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78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了解抗疟药包装对疟疾病人治疗干预的效果. 方法实验区接受起泡包装的磷酸氯喹和磷酸伯喹单人份包装,在起泡包装背面标示药名和剂量,并配相应小盒,小盒正反面及二侧标有作用与用途、用法与剂量等;对照区接受普通纸包装或纸袋包装.比较现症病人和休根病人对起泡包装和纸袋分发的服药依从性,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结果实验区疟疾病人全程足量治疗率为97.6%,对照区全程足量治疗率为77.08%,实验区疟疾病人服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区(x^2=19.63,P<0.01);实验区春季休根治疗疟史病人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区(x^2=33.60,P<0.01),并能有效减少防治经费开支. 结论起泡包装抗疟药能提高疟疾病人的服药依从性,且能较好地节省经费,值得在疟防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2.
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对间日疟原虫的易感性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近年来,我省疟疾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以中华按蚊为单一媒介的地区,间日疟发病率较低,而以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共存的地区,间日疟发病率则较高.为了解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对间日疟原虫的易感性,我们在六合县程桥地区医院进行了此项观察.材料和方法1 实验蚊虫 用同日龄羽化后2d未经吸血的雌性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蚁为实验材料,两种蚊虫由本所养蛇室提供.2 病例选择 选择发作2次以上的间日疟志愿者,分别在病程的间歇期、发作期采10ml静脉血,用肝素抗凝.3 感染方法 采用人体胎盘膜体外膜饲法,  相似文献   
93.
目的 研究和选择更经济、有效的适合目前嗜人按蚊分布区控制疟疾暴发流行的防治措施以及在暴发流行已得到初步控制后疟疾疫点的控制和监测措施。 方法 采用现场试点研究方法对不同疟疾控制和监测措施进行费用 -效果评价和分析。 结果 采用传染源控制结合媒介控制措施的王店乡的报告发病率、血检阳性率和年带虫发病率均显著低于采用单一传染源控制措施的桂五镇 ,嗜人按蚊密度和中华按蚊密度也明显低于桂五镇 ;传染源控制结合杀虫剂浸帐措施和传染源控制结合杀虫剂浸泡蚊帐加畜舍喷洒措施对于控制嗜人按蚊媒介区的疟疾局部暴发流行均可取得明显的防治效果。但前者费用仅为后者费用的 5 5 %。在暴发点和局部暴发流行得到初步控制后 ,继续进行疟疾监测并对疫点采取传染源控制措施与采用传染源控制结合媒介控制的综合措施的防治效果相似 ,但前者所需费用则明显低于后者。 结论 媒介控制措施对于控制嗜人按蚊媒介区的局部暴发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传染源控制结合杀虫剂浸帐措施较经济、有效。在暴发流行得到初步控制后 ,传染源的监测和及时控制则成为疟疾防治的重点。对疫点仅采取传染源控制措施较为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94.
嗜人按蚊溴氰菊酯抗性机理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嗜人按蚊对溴氰菊酯抗性的生理生化机制。方法 观察不同的增效剂-增效醚(PBO)和磷酸三苯酯(TPP)与溴氰菊酯混用后对嗜人按蚊敏感品系(S)和不同抗性程度的抗性品系(R1、R2、R3)的增效效果。结果 两种增效剂对嗜人按蚊敏感品系和不同抗性程度的抗性品系都有增效作用,PBO对各个品系的增效比依次为2.61、3.17、7.55和9.84;TPP的增效比依次为1.02、1、10、1.07和1.15。其中,抗性倍数较高的抗性品系嗜人按蚊的增效效果更明显;两种增效剂相比,PBO的增效效果比较明显。结论嗜人按蚊对溴氰菊酯的抗性机理可能是解毒酶活力增强,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多功能氧化酶。  相似文献   
95.
江苏省当前疟疾流行特点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10,他引:5  
目的分析江苏省近几年来疟疾流行特点和影响因素,探讨适合当前疟疾流行特点的控制策略和抗疟措施。方法对全省近几年疟疾疫情资料和现场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北纬32°以北单一中华按蚊地区疟疾疫情继续呈扩散蔓延之势;盱眙县等5个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发病已得到初步控制;输入病例逐年增加,国外输入的恶性疟病例问题突出;大部分地区疫情仍保持相对稳定。结论江苏省北纬32°以北单一中华按蚊地区随时可能出现新的疟疾暴发点或局部暴发流行,若不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存在发生较大范围暴发流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96.
