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0篇
内科学   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31篇
肿瘤学   2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研究珠子参Panax japonicus var. major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和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珠子参中分离并鉴定了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0(21),24-达玛二烯-3β,6α,12β-三醇(1)、20(22)Z,24-达玛二烯-3β,6α,12β-三醇(2)、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葡萄糖]-20-O-[-β-D-吡喃木糖-(1→6)-β-D-吡喃葡萄糖]-23E,25-二烯-20 (S)-原人参二醇(3)。结论化合物1和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珠子参苷Z。  相似文献   
62.
丹参EST序列中SSR信息的分析及分子标记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从NCBI下载的鼠尾草属11747条EST序列(其中,丹参10228条)进行分析,搜索到含SSR的序列1911条,共含有SSR 2156个,出现频率为18.35%。在丹参EST-SSR中,核苷酸重复基元种类共77种。单核苷酸重复最多,出现频率为10.45%,二、三核苷酸的出现频率为3.72%、4.40%。三核苷酸重复中ACG/CTG为主要类型,占27.3%。共设计引物143对,合成13对(其中,丹参6对,Salvia fruticosa7对),在对引物、dNTP、MgCl2进行测试后,建立了合适的PCR反应体系。引物筛选发现7对引物(丹参6对,S.fruticosa 1对)对丹参基因组DNA均有良好的扩增,并对11个不同产地丹参样品进行扩增均呈现良好的多态性。本研究结果证明根据丹参EST资源建立丹参EST-SSR标记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3.
四川中江丹参栽培地轮作期间土壤微生物的变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丹参轮作期间土壤各类微生物数量和细菌生理群落结构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培养法计算土壤微生物菌群结构,氯仿熏蒸提取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磷,数据采用SPSS软件分析.结果: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随着轮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真菌则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磷降低;生理细菌类生物多样性指数呈增加趋势.结论:丹参栽培中轮作的微生物机制是土壤各类微生物数量和生理类群细菌群落结构的调整,重新建立土壤生态系统平衡过程;栽培丹参后土壤微生物群落自然恢复间隔年限至少为2年,与传统的种植经验吻合.  相似文献   
64.
目的建立珠子参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并比较不同产地珠子参中多糖含量的差异。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对珠子参中多糖进行提取、纯化,采用蒽酮-硫酸比色法对不同产地珠子参中多糖进行含量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在0.0057 mg/mL~0.0190 mg/mL葡萄糖浓度C与吸光度A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回收率为101.55%,RSD 2.2%,不同产地的珠子参多糖含量在3.26%~9.36%,不同产地珠子参多糖存在差异。结论本试验建立的珠子参中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简便、稳定、可行,不同产地珠子参中多糖含量的差异较大,该结果为珠子参中多糖质量控制和相关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5.
目的:通过对小鼠的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分析,探讨生半夏和竹沥半夏的寒热药性。方法:采用灌胃分别给予小鼠生半夏、竹沥半夏的水煎液11d,测量并记录小鼠的体重、饮水量、进食量、体温、耗氧量、肝组织总蛋白含量、NaK-ATPase活性、肝脏系数的变化,来研究其寒热之药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生半夏组、竹沥半夏组对小鼠的体重、进食量、肝脏系数的变化均无明显区别;生半夏组可使小鼠的饮水量、体温、耗氧量、NaK-ATPase活力、肝脏组织总蛋白含量增加;竹沥半夏组可使小鼠的饮水量、体温、耗氧量、NaK-ATPase活力、肝脏组织的蛋白含量降低。结论:生半夏和竹沥半夏药性的差异可通过饮水量、体温、耗氧量、NaK-ATPase活力、肝脏组织总蛋白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得以反映,该结果与传统的"竹沥能转半夏之温热之性而为寒凉"的理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66.
1病理学复习原则1.1病理学评估病理学评估包括组织学类型、肿瘤侵犯范围、手术边缘状况、确定可能预测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一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敏感和耐药的肿瘤分子异常,包括EGFR(尤其是19、21外显子突变)、K—ras等基因突变状态。  相似文献   
67.
目的 研究CCL2和CCR2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SAC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CCL2、CCR2在60例SACC及12例正常唾液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 SPSS 19.0软件包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正常唾液腺组织相比,CCL2和CCR2在 SACC组织中均呈现高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7%和88.3%。CCL2和CCR2的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神经侵袭、肿瘤转移显著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病理分型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CCL2、CCR2的表达与SACC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检测两者的表达对SACC的诊断和临床病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8.
目的建立珠子参的ISSR-PCR适宜扩增反应体系和程序,为其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新型植物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珠子参总DNA,并用正交设计实验对其ISSR反应体系条件进行筛选及优化。结果提取的基因组DNA纯度和完整性较好,A260/A280值在1.82.0之间,DNA无降解现象,可满足ISSR-PCR扩增要求。珠子参ISSR分析的最适反应体系为:在20μL PCR反应体积中,含10ng模板DNA、0.20mmol·L-1dNTPs、1.5μmol·L-1引物、3U TaqDNA聚合酶、2μL10×PCR Buffer、3mmol·L-1 Mg2+。扩增程序为:95℃预变性5min,94℃变性30s,58℃退火30min,72℃延伸1min,循环40次,72℃延伸10min。由此可获得带型丰富和清晰可辨的DNA指纹图谱。结论建立的ISSR-PCR反应体系可用于研究珠子参的遗传变异和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69.
目的 研究栽培丹参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的影响.方法 采集中国丹参主产地的丹参根际土和对照土,采用人工培养法培养土壤微生物,数据采用SPSS软件分析.结果 栽培丹参可使根际土的微生物数量增加;氨化细菌、好气性固氮细菌、好氧纤维素分解菌、芳香族化合物分解菌、有机磷分解菌、无机磷分解菌、铁细菌和硅酸盐分解菌减少,亚硝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嫌气性固氮菌、厌氧纤维素分解菌、硫化细菌和反硫化细菌增加;增加了根际土的细菌多样性,影响其分布;抑制硅酸盐分解菌繁殖,促进硝化细菌繁殖;栽培丹参与野生丹参的根际微生物有较大差异.结论 栽培丹参可筛选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破坏了原有的种群结构;硅酸盐分解菌是丹参栽培的有益微生物菌群.  相似文献   
70.
白玮  李真  张丽  杨新杰  岳正刚  宋小妹  王薇 《中草药》2018,49(7):1504-1507
目的研究窝儿七(中华山荷叶Diphylleia sinensis的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窝儿七根茎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荷叶素-4-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爵床脂素A(2)、(+)-tanegool-7′-methylether(3)。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爵床苷G;化合2和3为首次从山荷叶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