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5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观察脑立轻对拟血管性痴呆(VaD)大鼠海马CA1区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法(2-VO)建立Va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脑立轻低剂量组、脑立轻中剂量组、脑立轻高剂量组及尼麦角林对照组。灌胃给药30d后行Morris水迷宫试验比较各组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突触素表达,比较各组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脑立轻高﹑中剂量组大鼠水迷宫试验潜伏期均明显缩短,海马CA1区突触素阳性表达提高。结论:脑立轻可提高拟VaD大鼠海马CA1区突触素表达,改善模型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且其疗效与用药剂量相关。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索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不同结扎处理后,对心肌形态学及心功能的影响,以建立适合移植干细胞再生修复心肌梗死研究的稳定、可靠和更合乎发病机理的动物模型。方法:雄性W 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六组即:假手术组、结扎(15 m in、30 m in、45 m in、60 m in)再灌、结扎非再灌。于处理后1 d、1周、2周或4周动态观察心肌梗死变化,并于处理一月后测量动脉收缩压(ASP)、动脉舒张压(ADP)、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及左室压力上升及下降最大速度(±dp/dtm ax)。结果:引起明显的心肌梗死至少需要结扎30 m in。结扎(45m in、60 m in)再灌、结扎非再灌的心肌梗死明显,并观察到梗死区域心肌已绝大部分纤维化,且梗死面积变化较恒定。同时测定不同结扎时间心功能的变化发现,结扎(45 m in、60 m in)再灌或结扎非再灌各组ASP、ADP、LVSP、±dp/dtm ax显著下降,LVEDP明显升高。并且不同结扎时间处理后,大鼠心功能的变化与心肌梗死后的梗死面积变化密切相关。结论:建立了在实验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上1/3处结扎45 m in以上的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不仅合乎临床心肌梗死的发病机理,而且梗死部位、梗死区域面积稳定,适合于移植细胞再生修复心肌梗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观察牡丹籽油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各项指标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5月—2017年1月收治的110例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口服辛伐他汀片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观察组口服牡丹籽油软胶囊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均连续用药30 d后检测2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血压、血脂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3. 64%、67. 27%,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与治疗前比,治疗后2组患者SBP、DBP和TC、TG、LDL-C以及hs-CRP数值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1),2组患者HDL-C显著增加,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1); 2组患者在服用牡丹籽油的过程中及停药后随访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牡丹籽油联合西医基础用药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在临床疗效、血压、血脂以及hs-CRP水平方面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4.
背景:有研究显示表达CXCR4的干细胞能够沿着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浓度梯度迁移到心肌梗死部位再生心肌和血管而改善心脏的功能。 目的:探索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其分泌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方法:收集培养2 d的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在缺氧条件,利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受体CXCR4阻断剂AMD3100或PI3-K/Akt途径阻断剂LY294002预处理H9C2细胞后,利用AnnexinV/PI双标法流式细胞术分析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作用下H9C2细胞凋亡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分析H9C2细胞磷酸化Akt蛋白的表达;RT-PCR分析间充质干细胞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RT-PCR结果显示间充质干细胞表达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增加了H9C2细胞磷酸化Akt蛋白的水平。AnnexinV/PI分析发现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明显降低了H9C2细胞缺氧复氧后的凋亡,且这种抗凋亡作用能被CXCR4阻断剂AMD3100或PI3-K/Akt途径阻断剂LY294002所阻断。说明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其分泌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通过激活PI3-K/Akt途径保护H9C2细胞,增加H9C2细胞的幸存能力。  相似文献   
105.
