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6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4篇
内科学   387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127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16篇
  1篇
中国医学   2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5 毫秒
21.
目的通过观察试验组和对照组用药前后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的变化来探讨别嘌呤醇对伴高尿酸血症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内皮功能及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78例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被随机分为别嘌呤醇组(常规治疗+别嘌呤醇,38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40例),分析NO、MDA、SOD在1周治疗前后浓度的变化及EDD的变化。结果别嘌呤醇治疗7d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血SOD浓度明显升高(P〈0.05),血MDA显著下降(P〈0.05),而试验组NO及肱动脉EDD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别嘌呤醇能显著增加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血SOD,降低血MDA,因而减轻此类患者氧化应激的程度,进而可能对该类患者内皮舒张功能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2.
短QT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有的研究表明 ,短QT综合征是一种单基因突变引起心肌离子通道功能异常而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的家族性遗传性疾病。临床上 ,短QT综合征以QT间期和心室或心房有效不应期 (effectiverefractoryperiod ,ERP)明显缩短、胸导联T波对称性高尖、心脏结构无明显异常、阵发性心房颤动(AF)、室性心动过速 (VT)或心室颤动 (VF)、晕厥的反复发作和心脏性猝死为特征 ,是 2 0 0 0年以来才被逐渐正确认识并引起广泛关注的一种新的、有高度猝死危险的综合征[1 3 ] 。根据目前有限的临床资料 ,可粗略地把短QT综合征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概括为[1 3 ] :(1)…  相似文献   
23.
目的 评价醛固酮拮抗剂安体舒通能否预防左旋 -硝基 -精氨酸甲酯 (L NAME) /高盐高血压大鼠肾内小动脉重塑发生以及该作用在不同剂量安体舒通组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30只Sp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 4组 :1)对照 (C)组 :自来水灌胃及饮用自来水 ;2 )NO合酶抑制剂 (L)组 :L NAME灌胃 饮用 1%盐水 ;3)小剂量安体舒通 (S)组 :L NAME 安体舒通 2 0mg/kg·d灌胃 饮用 1%盐水 ;4 )大剂量安体舒通 (B)组 :L -NAME 安体舒通 10 0mg/kg·d灌胃 饮用 1%盐水。 8周后应用病理学方法测定肾内小动脉血管重塑指标。结果 各组大鼠血压差异显著 (F =19.799,P <0 0 0 1)。C组血压明显低于L、S、B组 (P <0 0 1) ,B组显著低于L、S组 (P <0 0 5 ) ,而L、S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各组大鼠肾内小动脉腔径 (F =6 .314 ,P =0 0 0 3)、中层厚度 (F =11.36 3,P <0 0 0 1)、腔面积 (F =4 5 92 ,P =0 0 12 )、中层 /腔径比值 (F =2 2 5 4 4 ,P <0 0 0 1)以及中层纤维化比例 (F =18 72 9,P =0 0 0 0 )显示明显的差异。表现为L组腔径、腔面积明显小于C、S、B组 ,而中层厚度 ,中层 /腔径比值以及中层纤维化比例明显大于C、S、B组 ,而C、S、B三组间上述指标无差异。血清钾、钠、肌酐水平以及血浆醛固酮水平组间  相似文献   
24.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于1985年,经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进行科技名词审定和公布,其审定公布的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单位均应遵照使用,在中华医学会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领导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于2005年正式启动本学科医学名词审定工作、在各位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初稿业已完成并进入广泛征求意见阶段一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本刊将分批刊登初步审定的名词,谨供广大读者参考,并请各位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以不断提高本专业医学名词统一与规范化工作的水平,早日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25.
脉压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研究均提示脉压(pulse pressure,PP)是心脑血管疾病尤其冠心病、心力衰竭的危险因子,其对中老年人冠心病发生和死亡的预测作用甚至大于SBP与DBP,有些学者甚至提出高血压治疗指南中应包括对PP的控制.但是现在尚不能肯定PP对冠心病的预测作用是否独立于SBP和DBP,亦不清楚PP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在不同年龄段是否有所不同,PP对冠心病危险的界值也没有统一的看法.有些研究也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另一方面,许多观察性资料都显示,目前降压治疗中普遍存在"60/90规则",即大约90%的患者DBP能控制在90mm Hg以下,但只有60%左右的患者SBP可以控制在140 mm Hg以下.这又引起了高血压降压治疗过程中SBP与DBP下降不平行是否会导致PP加宽的争论.中国目前大约1.3亿高血压人群,中老年人群中则有一半以上患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类型,这使对脉压研究的重要性更显突出.  相似文献   
26.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慢性病、疑难病,病程缠绵、机制繁杂。赵瑞华教授治疗此病驭繁执简,溯本正源。提出“因郁致瘀”“因虚致瘀”“因寒致瘀”的病机,采用解郁活血、养正除积、温阳活血的治法,创制气滞血瘀代表方“活血消异方”、气虚血瘀代表方“六合定中汤”、寒凝血瘀代表方“温阳活血汤”。用药精准,药简力宏,常可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为临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启发后学。  相似文献   
27.
