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67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的探讨痔上粘膜环切钉合术(PPH)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11月至2019年2月需手术治疗的9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联合组采用PPH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PPH组仅采用PPH治疗。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术中术后各项指标以(±s)描述,采用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临床治疗效果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术中术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肛缘水肿、术后1年复发率均低于PPH组;联合组总有效率为100%,PPH组总有效率为86.7%,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PPH组(P<0.05)。结论痔上粘膜环切钉合术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术后并发症少,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62.
63.
肛裂是肛管齿状线下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占肛肠类疾病的发病率约为4.12%,多见于中青年人,无性别差异。大多数肛裂位于肛管的后正中线上,也可在前正中线上,  相似文献   
64.
使用新型胶囊式测压系统对结肠动力进行正常生理状态下的长时间研究,并评价该测压系统在临床上的意义。受试者吞服嵌有压力传感器的一次性遥测胶囊。该胶囊的电池寿命长达130h,可以长时间无线采集结肠压力。胶囊进入结肠各节段的时刻是通过超声波检测胶囊内部的电池来判断。超声探头依次固定在受试者回盲部、肚脐、左半结肠和直乙结肠的结合部三个关键部位的皮肤表面。超声检测结果经X—ray确认,在结肠各关键点可以准确检测到胶囊。遥测胶囊对20例受试者的结直长压力监测时间总计613h。受试者在睡眠状态时结肠动力收缩频率和收缩曲线下面积明显减少(P〈0.05),分别为21&#177;5vs15&#177;4h^-1和463&#177;54vs342&#177;45mmHg&#183;s&#183;min^-1.结肠的各节段对日夜变化、晨醒和进餐的动力动力反应有明显的节段差异性。临床研究证明该系统安全可靠,对受试者完全无创。该系统将有益于对结肠动力障碍的生理和病理研究。  相似文献   
65.
便秘对人类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己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据北京、西安、天津等地调查发现便秘的发病率达4.34%~16.0%,在发达国家便秘的患病率占人群的20%左右,其中部分患者为此而就诊,每年花费髙额的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66.
目的研究复方角菜酸酯对大鼠直肠黏膜急性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3%乙酸制作240只SD大鼠直肠损伤模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每只经肛门置入复方角菜酸酯栓20mg,2/d,对照组不用药;之后,每组分别在30min和24、72、120h各处死30只大鼠。观察直肠黏膜损伤和病理变化情况,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该药对CD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白介素8(IL-8)、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结果用药后24、72、120h,实验组大鼠直肠黏膜损伤计分和充血、水肿、腺体破坏、炎症细胞浸润病理现象明显较对照组轻,修复速度较对照组快,且没有明显的瘢痕形成。损伤后24h,实验组MMP9、VEGF的表达显著降低,损伤后72、120h,6种蛋白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新生血管形成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复方角菜酸酯栓可明显减轻3%乙酸造成的直肠黏膜损伤,促进损伤愈合,且能减轻瘢痕形成;其降低MMP9、VEGF、IL-8、PCNA、iNOS、HIF-1α基因的表达,是直肠黏膜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STARR)治疗以直肠前突(或合并直肠黏膜内脱垂)为主的女性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简介手术所用的肛肠吻合器。对58例以直肠前突(或合并直肠粘膜内脱垂)为主要病因的女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实施STARR手术前后的主观感受、便秘评分、排粪造影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术后所有病人主观感觉排便困难症状缓解,排便较术前畅通;术后1周、1月、3月与术前便秘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月排粪造影结果提示直肠前突、直肠黏膜内脱垂较术前明显好转(P<0.01)。结论:STARR手术是治疗以直肠前突(或合并直肠粘膜内脱垂)为主因的女性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一个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但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68.
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切除直肠的直肠癌根治术疗效评价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评价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切除直肠的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3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加经肛门内外括约肌同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患者肿瘤下缘距齿状线2cm以内,有18例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术前先进行放、化疗。腹部手术施行全直肠系膜切除,向下切断骶骨直肠韧带和部分肛提肌达肛门外括约肌环上缘,沿外括约肌环和肠壁(内括约肌)之间再向下分离1—2cm。肛门手术组在癌灶下缘2cm之齿状线下方垂直于肛管长轴切开内括约肌全层,然后沿肛门内、外括约肌环间隙向上游离,与腹部手术组会师。将近端结肠或结肠储袋与肛管或肛管.齿状线行端端吻合。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肛门功能恢复较好。平均随访12个月,29例患者无复发和转移;1例出现复发和转移,另1例癌胚抗原19.9,但未发现转移灶。结论经肛门内外括约肌同切除直肠的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可以达到良好的根治性,并保留较好的肛门功能,是一种可选择的根治性保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9.
腹腔镜下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自2000年3月至2003年11月共行腹腔镜下直肠癌TME手术67例,其中直肠癌前切除术(anterior resection,AR)45例,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bdominal pelineal resection,APR)22例。结果 本组67例患者按TME原则采用腹腔镜完成直肠癌手术,术中出血量10~50ml,手术时间2.5~5.0h,无术中死亡,术后持续胃肠减压时间8~24h,平均术后24~48h开始进食水,术后1~3d下床活动,术后1~5d开始排便。术后住院时间7~10d。术后随访时间3~43个月,2例患者局部复发,2例患者肝转移;术后因局部复发和肝转移各死亡1例,失访3例;有19例术后不足1年的患者,未发现转移及复发。结论 只要有较好的开腹TME手术经验和腹腔镜操作技能,腹腔镜下直肠癌TME手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0.
全面评估慎重对待慢性便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新庆  王振军 《中华外科杂志》2009,47(24):1841-1842
正常排便需要胃肠内容物以正常速度通过消化道各段,及时抵达直肠,并能刺激直肠肛管,诱发排便反射;排便时盆底肌群协调活动,完成排便.以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均可引起便秘.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及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便秘的发病率有显著上升的趋势,北京、天津、广州、杭州的人群调查资料表明,便秘的人群患病率为3%~17%,其中的部分患者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