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E_1(Lipo-PGE_1)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的保护机制.方法 选择21只成年犬,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静脉用药组(Ⅳ组)和肠系膜上动脉用药组(SMA组),每组7只.动物被肝门阻断45 min后再灌注60 min建立I/R模型.Ⅳ组和SMA组每只犬肝门阻断前5 min和再灌注60 min后各推注Lipo-PGE_1一次,药量为1μg/kg、速度为0.05μg·kg~(-1)·min~(-1);对照组每只犬则在相应时间各缓慢推注0.9%氯化钠1次,用量为2 ml/kg.各组首次用药或0.9%氯化钠前30 min及再次用药或0.9%氯化钠后30 min依次行CT灌注成像(CTPI)、门脉自由压(FPP)、门静脉血氧含量(CpvO_2)、肝脏氧输送量(HDO_2)、肝功能酶学指标ALT、LDH、TB的测定和比较,同时运用光镜和电镜观察样本肝组织与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1)I/R后对照组的肝灌注量减少幅度最大(P<0.05),而SMA组的变化最轻,Ⅳ组的变化介于两者之间.(2)I/R前后各组CpvO_2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SMA组有明显的增加趋势;I/R后各组HDO_2下降(P<0.05),但SMA组的下降程度最轻.(3)对照组I/R后FPP明显增加(P<0.05),而SMA组、Ⅳ组的变化不显著(P>0.05).(4)I/R后对照组肝组织受损,肝功能水平下降,SMA组的肝损伤和功能下降状况明显减轻,Ⅳ组的变化介于两者之间.结论 Lipo-PGE_1对I/R肝损伤的保护机制在于改善微循环、缓解门脉压、增加门脉血氧含量和肝脏氧输送量,减轻细胞结构的损伤.  相似文献   
82.
介入治疗Graves病的中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动脉栓塞术治疗Graves病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对25例因Graves病行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了24-57个月的中长期随访,分别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和1,2,3,4年观察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9T3),血清总甲状腺素(T4)水平,同时观察心率,甲状腺体积。结果 25例患者均接受了双侧甲状腺上动脉栓塞治疗,其中有11例甲状腺2度以上肿大者的尚栓塞了一侧甲状腺下动脉。栓塞剂选用白芨微球+钢圈得6例,聚乙烯醇微球+钢圈者19例。随访24-57个月。随访时间达到2年者有25例,达到3年者有17例,达到4年者有8例。介入方法治疗Graves病的中远期治愈率达88%(22/25),2例术后尚需服用抗甲状腺药物,另1例术后12个月复发,所有患者均未发现甲状腺或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结论 介入治疗Graves病具有较好的中远期疗效,是临床治疗难治性Graves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肝动脉门静脉药盒系统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发生堵塞的处理方法。方法385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患者行介入手术经皮经股动脉肝动脉内,外科手术中肝动脉内或/和门静脉内植入药盒系统405个,进行临床随访,主要对其药盒堵塞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处理。结果药盒系统植入术后的药盒堵塞有17个,发生率为4.20%(17/405),经肝素盐水冲洗药盒或/和高浓度尿激酶药盒推注(部分在X线设备下进行)后复通率为88.24%(15/17)。结论在X线设备下进行肝素盐水冲洗药盒或/和高浓度尿激酶药盒推注药盒是药盒堵塞复通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4.
目的:总结肝动脉栓塞(TAE)术后病人失眠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通过对100例肝动脉栓塞术后病人进行失眠原因分析及找出相对的护理措施。结果:栓塞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疼痛、呕吐、体位不适、尿潴留、担心预后等,及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有效降低患者的失眠率。结论: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对促进肝动脉栓塞术后病人精神和体力的恢复,促进疾病的转归-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5.
腰椎间盘突出症体感诱发电位改变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体感诱发电位(SEP)改变及其机制。方法分析65例经手术确诊的LDH患者术前SEP的检查结果,并检测分析LDH相关动物模型(大鼠坐骨神经结扎,分正常组、假手术组、急性和亚急性结扎组)的诱发电位(EP)改变。结果LDH患者术前SEP检测的阳性率达90.8%(59/65),主要表现为N40峰潜伏期延长;急性结扎组EP传导速度(V)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亚急性结扎组V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均明显降低。结论SEP改变与腰骶神经根受压迫有良好相关性,可判断神经根功能,是一种良好的辅助诊断LDH的方法。LDH患者SEP检测异常主要表现为N40峰潜伏期延长。这主要是由于神经髓鞘受到较长时间压迫所致缺血、炎症等的影响,髓鞘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传导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直视下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肝动脉插管法对动物实验中肝动脉插管的应用.方法:24只兔VX2肝瘤模型及65R正常SD大鼠行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肝动脉插管法,观察其成功率、术后情况等.结果:24只兔VX2肝瘤模型均行开腹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肝动脉插管造影和栓塞术,成功20例,成功率为83.3%.术后肿瘤缩小.肝功能无明显改变.65只正常SD大鼠,其中58只采取相同方法插管成功,成功率为89.3%.结论:经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肝动脉插管法在动物实验中能够得到理想的实验结果,是介入放射学方法在动物实验中的新应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7.
