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9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3篇
药学   3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房颤的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关于其触发及维持机制存在不同认识,与此相关的射频消融治疗策略也未能达成一致。近年来关于房颤的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诸如房颤转子、自主神经丛等学说也得到了临床支持,并影响到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策略。本文对房颤机制及消融现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2.
探讨起源于主动脉窦内的反复单形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和/或频发室性早搏(简称室早)的心电图特点和射频消融治疗。分析35例该类患者的室速和频发室早的心电图、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情况。结果:室性心律失常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简称左冠窦)的30例、无冠状动脉窦3例和主动脉根部左冠窦下2例。左冠窦的心电图特点:Ⅰ和aVL导联为rs、rS或QS波形,Ⅱ、Ⅲ和aVF导联为R波形,胸导联R波移行区在V2或V3导联,V5、V6导联为高振幅R波,无S波;V2导联R高度/S高度比值1.29±0.36。主动脉根部左冠窦下起源的心电图特点:和左冠窦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基本相同,但V5、V6导联有S波。无冠状动脉窦起源的心电图特点:Ⅰ和aVL导联为Rs或R波形,Ⅱ、Ⅲ和aVF导联为R波形,胸导联R波移行区在V3导联。34例消融成功,手术操作时间65~120min,X光曝露时间12~30min。1例出现冠状动脉前降支急性闭塞。随访2~53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起源于主动脉窦内的室速和/或频发室早有其独特的心电图表现,射频消融能安全、有效地根治此类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63.
目的 评价Carto系统标测与常规X线下电生理标测指导房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31例房性心动过速患者平均年龄 (4 5 5± 15 1)岁 ,进行 33例次电生理标测和射频消融治疗。比较Carto组与常规组的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操作过程和放电次数。结果 常规组15例中 12例次即时消融成功。Carto组 18例次即时消融成功 ;其中 15例为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10例右心房房性心动过速 ,5例左心房房性心动过速 ) ,3例为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常规组中 2例消融不成功的患者改为Carto系统标测再次消融成功。两组间比较 ,Carto组X线曝光时间明显缩短 (15 4±6 2 )min对 (2 7 0± 11 8)min (P =0 0 0 1)。两组均无并发症。随访 2~ 2 3个月 ,Carto组有 1例左心房房性心动过速复发 ,再次消融成功。结论 Carto系统标测和射频消融房性心动过速有一定的优越性 ,特别是对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和某些特殊部位 (如希氏束旁、左心房 )房性心动过速 ,可明显减少X线曝光时间  相似文献   
64.
房性心动过速电生理鉴别诊断和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性心动过速(房速)临床上容易与其它室上性心动过速相混淆,且药物和外科治疗效果差。10例房速病人行射频消融术,男6例女4例,年龄24~61岁。方法是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房速后,用1~2根消融导管标测心房,在房速时寻找最早A波作为消融靶点放电。结果:10例均为右房房速,7例为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3例为自律性房速。靶点处PA为一25~-50ms,消融试放电4~12次,9例消融成功。9例成功病人随访16~38个月,有1例复发。本文就房速的电生理鉴别和射频消融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5.
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消融术后复发的房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消融术后复发房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28例房颤患者接受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消融术,平均年龄(54±11)岁,其中阵发性房颤10例,持续性房颤18例。采用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及双Lasso标测导管技术,分别进行环左、右侧肺静脉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位消失,左心房-肺静脉双向阻滞。复发患者再次消融术采用双Lasso导管指导在原环形消融线上标测“漏点”并消融封闭之,对不能终止心动过速者再行拖带标测、激动标测或结合Carto系统标测;对典型心房扑动(房扑)行右心房峡部线性消融。结果初次消融术后平均随访(245±65)d,18例无复发;8例复发房性心律失常包括5例典型房扑、2例其他房性心动过速、1例阵发性房颤;2例左上肺静脉电位未完全隔离者仍持续房颤。除外1例持续性房颤,另外9例接受了再次消融术,证实所有复发患者均有左心房-肺静脉传导恢复;8例射频消融成功并随访(192±92)d无复发。结论左心房-肺静脉传导恢复是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消融术后复发房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初次手术附加右心房峡部线性消融可能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66.