目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单支病变和多支病变,只是粗略地反映了血管腔狭窄的程度和范围,无法反映血管壁病变的具体情况。本试验利用血管内超声检测左主干来阐述上述两类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特点。方法:129例冠心病患者被入选,分为单支病变组49例,多支病变组80例。所有患者在进行左冠状动脉系统的介入检查和治疗时,给予左主干的血管内超声检查,然后在每间隔1 mm的超声断面上测量血管外腔面积、内腔面积、斑块面积以及钙化角度,再将所有检测断面的相应数值相加,从而得到整个左主干的外腔容积、内腔容积、斑块体积和总的钙化负荷,最后比较在最小内腔面积的血管断面上以及整个左主干,各检测数据在两组间的差别。结果:左主干血管内、外腔和粥样斑块的定量血管内超声方面:无论在最小内腔面积(MLA)部位还是在整个左主干(除斑块面积、血管外腔外),单支病变组的血管外腔面积、血管内腔面积均显著大于多支病变组,斑块负荷均显著低于多支病变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在MLA横断面上,单支病变组的斑块偏心指数显著高于多支病变组(0.46±0.18对0.33±0.22,P=0.001),即前者斑块的偏心程度显著低于后者。在粥样斑块的钙化方面:单支病变组钙化阳性率显著低于多支病变组,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其次,对钙化角度的定量分析显示,单支病变组患者MLA部位的钙化度数、左主干总钙化度数、最大钙化度数以及平均钙化度数均显著低于多支病变组,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单支和多支病变存在粥样硬化斑块病理结构的显著差异,表现为多支病变的患者斑块负荷更重,钙化几率和钙化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28.
左主干闭塞所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急性左主干(LM)闭塞的常规心电图(ECG)表现,总结其ECG特点。方法1999年1月至2004年8月,1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急诊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急性LM闭塞(LM组),回顾性分析其急诊ECG表现。并选取同时期30例经急诊造影证实为左前降支(LAD)近段闭塞的AMI患者(LAD组),比较两组造影前的急诊ECG表现,以求总结急性LM闭塞的常规ECG特点。结果LM组心率快于LAD组,在心律失常发生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M组中9例患者存在aVR导联ST段抬高(≥0·05mV),发生率明显高于LAD组(分别为90%和36·7%,P=0·002),同时LM组aVR导联ST段抬高幅度亦明显大于LAD组。而LM组胸前导联V1-3的ST段抬高程度则明显低于LAD组。aVR导联ST段抬高>0·05mV诊断急性LM闭塞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63·3%。如果同时再满足V1 V2 V3导联ST段抬高程度<0·5mV,其诊断急性LM闭塞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达到86·7%。结论aVR导联ST段抬高>0·05mV,同时伴有V1~V3导联ST段抬高不明显、甚至压低是急性LM闭塞区别于LAD闭塞的ECG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分析ECG特点可能有助于造影术前预测此类患者和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29.
Objective Because of the severe consequences of an atrial esophageal fistula,it is vital to avoid this complication. The most safe way is to avoid ablating the segment of esophagus behind left atrium (LA). What we do is to image the relationship of esophagus to posterior LA wall and real-time esophageal tem-perature monitoring to ablate the posterior LA wall. Methods Sixty-four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PAF) were enrolled to pulmonary veins (PV) isolation. Swallowing a radiocontrast agent at the same time when imaging of LA to observe the relationship of esophagus to posterior LA wall an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gment of esophagus behind LA and PV, the esophagus were divided into type Ⅰ , type Ⅱ and type Ⅲ. A esophageal temperature probe was inserted and advanced into the esophagus directly posterior to the LA. Three steps ablation strategy and real-time esophageal temperature monitoring were applied to guide the PV isolation. The procedure was interrupted when the esophageal temperature was 39℃ until] the tempera-ture renormalized and ended when PV were isolated. Results There were 48 type ⅠI , 11 type Ⅱ and 5 type Ⅲ esophagus in the 64 patients. After three steps ablation,all PV isolations were completed. Only 18.8% of the patients needed to ablate the posterior LA close to the esophagus. Conclusion Only one PV ostiolum close to the posterior LA wall in most PAF patients and many of them can achieve complete PV isolation without ablating the posterior LA close to esophagus which could minimize the risk of esophageal injury dramatically.  相似文献   
30.
为探讨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 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 2 4h心电稳定性的影响 ,对发病≤ 6h并接受P PTCA治疗的 2 2例AMI患者 (P PTCA组 )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 ,持续观察其 2 4hQT间期值 (QT)和室性心律失常等心电指标变化 ,并与 15例梗死相关动脉 (IRA)未通患者 (对照组 )作对比。结果 :①P PTCA组的QT 2 4h内逐渐延长 ,其最小值 (术前 1h ,34 6± 16ms)与最大值 (术后第 2 3小时 ,391± 16ms)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与对照组的变化趋势类同。②P PTCA术前的心率校正QT(QTc)为 388± 15ms ,于术后开始迅速显著延长 ,至第 2小时达高值 (42 8± 17ms)后轻度缩短 ,然后又有逐渐延长趋势 ;对照组的QTc变化趋势与QT基本相同。③室性异位激动于P PTCA第 1小时 (5 31± 480次 )较术前 (185± 12 0次 )即迅速增加 ,主要见于术后的 3h内 ;对照组的室性异位激动在 2 4h内散在出现。提示AMI患者于P PTCA早期心电不稳定性增加 ,此为IRA开通和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临床强力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