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31.
目前,临床上对腹泻样本的检测主要依靠传统的细菌学培养及生化鉴定,操作方法繁琐,检测周期较长,而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探针杂交等及免疫学方法也存在特异性差和灵敏度低等问题[1].  相似文献   
32.
  目的  针对胃黏膜组织标本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诊断的real time-PCR检测和分离培养2种最常用方法进行结果一致性分析,为HP感染诊断方法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浙江省4个地区(萧山、温岭、苍南和湖州)各选取1所医院,采集2020年11月16日至12月7日送至杭州致远检验医学研究所进行HP分离培养和耐药性分析的全部患者胃窦部黏膜活检标本,共1 312份。 每份样本经研磨匀浆处理后分为2份,分别用于常规HP分离培养和real time-PCR检测(以cagH为检测靶点),2种方法平行双盲进行。 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及不同医院来源样本间的差异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以及独立样本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1 312份样本中,分离培养法和real time-PCR法的阳性率分别为29.34%(385/1 312) 、28.51%(374/1 3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6)。 来自4所医院的标本,2种方法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75),二者在萧山某院、温岭某院、苍南某院、湖州某院样本以及总体样本中的Kappa值分别为0.84、0.89、0.75、0.91、0.85。 real time-PCR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26%、100.00%。 在real time-PCR法检测阳性而培养阴性的样本中,检测Ct值为25.47~34.97,均值为30.90,90%的Ct值均≤34.46,频数最高组为29.00~30.00组。  结论  分离培养法和real time-PCR法在临床胃黏膜标本HP诊断中均可达到较高的检测效能,且2种方法检出结果一致性良好,可应用于HP个体化治疗,以便在做出HP感染诊断的同时提供受检者的药敏检测结果。 标本中HP菌量及标本的保存运输条件可能对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3.
目前,临床上对腹泻样本的检测主要依靠传统的细菌学培养及生化鉴定,操作方法繁琐,检测周期较长,而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探针杂交等及免疫学方法也存在特异性差和灵敏度低等问题[1].  相似文献   
34.
目前,临床上对腹泻样本的检测主要依靠传统的细菌学培养及生化鉴定,操作方法繁琐,检测周期较长,而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探针杂交等及免疫学方法也存在特异性差和灵敏度低等问题[1].  相似文献   
35.
引起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有相当部分是存在于自然界的病毒,其中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及冠状病毒等。迄今为止,约10%~39%的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因未知。人博卡病毒(human bocavirus)是最近从患儿下呼吸道感染分泌物中发现的一种新人细小病毒(parvovlrus),据报道由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学院的Tobias Allander儿童医院的医生在对54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治疗时发现的,将之命名为“人博卡病毒”。新发现的人博卡病毒被认为在引起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中至少占5%。  相似文献   
36.
本文使用免疫斑点技术对大肠杆菌LT和霍乱弧菌CT进行了检测研究。并与ELISA双抗体夹心法作比较。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基本一致。对124份大肠杆菌,55份霍乱弧菌毒素提取液与65份家兔肠袢积液用两种方法同时检测,阳性率均无差异,在检测LT时两者符合率达94.3%。IDT操作简便,15小时即可获得明确结果,试剂用量少,肉眼观测结果,无需特殊仪器,故对LT和CT的检测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7.
目前,临床上对腹泻样本的检测主要依靠传统的细菌学培养及生化鉴定,操作方法繁琐,检测周期较长,而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探针杂交等及免疫学方法也存在特异性差和灵敏度低等问题[1].  相似文献   
38.
杭州市上城区2005~2007年食物中毒事件病原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调查分析杭州市上城区2005年-2007年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原体动向,重点对副溶血性弧菌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即不同血清型的耐热溶血素基因分析,为防止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采集自2005年-2007年上城区发生食物中毒事件中的食品、患者粪便、患者肛拭、呕吐物、厨师手涂抹样、食品操作间涂抹样等,进行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分型,应用PCR技术对其中45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基因(TRH)的检验。结果:2005-2007年共发生27起食物中毒,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生16起(59.26%)。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生7起(25.93%)。有4起食物中毒事件由2种及2种以上致病菌引起,其中2起由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和变形杆菌混合感染引起食物中毒;1起由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混合感染引发食物中毒;1起由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混合引发食物中毒。1位凉菜制作厨师同时带有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等三种致病菌引发食物中毒。对88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分型,单独1种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发生14起(70%),由2种或2种以上混合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引发食物中毒事件6起(30%)。26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中,88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分型:检出01型23株(26.14%),检出02型1株(1.14%),检出03型37株(42.05%),检出04型25株(28.41%),检出05型1株(1.14%),检出010型1株(1.14%)。45株不同血清型的副溶血性弧菌,应用PCR技术进行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和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基因(TDH和TRH)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O1型的16株菌中有15株TDH阳性,1株TDH阴性;O3型的9株菌全部TDH阳性;O4型的20株菌中,17株TDH阳性,3株TDH阴性。45株菌的TRH1和TRH2全部阴性。结论:加强对食品卫生饮食行业的监督管理,提高对食物中毒病原体快速准确检测,以控制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39.
目的 评价胃镜下多部位联合取样对幽门螺杆菌(HP)培养鉴定的价值。方法2014年8月至2015年5月间,258例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经13C尿素呼气试验后,分别在胃镜下进行胃窦小弯(A)、胃窦大弯(B)、胃角(C)和胃体(D)这4个部位的胃黏膜组织取样,通过体外HP培养鉴定试验,采用Nemenyi检验对比分析多部位联合取样与单部位取样两种模式下对HP阳性率的影响。结果13C尿素呼气试验与HP分离培养的结果一致性达82.56%。除胃体外,其他单部位取样在HP阳性率上与两部位联合取样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单部位与3个部位联合取样在HP阳性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部位联合取样胃窦小弯和胃体,胃角和胃体,胃窦大弯和胃体的联合取样与任意3部位联合取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单部位取样和3部位取样,胃镜下胃窦小弯和胃体胃黏膜的联合取样在HP培养中的性价比最高。  相似文献   
40.
目前,临床上对腹泻样本的检测主要依靠传统的细菌学培养及生化鉴定,操作方法繁琐,检测周期较长,而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探针杂交等及免疫学方法也存在特异性差和灵敏度低等问题[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