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69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镁对噪声性听力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镁对噪声性听力损伤(NIHL)的影响,以及在NIHL进展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抽取219名噪声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另外随机抽取非噪声作业工人200名,测定其血清镁的含量为对照,用双向t检验比较不同年龄段2组工人不同浓度血清镁的人数有无统计学上的差异.结果 不同年龄段2组工人中不同浓度血清镁的人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镁元素在噪声性听力损伤(NIHL)进展过程中如何起作用的,以及如何决定着NIHL的程度,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3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病原学与肺功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病原学特点及其与肺功能的关系。方法对64例AECOPD患者行肺功能测定,痰细菌定量和定性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以及血清支原体、衣原体抗体检测。根据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将患者分为三组:Ⅰ组(50%≤FEV1〈80%pred)、Ⅱ组(30%≤FEV1〈50%pred)和Ⅲ组(FEV1〈30%pred);同时根据痰培养结果将感染细菌分为A(G^+菌),B(除C类以外的G^-菌),C(不动杆菌、肠杆菌及假单胞菌)。D(痰菌阴性)四类。比较三组患者肺功能损伤程度与感染细菌种类之间的关系。结果(1)64例行痰定量培养患者感染细菌以肺炎链球菌、肠杆菌、卡他莫拉菌及假单胞菌为主。其中38例同时行痰定性培养的住院患者以肺炎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不动杆菌和肠杆菌为主,且多为混合感染。(2)痰定量与定性培养均为Ⅰ组患者以痰菌阴性为主,Ⅲ组患者以耐药A类菌及C类菌为主(分别为P〈0.01,P〈0.05)。(3)29.4%的AECOPD患者有支原体或衣原体感染。结论AECOPD患者感染细菌种类与肺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肺功能损害越严重,耐药肺炎链球菌等G^+球菌、不动杆菌、肠杆菌及假单胞菌分离率越高。  相似文献   
133.
高丽蕙  杨丽莉 《职业与健康》2008,24(21):2330-2330
职业性哮喘是在生产环境中吸入致喘物后引起的以间歇发作性喘息、哮鸣等为特点的气道狭窄性疾病。职业性致喘物主要有:异氰酸酯类、苯酐类、多胺固化剂、剑麻等。因室内装修接触异氰酸酯类化学物质——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引起的职业性哮喘多不被人们认识,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4.
目的:了解国外期刊收录中国大陆药物依赖性研究领域文章的情况。方法:利用PubMed数据库对1985年1月-2005年12月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章进行检索,并对检出的文章进行计量学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文章161篇;分布在7个国家出版的71种期刊上;其中有153文章(95.03%)发表在被SCI收录的期刊上;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为2.377;文章产出的单位主要是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最早的文章发表在1986年,发表文章最多的年份为2005年(42篇)。结论:中国大陆地区药物依赖性领域文章被国外期刊登载的数量逐年增加;载文期刊多被SCI收录,但产出文章的作者及作者单位相对比较集中。  相似文献   
135.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反复发作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中心静脉置管,根据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次数将患者分为单次组、反复发作组。对可能引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单次发作组比较,反复发作组患者基线血白蛋白及血红蛋白较低、首次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时透析月龄较长、留置导管时间较长、血白细胞偏高,P值均小于0.05。引发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致病菌分别是革兰阳性菌(占78.9%)、革兰阴性菌(占20%)、真菌(占1.1%)。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红蛋白(OR=1.086,P<0.000)、血白蛋白(OR=1.259,P<0.000)、BMI(OR=1.153,P<0.037)、血白细胞(OR=1.122,P<0.047)、留置导管时长(OR=0.977,P<0.019)及居住环境(OR=3.716,P<0.016)为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反复发作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始透年龄(OR=0.145,P<0.029)、首次发生感染年龄(OR=6.433,P<0.031)、血红蛋白(OR=1.151,P<0.015)、血白蛋白(OR=1.508,P<0.020)、hs-CRP(OR=0975,P<0.024)、血白细胞(OR=1.548,P<0.043)、透析月龄(OR=0.847,P<0.036)、留置导管时间长(OR=0.909,P<0.022)、吸烟(OR=0.021,P<0.022)是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反复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单次组与反复组患者生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0%比32.7%,c2=4.141,P=0.042)。结论 始透年龄、首次发生感染年龄、血红蛋白、血白蛋白、透析月龄、留置导管时间长、吸烟是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反复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6.
