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0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IL-1、IL-6和CRP对四肢大面积软组织创伤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辉煌  吴建伟  杨国敬 《当代医师》2013,(12):1609-1612
目的观察四肢大面积软组织创伤患者血清IL-1、IL-6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为早期判断软组织损伤程度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对70例四肢软组织损伤患者于入院后3、6、12、24、36、48、72h、5、7、9d抽血检测血清IL-1、IL-6和CRP水平,观察软组织损伤预后变化(坏死,存活等),按照有无骨折将病例分为单纯软组织损伤组28例(A组)和合并骨折组42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IL-1、IL-6和CRP水平和不良预后(感染,皮肤坏死,骨髓炎,住院时间)。结果70例患者伤后血清IL-1、IL-6和CRP明显升高,其中IL-1在创伤后1~3d升高最为明显,3d后开始下降,IL-6在伤后3—5d升高明显,5d后开始下降,CRP在伤后2—5d升高明显,部分在7d后下降,部分仍呈升高趋势,A组患者各时段血清IL-1、IL-6和CRP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A组患者临床预后明显优于B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IL-1、IL-6升高可以反映软组织损伤程度,CRP升高可以反映软组织的预后,三者联合检测可以判断软组织损伤程度和预后,为正确治疗软组织损伤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02.
后方关节囊修补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探讨加强修补后方软组织预防行后外侧切口首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的临床疗效和机理。[方法]回顾分析212例首次THA术中缝合后方关节囊与外旋短肌至臀中肌腱性部分的病例术中假体旋转活动度及术后早期脱位率,并与前期行关节囊完全切除的486例作对照分析。[结果]随访6个月~5a(平均3.7a),修补关节囊组仅2髋(0.9%)发生术后早期脱位;对照组发生脱位27髋(5.6%)。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x^2=8.51,P〈0.005)。术中观察显示修补关节囊能够限制髋关节过度内旋20%~50%,阻止股骨头假体在髋臼内衬内的初始滑动。[结论]在假体安放正确基础上,加强修补后方关节囊能够有效预防行后外侧切口首次THA术后早期脱位,机理为关节囊修补后能限制髋关节过度内旋、阻止股骨头假体在髋臼内衬内的初始滑动,并提供了形成致密的假关节囊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3.
胸腰段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建模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胸腰段三个椎体节段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方法建立T12/L1/L2三个椎体节段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该模型分别在垂直压缩力800N作用下,屈曲、后伸、侧弯、扭转力矩作用下,最大力矩皆为16N·m,分析模型的平均刚度、屈曲和后伸力矩与旋转角度的关系,观察椎间盘纤维环上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模型的平均刚度及力矩-旋转角度关系曲线和其他作者的实测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椎间盘纤维环上应力符合临床和其他作者有限元分析所得结果。结论本研究通过一种改良的测量建模法建立的胸腰段有限元模型符合脊柱生物力学的一般特点,可以对胸腰段和胸腰段内固定的生物力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4.
目的评价非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平山病的临床初步效果。方法 6例平山病患者采用3节段或4节段的颈前路钢板固定,未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或椎体次全切,评估其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病情无明显进展。4例存在手指伸直时束颤者术后3例即刻消失,1例明显好转。末次随访时6例患者受累肌肉外形及肌力均不同程度恢复。JOA评分:术前平均为14.6分±1.2分,术后平均为16.2分±0.6分。结论非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平山病能迅速缓解疾病发展的自然过程,早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5.
