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4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观察活血逐疼汤联合坦索罗辛治疗前列腺慢性炎症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8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用坦索罗辛治疗,观察组加用活血逐瘀汤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下腹疼痛、下腹坠胀、尿道灼热及排尿异常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C反...  相似文献   
112.
目的:观察3'-甲氧基葛根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梗死体积、自由基变化的影响,探讨3'-甲氧基葛根素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诱导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假手术组、模型组、3'-甲氧基葛根素2个剂量组(5,10 mg·kg~(-1)·d~(-1))和尼莫地平组(5 mg·kg~(-1)·d~(-1)).观察行为学的改变,脑梗死体积和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3'-甲氧基葛根素具有显著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少梗死体积,显著提高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皮质SOD活力和降低MDA含量,其中10 mg·kg~(-1)的3'-甲氧基葛根素作用尤为显著.结论:3'-甲氧基葛根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3.
目的建立牛蒡子苷元含量测定的方法,比较“汗渍法”炮制前后了哥王中牛蒡子苷元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HPLC法;Diamonsil C18(4.6 mm×250mm,5μm)色谱柱;流动相:0.2%磷酸水溶液(A相)-甲醇(B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80nm;流速:1 mL/min;柱温:30℃;进样量:20μL。结果牛蒡子苷元在31.8~159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加样回收RSD均小于3%。了哥王炮制品中牛蒡子苷元含量大于生品。结论该方法简单快捷、重复性好,适用于了哥王中牛蒡子苷元的定量分析,“汗渍法”炮制后,了哥王中牛蒡子苷元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14.
115.
目的:探讨萎胃汤联合西米替丁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大鼠胃黏膜修复及Wnt通路表达影响。方法:选取50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正常组10只,模型组40只,模型组采用MNNG造模法建立CAG模型,将造模成功后的36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西药组、中西药联合组,每组12只。按设计分别连续灌胃8周,然后处死大鼠,并采集血清、胃液及胃组织标本。观察处死前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及胃黏膜病理形态学变化,检测胃液总胃酸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胃泌素(GAS)、前列腺素E2(PGE2)水平,比色法检测组织(PP)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胃黏膜微血管密度(MVD)、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及胃组织糖原合成酶及酶-3(GSK-3β)、β-链蛋白(β-catenin)及环氧化酶-2(COX-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正常组大鼠体重明显增长,胃黏膜厚度、腺体数量正常,无坏死及缺损;模型对照组大鼠体重增长不明显,胃黏膜变薄,腺体数量大量减少,胃黏膜出现糜烂、缺损;西药组大鼠体重略有增加,胃黏膜略有增厚,腺体数量部分减少,有少量胃黏膜出现糜烂、缺损;中医药联合组大鼠体重显著增加,厚度基本正常,腺体无明显减少,未见胃黏膜出现糜烂、缺损;与正常组对比,模型对照组大鼠总胃酸度、MVD、MVD、GAS、PP、PGE2、SOD、GSK-3β显著降低,MDA、β-catenin、COX-2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干预后,与模型对照组对比,西药组、中西药联合组大鼠总胃酸度、MVD、MVD、GAS、PP、PGE2、SOD、GSK-3β显著升高,MDA、β-catenin、COX-2显著降低,中西药联合组大鼠改善程度显著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萎胃汤联合西米替丁可有效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胃黏膜萎缩的病理状态,促进胃黏膜微血管新生,抑制胃黏膜氧化应激反应,修复受损的胃黏膜,改善胃黏膜酸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调节Wnt通路相关的GSK-3β、β-catenin、COX-2异常表达,进而阻断Wnt通路异常激活,修复甚至逆转胃黏膜萎缩相关。  相似文献   
116.
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甲状腺功能及其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比较44例老年冠心病病人及同期住院的23例非冠心病老年病人的甲状腺功能及冠心病不同证型间的甲状腺功能。结果老年冠心病病人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及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均低于非冠心病病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痰瘀痹阻型病人FT3水平显著低于气虚血瘀型及气阴两虚型病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TT3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FT3水平可为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17.
目的探讨佝偻病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方法对本组的56例患儿使用维生素D,补充钙、磷等元素,并采取综合预防措施。结果 56例患儿经过治疗之后,复查时血钙、血磷等值均回复至正常,其他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或消失,总有效率达92.90%(52/56)。结论早诊断、早治疗、积极预防能有效降低儿童佝偻病的发病率,提升患儿的身体质量。  相似文献   
118.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为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复苏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1至2013年于本院实施救治的感染性休克所致心脏骤停的患者共9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30例,实施常规救治,观察组60例,实施临床路径救治;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治程序,包括基础生命支持复苏程序(BLS)和高级生命支持复苏程序(ALS),以及救治疗效。结果两种复苏方法全部进行胸外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实施人工呼吸常规方法者27例,占90.0%,临床路径全部实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43,P=0.043),实施开放通道和置口咽管临床路径均显著高于常规复苏方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244、54.784,P=0.000、0.000);常规方法对伴有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心功能不全、急性肺功能衰竭及其他疾病患者成功的例数分别为1、1、0和1例,临床路径成功复苏的例数为12、5、2和2例;对治疗伴有急性肾功能衰竭方面,两种方法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21,P=0.027);两种方法在伴有急性心功能不全及急性肺功能衰竭方面,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χ^2=12.070、11.224,P=0.001、0.001),其他疾病复苏成功率一致;两种方法在立即复苏、5 min以内及5~8 min以内复苏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982、10.244、6.772,P=0.000、0.002、0.009),8 min以上成功率一致,均无复苏成功者。结论按临床路径实施救治能显著提高感染性休克所致心脏骤停的患者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9.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与甲状腺功能的关联及血管性痴呆病人甲状腺功能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收集45例血管性痴呆病人为观察组,收集同期住院的40例相匹配的非痴呆病人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促甲状腺激素(hTSH)检测结果,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甲状腺功能及血管性痴呆病人不同证型间的甲状腺功能。结果血管性痴呆病人TT3、TT4水平低于非痴呆病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血管性痴呆的辨证分型,痰瘀阻窍型病人TT3水平低于肾精亏虚型及气虚血瘀型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性痴呆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高于非痴呆病人,低TT3、TT4是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TT3水平可为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20.
目的:探讨冠脉内肝素膜支架置入术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中的疗效,安全性。方法:对35例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中的患者行PTCA、肝素膜支架置入术。结果:肝素膜支架置入术后,血管直径狭窄由术前(95.5±3.5)%降至0~13%,随访6个月,无心肌梗死再发和死亡,有11例心绞痛复发,左室射血分数由0.41±0.17升至0.49±0.08,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中行肝素膜支架置入术安全、有效,有预防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