右心室间隔部希氏束附近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与射频消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道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希氏束附近起源室性期前收缩体表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效果。方法 无器质性心脏病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5例,分析其12导联体表心电图室性期前收缩特点;病人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于右心室流入道行激动与起搏标测,以心室激动较体表QRS波提早、消融导管远端起搏图形与体表心电图室性期前收缩相似部位为消融靶点。结果 室性期前收缩QRS波形态:5例病人Ⅰ导联和Ⅱ导联QRS波均呈R型,Ⅲ导联、aVF导联以低振幅波为主,V1导联均呈QS型,胸导联较早转变成qR或R型(发生于V2或V3),V5、V6均呈高R型;室性期前收缩QRS波时限为110~120ms。5例病人分别于前间隔(2例)、中间隔(1例)、后间隔(2例)标测到消融靶点,放电后前间隔部、后间隔部病人室性期前收缩均消失,中间隔病人消融失败。无房室传导阻滞并发症。随访8~30个月,成功病例未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无室性期前收缩发作。结论 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希氏束附近起源室性期前收缩体表心电图具有明显的特征,认识这些特征有助于导管标测与射频消融,消融此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7.
背景 常规方法标测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房颤常导致较长的手术时间及较低的成功率。环状电极标测指导射频消融能够克服这些缺点。目的 评价在 10极环状电极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电隔离肺静脉治疗阵发性房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本组研究包括 16例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 [男性 11例 ,女性 5例 ,平均年龄 (5 1± 14 5 )岁 ]。 10极的环状标测电极在窦性心律或者冠状窦远端 (CSd)起搏的情况下标测肺静脉 ,确定房性早搏发生的起源 ;一旦确定靶肺静脉 ,肺静脉电位的分布及其激动顺序进行评价 ,射频消融在肺静脉口最早激动处进行。消融终点设定为 :①肺静脉电位消失 ;②肺静脉电位与心房电位无关 ;③房早消失。结果 本组研究总共消融了 36条肺静脉 ,包括 16条左上肺静脉 ,12条右上肺静脉 ,7条左下肺静脉 ,1条右下肺静脉。有 2例消融了 1条肺静脉 ;8例消融了 2条肺静脉 ;5例消融了 3条肺静脉 ;消融 4条肺静脉者 1例。手术时间以及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 (186 7± 6 3 8)min及 (5 1 5± 15 0 )min。在随访的 1~ 12月 ,11例 (6 8 7% )在未服抗心律失常药没有房颤发作 ,其中 2例为再次手术 ,有效者 3例 (18 7% ) ,2例未成功 (12 6 % )。初次术后有 2例发作房早 ,其中 1例服用胺碘酮 ,另外 1  相似文献   
68.
本研究对国产和进口射频消融导管治疗的两组心动过速病人进行对比,旨在评价国产温控射频导管的安全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应用Carto系统指导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ablation ,RFA)治疗希氏束附近间隔部心动过速 (septaltachycardia ,ST)的价值。方法  2 1例ST患者 ,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 12例、间隔部房室旁道(SAP) 4例、房间隔下部房性心动过速 (AT) 5例 ,应用该系统 ,建立三维电解剖图 ,标识希氏束及放电部位 ,并测量两者之间的距离 ,消融时实时观察导管位置、方向。结果  2 1例均消融成功 ;试放电部位、有效靶点与希氏束之间的距离分别为 (8 9± 3 5 )mm、(8 7± 3 3)mm ;AVNRT12例有效放电过程中均出现间歇性结性心律 ,1例AT心动过速终止后偶见结性逸搏 ;无房室传导阻滞 (AVB)并发症 ;随访 3~ 16个月 ,无心动过速发作。结论 应用Carto系统指导RFA治疗ST ,可清楚显示靶点与希氏束之间的距离 ,实时观察导管的位置及方向 ;通过标识有效放电部位 ,避免出现无效放电 ,降低发生AVB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