目的:研究满足日常生活活动范围条件下,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杯角度安全范围及杯颈前倾角优化组合。方法:建立人工全髋关节三维可视化计算机模型,将髋关节屈曲≥110。、屈曲90。内旋≥30。、后伸≥30。、外旋≥40。定义为日常生活活动范围一般标准,而将屈曲≥120、屈曲90。内旋〉145。、后伸≥30。、外旋≥40。定义为严格标准,头颈直径比为2—2.92,假体颈前倾角为0一30,髋臼杯前倾角为0一70,外展角为10。~60。,颈干角设定为135。,计算满足上述两组活动范围,髋臼杯外展角每变化5。,相应的髋臼杯前倾角安装角度,在以臼杯外展角为横坐标,臼杯前倾角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上描点、连线画图进行描述,采用SAS6.12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髋臼杯角度安全范围随着头颈直径比增大而增大,头颈比大于2.37时,臼杯角安全范围增大明显,严格标准活动度下的安全范围比一般标准条件下的小。颈干角135。,髋关节一般标准和严格标准活动度下,髋臼杯前倾角(y)与股骨假体前倾角(X)的关系分别为:Y1:一0.816X1+39.76(R。=0.993),Y2=-0.873X2+47.04(R^2=0.999)。结论:头颈直径比较大的假体髋臼杯角安全范围明显增大,建议选择头颈比直径大于2.37的假体。髋关节活动范围要求越高,髋臼杯角度安全范围就越小,但可以通过选择较大头颈直径比的假体来纠正。杯颈前倾角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与膝部疼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9年12月73例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患者术后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膝部疼痛程度分为高分组与低分组。其中,低分组39例,VAS评分1~5分,男25例,女14例,年龄27~63岁,平均(37.5±5.3)岁;高分组34例,VAS评分6~10分,男22例,女12例,年龄29~62岁,平均(36.3±9.6)岁。记录2组患者的术后膝内压和末次随访时的HSS评分,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1个月。术后3d,高分组膝内压高于低分组(t=15.67,P=0.000);随访终末期,高分组膝内压仍高于低分组(t=5.63,P=0.000)。膝关节功能:高分组优21例,良4例,一般7例,差2例;低分组优31例,良6例,一般2例,差0例。低分组膝关节功能优于高分组。结论:膝内压是影响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而其外在症状疼痛程度可作为早期判断膝关节功能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7.
髋关节囊韧带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及其生物力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髋关节囊韧带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其生物力学意义。方法选择成人尸体髋关节行CT成像得到髋关节每层横截面图像,提取边界坐标,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Un igraph ics NX 2.0和Solid-W orks 2006 SP 0.0构建出髋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及人工髋关节假体,并模拟全髋置换术进行装配,将坐股韧带按其术中重建位置进行构建。骨骼与金属模型采用三维十节点四面体实体单元进行网格划分,关节囊六面体连接单元划分,模拟坐位腿交叉动作载荷获取假体撞击过程的角活动度和相应的von M ises应力分布情况。结果所构建的多体连接、大界面划移、大变形的坐股韧带重建有限元模型,客观反映坐股韧带真实解剖形态及生物力学行为,增加坐股韧带重建的模型其关节面的最大主应力值大于仅有金属的模型。结论构建的坐股韧带重建三维有限元模型,为髋关节稳定力学机制及韧带损伤、重建的力学基础研究提供精确模型。关节囊韧带重建具有稳定髋关节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8.
掌骨头骨折是一种关节内骨折,是手部的常见损伤。2005年1月—2005年12月期间,我们采用可吸收骨固定棒治疗掌骨头骨折10例,效果较为满意。1.一般资料:本组10例12处,其中男8例9处,女2例3处;年龄18~37岁,平均27岁。右手7例,左手3例。第一掌骨头骨折2例,第二掌骨头骨折5例,第三掌骨头骨折1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比较分析骨水泥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将135例≥75岁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骨水泥半髋关节置换术组;B组:内固定术组。结果随访1一8年,平均3.5年。两组的合并症、住院时间和骨折类型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并发症的发生率(A组11.8%,B组27.5%)、扶双拐下地活动时间(A组3—21d,B组90d)、手术时间(A组45—70min,B组89—137min)及功能评价(A组优良率86.3%,差3.9%;B组优良率69.6%,差15.9%)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避免了骨折不愈合及内固定失效等问题,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低,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比较动态牵引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与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近指间关节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采用动态牵引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与克氏针交叉内固定两种手术方案治疗闭合近指间关节Pilon骨折41例45指,全部获得随访。动态牵引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组(A组)21例22指,男12例,女9例;平均年龄(30.6±5.6)岁。克氏针交叉内固定组(B组)20例23指,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30.1±5.3)岁。定期复查X线片,评定关节主动活动范围、骨折愈合时间、感染率及术后关节活动疼痛等指标。结果: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A组功能评定优良19例,B组13例,A组优于B组(Z=2.558,P=0.011).骨折平均愈合时间 A组(7.9±2.1)周,B组(8.1±2.3)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4,P=0.762).A组感染5指,B组1指,A组感染率高于B组(χ2=3.287,P<0.05).术后关节活动疼痛VAS评分A组0.18±0.50,B组0.65±0.88,A组关节疼痛低于B组(t=-2.207,P<0.05).结论:动态牵引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近指间关节Pilon骨折方法可靠,能有效固定骨折,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恢复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