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富血小板血浆促进犬软组织损伤修复组织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RP)应用于犬软组织创面后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探讨其促进软组织修复的作用.方法 杂种犬4只,随机选择每只犬的一侧后腿的大腿内侧分别制作2个直径为4 cm×3 cm椭圆形创面.创面深及皮下筋膜层.随机选择1个椭圆形创面为实验创面,以PRP凝胶覆盖创面,对照组创面任其渗血在创面凝固,两组均用3M愈肤...  相似文献   
22.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是鉴别、评价和控制对食品安全至关重要的危害的一种体系,具有科学、高效、经济、可靠的特点。随着世界各国对食品安全性的关注日益高涨,以科学为基础的HACCP系统已成为目前国际社会公认的减少食源性疾病、保证食品安全最有效的途径。鉴于HACCP在控制潜在危害实践中的明显效果,近年来HACCP的应用范围和领域也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23.
青岛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病毒核酸检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调查青岛地区现有的血液检测体系是否存在输血传播HBV、HCV和HIV的残余风险。方法对无偿献血者样本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和抗-HIV的同时,应用NAT技术检测HBV、HCV和HIV。NAT检测阳性ELISA HBsAg阴性或NAT检测阴性ELISA HBsAg阳性的样本,进一步跟踪确认。结果12 000人份无偿献血者血样未发现ELISA法检测抗-HCV和抗-HIV阴性,NAT检测HCV和HIV阳性的情况,发现2例HBV DNA阳性HBsAg阴性。1例HBV DNA阳性,乙肝免疫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均为阴性,跟踪11周后采血检测HBV DNA阳性,HBsAg、HBeAg和抗-HBc阳性。另1例HBV DNA阳性,乙肝免疫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均为阴性,抗-HBc为阳性,跟踪3周后采血检测,2次检测结果相同,HBV DNA定量检测均为1000IU/ml左右的低含量。结论现有的血液检测体系存在输血传播HBV风险,原因可能为HBV的免疫"窗口期"、隐匿性HBV感染等,建议现有的血液检测体系下,为了阻断HBV的输血传播,增加HBV的病毒核酸检测和抗-HBc检测。  相似文献   
24.
目的了解青岛地区首次/重复无偿献血者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情况,评估血液常规筛查后仍存在的经输血传染HIV的危险度,评价现有筛查措施的效果。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1年5月无偿献血者HIV项目的初筛和确证实验结果,分别计算重复献血者和首次献血者的HIV流行率,并用流行率/窗口期数学模型法进行经输血传播HIV的残余危险度研究。结果在首次无偿献血者中为0.004 65%(9/193 679),重复无偿献血者中HIV流行率为为0.007 58%(9/118 715),计算经血清标志物筛查后的阴性血传播HIV的残余危险度分别为1∶186512。结论重复献血者中HIV流行率远远高于首次献血者,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青岛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虽然经过HIV筛查,但仍存在传播HIV的残余风险,需进一步采取措施以降低输血风险。  相似文献   
25.
26.
目的了解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在山东省献血人群中的感染情况。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蛋白印记(western blot,WB)法和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sting,NAT)技术,对山东省献血者58 395份标本进行HTLV感染调查。结果在58 395例献血者中用ELISA法检出31例呈抗体阳性,用WB法进行抗体确证试验结果为阴性,NAT确证病毒阳性为2例,HTLV阳性率为0.003 4%。结论山东省献血人群中存在HTLV感染,输血安全存在隐患,核酸检测为WB检测的有效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27.
血栓调节蛋白与肿瘤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血栓调节蛋白(TM)是近年来发现的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跨膜糖蛋白,它在机体抗凝血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细胞黏附分子的一员,TM也参与调节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对TM的研究为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新理论、新方法.本文就TM与肿瘤的关系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8.
血液检测实验室是对血液标本进行检验并提供质量保证的部门,其检测结果直接关系到血液安全。针对检验前、中、后的工作流程以及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活动进行风险评估,识别存在风险的环节,对其涉及的质量和技术风险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明确了所要采取的预防措施,提升了血液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能力,更好地保障了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在采供血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应用HACCP的原理和方法,对采供血过程进行危害分析,确立关键控制点,建立纠偏措施。结果血源招募、试剂耗材与血袋验收、血制品的冷链控制、实验仪器的校准是影响血制品质量的主要原因,被确立为关键控制点,并对其运行情况进行验证。结论在采供血过程中实施HACCP系统管理,可以有效地保证血制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蛋白C(PC)抗原、血浆D-二聚体(D-D)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22例急性白血病(AL)和41例实体瘤患者治疗前后血浆TM,PC抗原和D-D含量。结果AL患者化疗前血浆TM、D-D升高,PC抗原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3.509~6.077,P<0.01)。缓解后,血浆TM、PC抗原均恢复至正常水平,血浆D-D含量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t=5.099,P<0.01),但仍高于正常水平(t=3.509,P<0.01)。实施手术的35例实体瘤患者术前血浆TM、D-D显著升高,PC抗原显著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t=2.586~9.000,P<0.05)。术后7d血浆D-D进一步升高,PC抗原进一步降低,TM降至正常水平。肝癌患者从Ⅰ期到Ⅲ期,血浆TM、D-D逐期升高,PC抗原逐期降低,各期间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AL和实体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并随病情的好转而改善,血浆TM、PC抗原、D-D含量可作为恶性肿瘤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