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14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6篇
预防医学   28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团体心理训练近年来已经成为各高等院校心理工作者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而其教学培训模式尚存在课程内容体系不够合理、自主实践性不足、技能教学能力考核欠缺等问题。本研究以模块式技能培训(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MES)为理论基础,构建了团体心理训练核心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技能模块,并按照BOPPPS教学模式开展“体验导入—理论及研讨—实践教学及督导—效果评估和总结”的教学实践探索,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员在理论的针对性运用、方案设计和实操技能上都取得了客观进步,主观自我满意度评价高。根据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将在模块优化、教学实施手段创新、能力考核标准细化和加强与医学教育整体融合上进一步完善,以更好地适应高校心理工作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82.
汶川地震早期救援官兵心理应激特点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早期救援官兵心理应激特点及相关因素,为制定救援官兵心理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和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创伤后应激反应症状自评量表(PCL-C)、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752名汶川地震早期救援官兵进行测评,结合半结构式访谈,确定急性心理应激障碍(ASD)组和对照组,对相关因素进行spearman分析。结果(1)汶川地震早期救援官兵心理应激障碍发生率为15.0%;(2)救援官兵心理应激反应的主要症状有7个:强烈的心理痛苦烦恼,反复闯入性痛苦性回忆,噩梦,睡眠障碍,创伤事件场景的重现,兴趣下降,烦躁不安和暴怒;(3)在解决问题、求助、主客观社会支持和对社会支持利用度等因子上,ASD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在幻想、退避、自责、合理化因子上,ASD组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4)解决问题、求助、社会支持总分和主客观支持分与PCL-C总分和3个因子分(创伤再体验,麻木与回避,警觉性增高)呈负相关,自责、幻想、退避因子与ASD总分和3个因子分呈正相关。结论救援官兵的急性心理应激障碍发生率较高,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相关。  相似文献   
83.
目的 研究团体心理训练对军医大学护理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以<军人心理素质训练>为训练教材,对54例军校护理新生进行为期2个月的团体心理训练,同时设置对照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社会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 rate scale,SSRS)于训练前后对训练组和对照组进行团体心理测评.进行训练前后两组样本的配对t检验.结果 ①团体心理训练后,试验组SCL-90躯体化、焦虑因子和阳性项目数得分非常显著下降(P<0.01),总均分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躯体化得分非常显著下降(P<0.01),恐怖和阳性项目数得分显著下降(P<0.05);②团体心理训练后,试验组SAS得分非常显著地下降(P<0.01),对照组SAS得分显著下降(P<0.05);SDS得分,两组前后测量差异不显著(P>0.05);③团体心理训练后,试验组支持利用度得分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社会支持各因子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团体心理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军医大学护理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其军校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84.
心理素质训练对电子对抗兵人际交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心理素质训练对电子对抗兵人际交往的影响.方法 采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交流恐惧自陈量表(PRCA-24)、容纳他人量表对电子对抗部队294名军人进行测试后,随机抽样分组,训练组120人,对照组140人.训练组以《军人心理素质训练》为教材,除日常的军政训练外,增加心理素质训练;对照组仅进行日常的军政训练.结果 ①心理素质训练后,训练组军人社交焦虑、社交总分、会议恐惧及公众恐惧4因子的差值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P<0.01);②训练组士兵社交焦虑和会议恐惧因子的差值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P<0.01);③训练组士官社交回避、社交焦虑及社交总分3因子的差值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P<0.01);④训练组军官会议恐惧和恐惧总分因子的差值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P<0.01).结论 心理素质训练对电子对抗兵人际交往有影响.不同层次的军人训练效果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军人情绪调节方式与抑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军人情绪调节方式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418名陆军官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方差分析发现,不同抑郁程度军人的情绪调节方式使用频率存在显著差异(F=13.241,P0.001;F=7.807,P0.001;F=2.736,P0.05;F=35.060,P0.001);2相关分析表明,军人情绪调节方式与抑郁存在显著性相关(r=0.037,-0.265,-0.165,-0.490;P0.01);3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军人情绪调节方式对抑郁的预测力较强,能够预测军人抑郁35.5%的变异量,且认知重视对抑郁具有促进作用,自我安慰、情感求助、行为抑制对抑郁具有抑制作用。结论:军人情绪调节方式是军人抑郁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6.
