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目的 分析江苏和浙江省15县(市)3~6岁农村儿童体格发育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 研究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生育健康研究所2000年对江苏和浙江省15县(市)183 295名3~6岁农村儿童随访研究和相关围产保健监测资料.采用WHO标准对儿童体格发育进行评价,结合儿童母亲的围产期健康资料和儿童出生资料分析儿童体格发育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江苏和浙江省农村3~6岁儿童的平均生长迟缓率为7.95%,体重低下率为1.55%.儿童性别、出生体重、是否早产、儿童母亲身高、母亲初次孕检BMI、母亲文化程度、母亲职业与儿童体格发育不良明显相关.出生体重对儿童体重影响最大.出生体重<2500、≥2500 g儿童的体重低下率分别为7.77%、1.46%.低出生体重儿童发生体重低下的OR值为3.68(95%CI:3.11~4.37).母亲身高对儿童身高影响最大,母亲身高<155、155~160、160~165、≥165 cm的儿童生长迟缓率分别为13.01%、8.76%、6.21%、4.14%.与母亲身高≥165 cm的儿童相比,母亲身高<155cm的儿童发生生长迟缓的OR值为3.08(95%CI:2.82~3.37).结论 出生体重和母亲身高是儿童体格发育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促进儿童体格发育应提高围产保健服务水平,改善孕妇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82.
早产是围产保健工作面临的一项严重临床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早产是指从孕妇末次月经周期首日算起,孕龄《37周或259天的分娩.  相似文献   
83.
早产是围产保健工作面临的一项严重临床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早产是指从孕妇末次月经周期首日算起,孕龄《37周或259天的分娩.  相似文献   
84.
CT定位下自制简易胸穿针延迟抽气治疗少量闭合性气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定位下应用自制的简易胸穿针胸穿抽气治疗少量闭合性气胸(肺组织压缩≤20%)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4年来我科收治的各年龄组初次发病的31例少量闭合性气胸患者,在发病72h后应用自制简易胸穿针在CT引导下胸腔穿刺抽气治疗。结果 31例少量气胸患者青壮年组20例,1次胸穿后患侧肺完全复张;中老年组11例,1次胸穿后患侧肺完全复张8例,其余3例2次胸穿后亦完全复张。结论 CT定位下应用自制简易胸穿针胸穿抽气治疗少量闭合性气胸定位准,穿刺简单,患者易耐受,无痛苦,副作用小,复发率低,疗效高。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索输血科优化重症外科监护室对术后患者用血结构的实践。方法以重症外科监护室为试点,细化各血液成分的发放标准,以专人发血加强发血审核,每月抽查合理用血病历,对临床合理用血进行监管和指导,分析2015和2016年数据,比较加强监管前后用血结构的变化。结果与2015年比较,2016年重症外科监护室患者输血比例下降3.92%(P0.01),用血总量、血浆用量占全院用量的比例分别下降1.9%(P0.01)和4.8%(P0.01);红细胞和冷沉淀用量占全院用量的比例分别上升1.3%(P0.01),2.4%(P0.01);用血结构分析可见,普通冰冻血浆用量占该科室用血总量的比例下降21.6%(P0.01),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和红细胞用量占该科室用血总量的比例分别上升4.9%(P0.01)、8.7%(P0.01)和7.8%(P0.01)。结论输血科对临床用血监管和指导是行之有效的,可优化临床用血结构,提高血液合理使用率。  相似文献   
86.
