65.6±11.6)岁.肿瘤位于右肺97例,左肺126例.全部病例粒子植入术前临床、支气管镜、各种影像学以及病理活检均证实为NSCLC,TNM分期Ⅲa~Ⅳ期,肿瘤直径达2.6~8.0 cm,Karnofsky评分法(KPS)评分均60分以上,预计生存期>6个月.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符合线路SPECT/CT辅助引导靶区定位技术,在经皮穿刺种植125I粒子治疗中心型肺癌并发阻塞性肺不张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35例术前CT检查可疑为中心型肺癌导致阻塞性肺不张,但不能分辨肿瘤和肺不张边界的患者,行符合线路SPECT/CT检查,根据采集到的图像勾画肿瘤靶区,将CT图像和SPECT/CT图像输入治疗计划系统(TPS)对病灶进行三维重建,计算粒子数和放射剂量,在TPS下模拟布源,并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治疗后6个月,根据CT检查比较肿瘤体积,按国际标准判定疗效.结果 所有病例经SPECT/CT检查均可清晰显示肿块与肺不张的界限,肿瘤靶区体积平均约为64 cm3,而CT检查的靶区体积平均约为112 cm3,治疗6个月后,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为91.4%,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符合线路SPECT/CT检查对于确定中心型肺癌并发阻塞性肺不张肿瘤靶区勾画的价值明显优于CT检查,有利于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符合线路SPECT/CT辅助引导靶区定位技术,在经皮穿刺种植125Ⅰ粒子治疗中心型肺癌并发阻塞性肺不张中的价值。方法选择35例术前CT检查可疑为中心型肺癌导致阻塞性肺不张,但不能分辨肿瘤和肺不张边界的患者,行符合线路SPECT/CT检查,根据采集到的图像勾画肿瘤靶区,将CT图像和SPECT/CT图像输入治疗计划系统(TPS)对病灶进行三维重建,计算粒子数和放射剂量,在TPS下模拟布源,并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Ⅰ粒子,治疗后6个月,根据CT检查比较肿瘤体积,按国际标准判定疗效。结果所有病例经SPECT/CT检查均可清晰显示肿块与肺不张的界限,肿瘤靶区体积平均约为64 cm3,而CT检查的靶区体积平均约为112 cm3,治疗6个月后,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为91.4%,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符合线路SPECT/CT检查对于确定中心型肺癌并发阻塞性肺不张肿瘤靶区勾画的价值明显优于CT检查,有利于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对肺癌4R组纵隔淋巴结转移灶进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路径选择.方法 选取2004年6月至2011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经病理学明确诊断的伴有4R组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晚期肺癌患者36例,其中10例患者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对该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灶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采取自右前胸壁、右侧胸壁及右后胸壁三种进针路径进行粒子植入.术后6个月复查胸部CT,与粒子植入前比较肿瘤变化,按照国际标准判定疗效.随访自2004年12月至2011年10月.结果 全部患者顺利完成粒子植入治疗,靶区接受的平均照射剂量为(236.8±12.9)Gy,D100(94.8±9.8)Gy,D90(139.6±11.6)Gy.植入术后6个月随访,有效率80.6%,行PET-CT检查的8例患者中有3例显示病灶活性完全消失.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的10例患者中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2例,好转6例.术中9例患者出现气胸,其中6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3例行胸腔穿刺抽气;6例患者出现肺内出血,其中2例伴有咳血,无进行性血胸,止血处理后症状消失,1个月后复查出血吸收.结论 对4R组纵隔淋巴结转移癌进行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术中选择恰当的进针路径进行放射性粒子植入,使放射剂量分布合理提高疗效,并可减少穿刺损伤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薄层CT引导下近距离内照射^125I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过程中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方法 172例NSCLC患者实施CT引导下近距离内照射^125I植入治疗,其中CT定位的无阻塞性肺不张患者137例(CT组),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协助生物靶区定位的阻塞性肺不张患者35例(SPECT/CT组)。在此过程中对粒子源、影像引导及应用治疗计划系统(TPS)等关键环节进行严格质量控制:粒子植入前抽查至少15%的放射性活度,严格执行TPS功能及其质量控制,CT引导下植入粒子并实时位置校正,植入后进行剂量学验证和定期随访。结果 CT组粒子实际植入情况与TPS符合率为94.16%,局部控制的总有效率为91.97%,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91.24%和50.36%。仅出现放射性肺炎3例,无其他严重放射损伤发生。SPECT/CT组的总有效率为91.43%,1年生存率为88.57%,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做好近距离内照射125I植入治疗NSCLC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对提高疗效及低损微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9.
我院为一名超长食管癌合并癌性食管气管瘘患者应用两个覆膜支架插接一起,成功封闭瘘口并恢复了患者正常进食,现报告如下。患者,男,71岁。主因进行性吞咽困难3个月,近1个月梗阻明显加重,进食流质困难且出现进食后呛咳,并伴有发热,右侧胸痛。经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见食管自主动脉弓水平至贲门上5cm广泛狭窄伴充盈缺损,长度为15.4cm。造影剂自隆突水平进入右侧支气管,导致右侧支气管显影。同时出现右侧胸腔伴奇食窝处脓肿形成。临床诊为晚期中下段食管癌合并癌性食管气管瘘,右侧脓肿,右侧胸腔积液。因现有支架长度为8~1…  相似文献   
30.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应用共面模板(coplanar template,CPT)对4R组纵隔淋巴结转移瘤进行 125Ⅰ放射性粒子治疗的植入前、后剂量学符合程度及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治疗的经病理学明确诊断的伴有4R组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晚期肺癌患者32例,对该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灶行CT引导下CPT辅助 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术前行胸部CT扫描获得医学数据成像信息(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DICOM),导入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brachytherapy 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BTPS)进行预计划,处方剂量(prescribed dose,PD)120 Gy。术中应用CPT控制针的穿刺和粒子的植入,CT扫描验证插植针及粒子空间位置分布,完成植入后即刻进行剂量评估,验证结果与术前计划的剂量参数进行配对t检验。术后定期复查胸部CT,根据术后第6 个月时复查的胸部CT,与粒子植入前进行比较,按照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判定疗效。结果 全部患者完成粒子植入治疗,术后剂量评估,接受的平均照射剂量为(232.5±30.2)Gy,90%靶区体积的剂量为(150.8±16.6) Gy,100%靶区体积的剂量为(100.4±12.6) Gy,100%PD覆盖的靶区体积为(94.1±2.6)%,200%PD覆盖的靶区体积(33.0±5.7)%,适形指数(conformal index,CI)为0.75±0.06,靶区外体积指数(external index,EI)为(22.7±5.8)%,上腔静脉接受的平均照射剂量为(19.3±7.2)Gy,主动脉接受的平均照射剂量为(12.1±5.1)Gy。术后6个月判定疗效,有效率为84.37%。随访过程中未发现明显肺部放射性损伤及大血管损伤、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应用CPT辅助对4R组纵隔淋巴结转移瘤进行 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可以较好地在术中实现术前BTPS计划目标、避免重要血管和脏器损伤,是一种精准、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瘤放射性粒子治疗的规范化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