军人应对方式影响因素调查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目的探讨军人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方法分层整群随机抽取某部军人10 300名,以不同中队为单位集中进行应付方式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症状自评量表测试。结果心理异常者除解决问题因子外,应对方式的其余5个因子得分均高于心理健康者。年龄较大,级别较高,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的军人主要采用解决问题应对方式,而较少采用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心理卫生状况与解决问题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5个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0.01)。社会支持与解决问题、求助成熟型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其余4个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心理卫生状况、社会支持水平影响军人应对方式的选择,且不同年龄、不同级别以及不同文化程度军人其应对方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7.
传统的心理测量法虽然经济实用 ,简便易行 ,有利于推广 ,但测试方法难以统一 ,分析统计过程繁琐 ,效率低下 ,测试过程无法精确控制。近年心理学界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引进心理学教学和测量中 ,使心理学技术得到进步。笔者自 1990年开始参与研制多项心理测评仪 ,已定型DXC系列。该仪器包含主机和键盒 ,设有多个终端 ,将影像和声音直观地呈现给受试者 ,可同时测量 36~ 72人。可以进行个性、情绪、心理卫生和认知能力测评。测试中可对进程、时间、数据处理、统计分析随意控制。此项仪器优化了教学进程 ,提高了教学效率 ,改进了教学…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某部特殊作业人员应对方式、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合理制订该作业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样抽取某部特殊作业人员12042名,进行应对方式量表、自我和谐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结果在应对方式因子分中,某部特殊作业人员得分最高的是解决问题(0.67±0.28),其后依次为求助(0.56±0.25)、退避(0.55±0.24)、合理化(0.55±0.21)、幻想(0.42±0.22)、自责(0.26±0.18);干部比士兵更常用解决问题的方式应对(F=126.97,P<0.01),而较少采用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军龄在5年以上组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分显著高于1年组,其余4个因子则低于1年组;自我和谐总分和SCL-90总均分与应对方式因子中的解决问题、求助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心理健康状况、自我和谐程度影响特殊作业人员应对方式的选择,且不同军龄、不同级别军人其应对方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9.
驻山区某部科研工作人员个性发展特征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驻山区部队中从事科研工作军人的人格发展特征。方法用卡特尔个性因素问卷(16PF)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驻山区某部从事科研工作的700名军人进行团体测试,并按性别、年龄、军龄、军衔和心理健康水平分组,进行组间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男性乐群性、兴奋性等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女性(P<0.01),聪慧性、稳定性等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女性(P<0.01);(2)随着年龄增加,调查对象在兴奋性、独立性等因子得分呈显著上升趋势,而敏感性得分则相反(P<0.05);(3)随着军龄增加,调查对象的独立性因子得分呈显著上升趋势,而稳定性、敏感性因子得分则反之(P<0.05);(4)士兵有恒性、敏感性等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士官,而独立性、感情用事等因子得分则反之(P<0.05);士兵的乐群性、紧张性等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军官,独立性、感情用事等因子得分则反之(P<0.05)。(5)心理健康者与心理不健康者间,除聪慧性、敏感性等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得分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驻山区科研部队军人人格发展存在明显的性别、年龄、军龄和军衔特征,这种特征与军人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0.
目的分析住院患者自杀原因、方式、时间、场所等,为防止住院患者自杀、提高病房安全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取病例分析和结构性访谈方法,对某医院2007年7月至2011年7月16例自杀患者发生的原因、方式、时间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住院自杀患者中,晚期癌症占68.75%,坠楼自杀者占56.25%;女性占68.75%,中老年占62.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7.5%。结论晚期恶性肿瘤、女性、中年以上和文化程度低的患者是住院患者自杀的高危人群,坠楼是常见的自杀方式。应加强对自杀高危人群的关注,加强对病房设施及危险物品器械的管理,以进一步提高医院的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