2008年1月-2009年12月,笔者应用自拟平疣洗剂搓洗,配合生薏仁煮服治疗扁平疣患者200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均符合<皮肤性病学>[1]中扁平疣的诊断标准,男82例,女118例;年龄3.5~45岁,平均20岁;病程3个月~2.5a,平均8个月;皮损数目一般数十个,多者可达数百个.  相似文献   
137.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0例患者均符合入选和不入选标准,予以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血管再通的临床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根据冠脉再通标准判断,30例患者血管再通构成比为76.7%,出血发生率为0.67%。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选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8.
类风湿关节炎引起肺功能损害的早期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研究类风湿关节炎导致肺功能损害的早期变化。方法 采用肺功能检查仪检测32例朊呼吸道症状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及35例健康成人的肺功能。结果 12例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有肺功能改变,主要表现为弥散功能受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引起肺功能的早期改变以弥散功能损害为主。  相似文献   
139.
目的调查广州市荔湾区首例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感染途径和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访谈患者、患者家属和接诊医护人员,现场调查患者的病房、病家、工作场所和供货的生猪交易市场,并采集患者脑脊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和鉴定。结果患者男性,56岁,于2010年7月28日发病,临床症状主要有寒战、发热,伴意识模糊、烦躁,不能配合指令动作等,病程进展迅速,脑膜炎症状明显,9月6日经及时治疗痊愈出院。患者脑脊液中分离的细菌经生化鉴定、血清分型和PCR检测结果为猪链球菌Ⅱ型。患者发病前有生猪肉接触史且手部有伤口。结论该病例为广州市荔湾区首例人感染猪链球菌病(Ⅱ型),感染途径为接触被猪链球菌污染的生猪肉通过伤口而感染。应加强健康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生猪加工人员的防护能力和医务人员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40.
目的应用模式生物斑马鱼的胚胎发育技术,研究3,3’-二甲基联苯胺对鱼类胚胎发育的毒性作用和成活率影响。方法受试化合物用甲醇贮备液和蒸馏水配制成水溶液,甲醇含量低于0.3%。设空白对照和甲醇溶剂对照各一个,3,3’-二甲基联苯胺的毒性试验浓度分为2.16、4.32、6.48、8.64、10.68mg/L5个,分别选用20ml的磨口瓶避光贮存。斑马鱼受精卵收集后马上进行药物暴露浸洗试验,每个磨口瓶内放入15枚新采集的受精卵。然后分别放在温度为(28±1)℃的光照培养箱中培养。每2小时观察一次,每次随机抽取3枚受精卵,进行拍照,并显微观察不同浓度的二甲基联苯胺对斑马鱼受精卵及其胚胎发育过程的影响。结果4.32mg/L以上浓度的药物处理组的斑马鱼受精卵在胚胎发育早期或卵期就全部死亡,病死率达到100%;2.16mg/L3,3’-二甲基联苯胺可以引起半数斑马鱼受精卵及其胚胎发育的死亡,2.16mg/L低浓度的3,3’-二甲基联苯胺对斑马鱼的胚胎发育有一定的加速作用。结论高浓度的二甲基联苯胺对斑马鱼的受精卵及其胚胎发育有严重的毒害和致死作用,2.16mg/L低浓度的3,3’-二甲基联苯胺对斑马鱼的胚胎发育可能有一定的加速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