[目的]评估急性踝关节骨折X线测量与MRI诊断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下胫腓联合损伤提供建议和方法.[方法] 56例急性踝关节骨折均行Denis-weber分型和Lauge-Hansen分型,骨折分型结合X线测量评定下胫腓联合损伤,MRI作为参照标准来评估下胫腓联合的完整性,以此来统计分析X线检查发现下胫腓损伤相对于MR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对X线测量值与韧带损伤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Denis-weber分型中结合测量值,发现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敏感性为49%,特异性为100%,Lauge-Hansen分型的敏感性为93%,特异性为94%,下胫腓间隙和下胫腓重叠阴影不与下胫腓联合损伤成完全对应关系,增宽的距骨内踝间隙不与三角韧带损伤成对应关系.[结论]根据Lauge-Hansen骨折分型判断下胫腓联合损伤与MRI表现更接近;与X线检查相比,MRI能更准确地评估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TUPKP)联合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MAB)与α1A受体阻滞剂(α1A-b)联合MAB治疗晚期前列腺癌伴膀胱出口梗阻(BOO)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7年1月间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52例晚期前列腺癌伴BOO的病例,其中TUPKP联合MAB组29例,α1A-b联合MAB组23例。采用t检验对比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残余尿量(PVR)、生活质量评分(QOL)、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Qmax)等指标差异,随访并评估比较2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生存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组间比较采取Log-Rank检验。 结果治疗前TUPKP联合MAB组与α1A-b联合MAB组PSA、PVR、QOL、IPSS及Qmax分别为(37.94±25.58)μg/L vs(47.29±42.10)μg/L、(158.07±57.81)ml vs(151.17±55.70)ml、(5.10±0.82)分vs(5.26±0.81)分、(26.62±3.78)分vs(25.83±4.21)分、(6.50±1.63)ml/s vs(6.60±2.26)ml/s。治疗3个月后2组PSA、PVR、QOL、IPSS及Qmax分别为(2.86±2.16)μg/L vs(5.19±3.54)μg/L、(31.17±19.97)ml vs(92.48±42.62)ml、(1.48±0.87)分vs(4.00±1.04)分、(7.83±3.26)分vs(16.57±3.87)分、(18.27±4.47)ml/s vs(9.10±2.82)ml/s。TUPKP联合MAB组与α1A-b联合MAB组治疗后较治疗前PSA、PVR、QOL、IPSS均降低,Qmax升高,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7.688、14.013、18.582、22.737、-14.058,P均<0.001;t=4.800、9.716、6.996、8.377、-7.096,P均<0.001)。治疗3个月后,TUPKP联合MAB组与α1A-b联合MAB组比较PSA、PVR、QOL、IPSS均降低,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777,P=0.009;t=6.367,P<0.001;t=9.478,P<0.001;t=8.831,P<0.001),Qmax则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62,P=0.084)。TUPKP联合MAB组与α1A-b联合MAB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7.24个月、56.46个月,2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2,P=0.915)。 结论TUPKP联合MAB与α1A-b联合MAB治疗晚期前列腺癌合并BOO,二者都能使BOO症状获得明显缓解,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二者相比TUPKP联合MAB疗效更显著,且对患者生存率并无明确负面影响,是一种治疗晚期前列腺癌合并BOO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8.
早产是围产保健工作面临的一项严重临床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早产是指从孕妇末次月经周期首日算起,孕龄《37周或259天的分娩.  相似文献   
89.
早产流行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早产是围产保健工作面临的一项严重临床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早产是指从孕妇末次月经周期首日算起,孕龄《37周或259天的分娩.  相似文献   
90.
目的 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外伤后硬膜下积液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七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163例患者的基本资料,根据是否出现硬膜下积液分为硬膜下积液组45例(27.61%)和无硬膜下积液组118例(72.39%)。结果 两组性别、术前GCS评分、高血压、糖尿病、出血倾向、大量使用甘露醇、骨缘距离中线距离、脑室外引流、硬膜修补、术前CT影像检查等差异无显著性(P>0.05)。硬膜下积液组年龄、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开颅减压骨瓣大小、弥散性轴索伤、大骨瓣减压术与无硬膜下积液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术前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散性轴索伤与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相关,是颅脑损伤患者出现继发性硬膜下积液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术前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开颅减压骨瓣大小、大骨瓣减压与重型颅脑损伤后硬膜下积液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