AF椎弓根固定器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年来,椎弓根螺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力学优越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接受。其中Dcik椎弓根固定器具有代表性,应用性广泛。但临床随访也存在诸多并发症。我院自1998年1月至1999年10月应用AF椎弓根固定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截瘫30例。近期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30例,男25例,女5例,年龄21~64岁,平均35岁。损伤部位:T103例,T115例,T122例,L19例,L27例,L34例。致伤原因:煤块砸伤15例,交通伤8例,坠落伤7例。术前神经功能按Frankle评价。A级4例,B级4例,C级8例,D级13例,E级1例。骨折类型:按Macafe…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PEP-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融合蛋白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指数、Bax和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40只,制作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PEP-1-SOD1 100、300和500 μg组,每组8只。TUNEL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及Bax、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AI、Bax及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较低。PEP-1-SOD1各组AI和Bax蛋白的表达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降低,Bcl-2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Bax/Rcl-2比值明显下降(P<0.05,P<0.01)。结论 PEP-1-SOD1可抑制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原因可能为其减轻氧化应激、下调Bax和上调Bcl-2蛋白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研究胞质泛素蛋白连接酶1(KPC1)在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的蛋白表达情况,探讨其在新生内膜形成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 将成年雄性SD大鼠(450 ~ 50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组,建模后以左侧损伤动脉为实验组,同时以假手术组的左侧正常颈动脉为对照组.实验组大鼠于损伤后1d、3d、7d、14d、28d分别处死并取材,采用Western blot检测KPC1蛋白、内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情况,以qRT-PCR检测KPC1的mRNA表达,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比较内膜增生程度;采用体外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建立增殖模型,运用Western blot及qRT-PCR检测其KPC1蛋白、KPC1 mRNA表达特征.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实验组KPC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PCNA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qRT-PCR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KPC1的mR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HE染色结果示颈动脉球囊损伤后1d、3d时光镜下血管内膜增生不明显;7d时光镜下可见新生内膜,增生的VSMC向内膜下迁移,管腔开始狭窄;14d时,可见明显新生内膜,VSMC排列紊乱,内弹力膜断裂,管腔明显狭窄,内膜厚度超过中膜;28d时,血管内膜继续不规则增生,血管腔狭窄程度继续加重,狭窄超过50%.体外培养并模拟VSMC增殖,提取细胞进行Western blot和qRT-PCR检测显示,KPC1蛋白、KPC1 mRNA表达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刺激增殖后开始逐渐减低.结论 抑制KPC1基因表达可促进损伤内膜增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VSMC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索建立一氧化碳(CO)中毒迟发性脑病(DNS)大鼠模型的可靠方法。方法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个实验组(每组n=10)和1个对照组(n=4),实验组分别按50、100、150和200 mL/kg腹腔内注射CO,对照组按200 mL/kg腹腔内注射空气。中毒后不同时间断尾取血,分光光度法检测碳氧血红蛋白(HbCO)变化。迷宫实验评估动物的智力状态,以正确上安全岛少于3次为DNS。TUNEL法原位检测大脑皮质、海马区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各实验组注射CO后,大鼠呈现典型CO中毒表现,HbCO与CO注射剂量呈显著正相关(r=0.77,P<0.05)。50 mL/kg组和对照组无明显DNS表现;100 mL/kg组和150 mL/kg组大多数动物中毒后存活,约半数存活动物出现DNS表现,脑组织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00 mL/kg组大多数动物中毒后死亡,存活动物DNS发生率和脑细胞凋亡数与100 mL/kg组和150 mL/kg组无显著差异。结论按100~150 mL/kg腹腔注射CO可有效建立DNS大鼠模型,具有简便、可靠、重复性好的特点,是一种非常理想的造模方法。  相似文献   
109.
目的研究外源性突变型p27(p27mt)基因对大肠癌体内抑制作用。方法以腺病毒为载体,采用细菌内同源重组方法制备Ad-p27mt,应用细胞移植法把人大肠癌SW480细胞接种于BALB/c裸鼠皮下,构建荷大肠癌裸鼠模型,将已成功构建的Ad-p27mt及Lac-Z采用瘤体内直接注射法注射到瘤体内,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进行细胞凋亡及MMP-9检测。结果Ad-p27mt基因治疗组肿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有更强促凋亡作用,MMP-9表达明显降低,与Lac-Z、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Ad-p27mt基因对大肠癌肿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减少其转移。  相似文献   
110.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利用Boyden chamber体外迁移体系初步探索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在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MSC)迁移中的作用及其信号转导机制。方法:采用经典的全骨髓贴壁法培养MSC,通过成骨、成脂肪等多向诱导分化以及流式细胞分析其表面标记(CD133、CD34、CD90、CD105)等鉴定MSC特征;以P3-MSC为实验材料,利用Boyden chamber体外迁移体系,先观察不同浓度的hSDF-1α对MSC迁移的影响,随后以50 M wortman-nin、10 uM LY294002、50 uM PD98059、10 uM U73122、0.1 mg/ml AMD3100等不同处理P3-MSC,观察最适宜浓度的hSDF-1α对MSC迁移影响的信号转导机制。结果:培养的MSC呈现出CD90、CD105强阳性,具有成骨、成脂肪等多向分化能力;MSC体外迁移能力随着hSDF-1α浓度(1 ng/ml、10 ng/ml、100 ng/ml、500 ng/ml)的递增而逐渐增强,并且hSDF-1α浓度在100 ng/ml时,MSC迁移到滤膜上的细胞数接近于锋值;Wortmannin、LY294002、PD98059、U70312、AMD3100对MSC迁移均有影响,其中U73122、AMD3100对MSC迁移阻断的效应最显著。结论:SDF-1/CXCR4所介导的MSC迁移与丝裂酶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C(PI-PLC)和蛋白激酶C(PKC)等信号途径有关,且PKC途径可能处于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