88.
体感诱发电位评价胶原酶髓核溶解术安全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诱发电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胶原酶髓核溶解术前后的改变,评价胶原酶髓核溶解术的安全性。方法对24例有L5和S1神经根损害表现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胶原酶髓核溶解术前后进行L5和S1体感诱发电位检查,测定其第1负相波N40峰的峰潜伏期,并作比较。结果术前诱发电位检测异常率达87.5%(21/24),主要表现为N40峰的峰潜伏期延长;术前异常的21例中17例术后短期(6~10d)行检查,其峰潜伏期和两侧差异值与术前比较差无统计学意义,均仍属于异常范围;术前异常的21例中10例术后略长时间(29~45d)行检查,其总体峰潜伏期值和两侧差异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表现为峰潜伏期值明显缩短,两侧差异值明显减少。术前诱发电位异常的21例患者无论术后短期,还是术后略长时间,共计27例次行诱发电位检查,术后峰潜伏期值与术前峰潜伏期值比较无一例有进一步明显的延长。结论诱发电位检查是在胶原酶髓核溶解术前术后判断神经根功能受损程度和术后神经根功能改善程度客观、灵敏和可靠的检测方法,可协助判断胶原酶髓核溶解术的安全性及疗效。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放射治疗结合介入治疗对原发性肝癌骨转移瘤的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5例先后行放射治疗及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骨转移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7~68岁。病理证实其肝脏原发肿瘤为肝细胞癌。外科手术切除或射频消融治疗术后1~15个月CT或MRI检查提示不同部位骨转移瘤,伴不同程度局部疼痛。其中1例为胸骨上段转移瘤;1例为右第十前肋局灶性膨胀性骨质破坏;2例右髂骨区出现不规则骨质破坏并有软组织肿块;另1例第4腰椎骨转移合并椎旁软组织肿块及神经根压迫症。5例患者均先后接受常规放射治疗及不同方式的介入治疗。联合治疗前后以目测模拟法(VAS法)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分级,并以影像学复查评价转移灶局部治疗效果。结果5例患者治疗前其疼痛VAS评分均在7分以上。联合治疗后完全缓解(VAS评分降至0分)2例,明显缓解(VAS评分降至1~3分)1例,中度缓解(VAS评分降至4~6分)1例,无缓解(VAS评分仍为7~10分)0例。5例患者联合治疗后AFP下降均〈50%。影像学复查提示骨转移病灶局部骨质破坏基本停止,软组织肿块明显缩小。病人治疗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在不依赖镇痛药物的前提下基本可达到无痛睡眠,无痛休息和无痛活动。结论放射治疗结合介入治疗对原发性肝癌骨转移瘤有协同作用,可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0.
背景:目前对于胶原酶应用的安全性仍有不同观点,有学者认为胶原酶可能会对周围组织产生损伤。临床最关心的是胶原酶对注射部位周围的神经是否有损伤。目的:应用诱发电位方法观察胶原酶对大鼠脊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以期评估胶原酶应用的安全性,进一步论证经皮椎间盘胶原酶化学髓核溶解术这项治疗方法的安全性。 设计: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实验。 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放射科。 材料:实验于2002-07/09在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完成。选择SD雄性大鼠57只,随机分为正常组9只、急性假手术组10只、亚急性假手术组8只、慢性假手术组7只、急性实验模型组9只、亚急性实验模型组7只、慢性实验模型组7只。 方法:各组大鼠经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45mg/ks)麻醉后,分离并辨认大鼠背根神经节,实验组局部滴注胶原酶1mL(300U/mL),假手术组局部滴注生理盐水1mL。将刺激电极置于坐骨神经干A点,记录电极置于L5神经根背根神经节中枢突段B点,刺激并记录诱发电位A,B(潜伏期),连续记录2次,取其平均值;测量并记录A点与B点的距离。神经电位传导速度=A点与B点距离/潜伏期。急性组注药后1h、亚急性组注药后1周、慢性组注药后1个月行包含背根神经节的一段神经的诱发电位检测。 主要观察指标:各组神经电位传导速度。 结果:纳入动物57只,均进入结果分析。正常组、急性实验组、急性假手术组、亚急性实验组、亚急性假手术组、慢性实验组、慢性假手术组神经电位传导速度分别为(45.4&;#177;10.7),(43.4&;#177;5.9),(463&;#177;6.5),(52.4&;#177;10.4),(49.7&;#177;8.1),(46.7&;#177;11.01,(44.6&;#177;6.5)m/s。经单因紊方差分析,各组的神经电位传导速度整体比较差异无显著性(F=1.010,P=0.430);经均数间差别多重比较,各组的神经电位传导速度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366)。结论:临床应用于经发椎间盘胶原酶化学髓核溶解术治疗浓度的胶原酶对大鼠脊神经传导速度未产生明显的影响,经皮椎间盘胶原酶化学髓核溶解术这项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对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