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2篇 |
免费 | 17篇 |
国内免费 | 25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41篇 |
临床医学 | 33篇 |
内科学 | 37篇 |
神经病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45篇 |
综合类 | 30篇 |
预防医学 | 20篇 |
药学 | 34篇 |
中国医学 | 7篇 |
肿瘤学 | 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27篇 |
2010年 | 25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秋水仙碱纳米控释微粒抗肿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溶于水的植物性抗癌药秋水仙碱纳米控释静脉注射微粒的制备工艺及其体内外抗肿瘤作用。方法:以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作为基质材料,采用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PLGA包载秋水仙碱的纳米级微粒(NP)。借助扫描电镜观察PLGA-秋水仙碱-NP微粒形态,通过激光光散射实验测定纳米微粒的粒径分布。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纳米微粒制剂的载药率,以MTT方法做体外杀伤癌细胞实验,进行不同剂量,给药频度条件下体内抑瘤实验。结果:经电镜观察PLGA-秋水仙碱-NP为表现光滑的球形微粒,粒径分布平均值是104.9nm,呈正态分布,PLGA-秋水仙碱-NP载药率为33.0%。体外MTT实验提示纳米粒子粒子与裸药作用相同且显著控释,体内抑制实验表明:控释制剂间隔给药疗效优于包载药物每日给药的疗效,量-效关系, 毒性显著减低,经静脉途径试用无任何不良反应。结论:PLGA纳米粒子可以作为抗肿瘤药物秋水仙碱的有效载体,并可在不添加助溶剂等前提下成功制备其静脉注射剂型,实现药物控制释放并减低毒性,发挥药物更佳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42.
43.
普通超声探头引导PTGD治疗高危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对于高危患者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很高,风险极大。随着介入性超声技术的发展,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FFGD)已经成为治疗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的一种方法。2000年2月-2005年6月笔者共对68例高危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进行了普通超声探头引导下FFGD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4.
射频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259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进行RFA治疗.肝细胞肝癌(HCC)223例行270人次的RFA,病灶总数372枚,平均1.4枚,肿瘤平均最大直径2.4±1.3cm,其中临床分期为Ⅰ期的61例;肝转移癌(MLC)36例行44人次的RFA,病灶总数72枚,平均1.6枚,肿瘤平均最大直径2.6±1.6cm.全组病例的治疗通过经皮穿刺和开腹两种途径.治疗原则为消融范围超过瘤周0.5~1.0cm.结果:RFA治疗后1个月行增强CT检查,HCC完全消融率97.3%(362/372),MLC完全消融率98.6%(71/72).随访2~65个月,HCC局部复发率7.8%(29/372),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7%、55.3%、32.9%,其中61例Ⅰ期HCC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7.6%、86.1%、47.0%;MLC局部复发率11.1%(8/72).中位生存期16~24个月.HCC患者RFA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2.2%(6/270),MLC治疗中出现2例较严重的并发症.结论:RFA对于肝脏恶性肿瘤尤其HCC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且安全、并发症少,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5.
46.
47.
对原发性和继发性肝肿瘤患者,一个好的结果有赖于恰当的外科手术,尽管无创的影像技术如:体外经皮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及核磁共振成像已广泛用于肝肿瘤诊断,其阳性发现率不超过60%~80%[1~4]。另外肝脏径面宽厚、体积硕大,对内部脉管及深在小病变单纯靠视诊和触诊不能提供精确信息。肝的术中超声,证实是能够提供外科肝肿瘤切除全部情况的仅有方法[5~10]。当术中超声显示病灶不能定性或多发需要作肝脏扩大切除,又危急肝功能时,冷冻可进行病灶的局部治疗。这个回顾性研究的目的是研究术中超声是否改变了外科治疗计划,是…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中多基因甲基化异常的发生率,研究肝细胞癌中多基因甲基化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60例肝细胞癌及相应的癌旁组织、16例肝炎后肝硬化组织、5例慢性肝炎和5例正常肝组织,筛选消化道肿瘤中APC、RASSF1A、p16、GSTP1、MGMT、DAPK、SOCS-1和RIZ18个甲基化异常频率高的肿瘤抑制基因,应用甲基化特异件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8个肿瘤抑制基因在所有标本中的甲基化状态.比较不同基因甲基化与非甲基化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情况.结果 肝细胞癌组织中,RASSF1A、APC、GSTP1、p16、RIZ1和MGMT基因的甲基化率分别为95.0%、90.0%、73.3%、65.0%、61.6%和60.0%,均高于相应的癌旁组织(均P<0.05);癌旁组织中,MGMT、GSTP1和RIZ1基因的甲基化率分别为41.6%、40.0%和25.0%,均高于肝硬化组织(均P<0.05).p16基因甲基化的肝细胞癌患者的平均年龄大于非甲基化者;巨块性肝细胞癌中,MGMT基因甲基化者的比例高于非甲基化者;MGMT基基甲基化者的无瘤生存期短于非甲基化者.结论 不同基因在肝细胞癌、癌旁和肝硬化组织中的甲皋化率差异显示了肝细胞癌发生中渐进的表观遗传学改变;GSTP1、RIZ1和MGMT基因的甲基化异常具有肿瘤风险评估和早期诊断价值,而MGMT基因的甲基化异常同时具有预后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 (HCC) AS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mRNA表达及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运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 (MSP) 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检测58例肝细胞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 15例肝硬化肝组织、 5例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组织和5例正常肝组织中AS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58例肝细胞癌组织中有40例(69.0%) 发生AS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 其相应癌旁组织中有27例 (46.6%) 发生该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 而在肝硬化、 肝炎和正常肝组织中均未检测到该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ASC基因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甲基化频率高于其相应癌旁组织 (P=0.015)。AS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肿瘤直径 (P=0.001)、 生长方式 (P=0.003) 以及国际抗癌联盟第6版TNM (TNM6) 分期 (P=0.001) 有关。以ASC基因在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量为参照, 58例肝细胞癌组织中有33例出现ASC基因mRNA低表达或表达缺失, 其相应癌旁组织中有14例出现低表达或表达缺失, 而在肝硬化及肝炎肝组织中ASC基因mRNA均呈正常表达。与癌旁组织相比, 肝细胞癌组织中ASC基因mRNA表达明显下调 (P<0.05)。在发生AS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的40例肝细胞癌组织中有26例出现mRNA低表达。结论: AS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是肝细胞癌中的频发事件, 可能在肝细胞癌的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