目的 分析不同地区嗜人按蚊的基因特征。 方法 选择 13种随机引物对嗜人按蚊江苏、广西和四川实验株以及从湖北和广东现场捕获的嗜人按蚊进行随机引物 PCR扩增 ,并以中华按蚊江苏实验株为对照。 结果  13种随机引物中有 7种随机引物对中华按蚊和 5个地区的嗜人按蚊 PCR扩增的结果存在差别。S-随机引物对中华按蚊和不同地区嗜人按蚊的扩增结果出现明显差异。中华按蚊和不同地区的嗜人按蚊均出现 4 5 0 bp较强扩增条带。但 2 4 0 bp的强扩增条带为中华按蚊所特有。嗜人按蚊江苏和四川实验株分别在 2 30 bp和 32 0 bp处有 1条强扩增条带 ,而从湖北和广东现场采集的嗜人按蚊分别在 4 0 0 bp和 2 6 0 bp处出现较强的扩增条带。 结论 采用随机引物 PCR技术对不同地区嗜人按蚊的基因分析已显示明显差异。已发现的一些特有的 DNA扩增条带可被用作进一步的基因特征分析和鉴别。  相似文献   
97.
1989~2003年江苏省疟疾流行态势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了解江苏省疟疾控制后的流行特点,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全省各县1989~2003年疟疾疫情资料,对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的发病率或阳性率进行相关分析或显著性检验.结果全省疟疾疫情呈下降趋势,疫情出现波动与局部疟疾暴发有密切关系.2003年复媒介地区发病率为0.32/万,单一中华按蚊区发病率为0.06/万,前者发病率明显高于后者(P<0.01).本地居民发热病例血检阳性率为0.06%,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为0.55%,后者明显高于前者.间接荧光抗体(IFA)阳性率与发病率呈正相关.结论江苏省复媒介地区疟疾潜在流行的危险性仍较高,控制局部暴发点是当前的主要任务;必须加强对流动人口和媒介的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98.
目的观察拜虫杀对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毒杀效果。方法采用拜虫杀10、15、20mg/m2(有效成分)浸泡棉纱布和尼龙纱布,以实验室饲养的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为试虫,进行击倒力、致死力和持效观察。结果采用拜虫杀10、15、20mg/m2浸泡两种材料蚊帐,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接触药帐后的半数击倒时间(KT50)在3.98~7.30min之间,被击倒的蚊虫恢复饲养24h,死亡率均为100%;接触药帐3min,恢复饲养24h,蚊虫死亡率均>90%;杀虫剂浸泡过的蚊帐悬挂180d后,对媒介按蚊的击倒力仍在8.57~16.31min之间,且恢复饲养24h,死亡率仍为100%。结论拜虫杀对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有很强的杀灭效果,持效可达180d以上。  相似文献   
99.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赫坎按蚊复合体近缘种按蚊基因鉴别技术,应用于现场按蚊样本的鉴别。方法用分子生物学软件Vector NTI 9.0,对赫坎按蚊复合体的嗜人按蚊、雷氏按蚊、中华按蚊、八代按蚊4个近缘种按蚊rDNA基因的ITS2区段序列进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预测分析,选择特异性内切酶,建立一种能同时鉴别4种近缘种按蚊的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 RFLP)单酶切法鉴别技术,并对现场捕获的452只按蚊样本进行基因鉴别。结果软件预测赫坎按蚊复合体近缘种4种按蚊的rDNA基因的ITS2区段可被限制性内切酶Dde I切成大小易于区分的不同片段,PCR RFLP单酶切实验结果和软件预测结果完全吻合。4个疟疾流行区捕获的452只按蚊样本经PCR RFLP Dde I单酶切法鉴定有20只嗜人按蚊、6只雷氏按蚊、391只中华按蚊、35只八代按蚊,与形态学鉴别结果符合率为93.4%,与PCR RFLP双酶切法结果符合率为100%。结论新建立的PCR RFLP Dde I单酶切法基因鉴别技术可准确鉴别赫坎按蚊复合体,比传统的形态学鉴别更为简便、可靠,适合用于复合媒介地区的媒介监测。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研究嗜人按蚊不同发育期溴氰菊酯敏感性动态变化。方法选用室内选育的嗜人按蚊溴氰菊酯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以浸渍法测试幼虫溴氰菊酯敏感性,以WHO推荐的接触筒强迫接触法测试成蚊溴氰菊酯敏感性。结果幼虫期,溴氰菊酯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对杀虫剂的敏感性由低至高依次均为Ⅳ、Ⅲ、Ⅱ龄幼虫;成蚊期,两种品系的敏感性均以早期成蚊最低,中期成蚊次之,晚期成蚊最高。结论嗜人按蚊两品系不同生长期溴氰菊酯敏感性消长相似,敏感性水平随幼虫的发育而上升,随成蚊蚊龄增长而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