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56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205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24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二例的病理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探讨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活检标本进行常规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及过碘酸一希夫染色、Gomori六胺银特殊染色,观察马尔尼菲青霉菌在组织中的形态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在组织内可见酵母状真菌,过碘酸一希夫染色、Gomori六胺银真菌染色阳性,可见呈腊肠样结构并具有横隔。结论组织病理学检查,马尔尼菲青霉菌具有较典型的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42.
皮肤真菌感染主要包括浅部真菌病、皮下真菌病、深部真菌病或系统性真菌病。浅部真菌病临床最常见,主要发生在角质层、毛发和甲等部位,致病菌主要为皮肤癣菌和念珠菌属、马拉色菌属。皮下真菌病累及真皮和皮下组织,通常由外伤后种植引起,临床表现为炎症性肉芽肿,致病菌主要为一大类腐生真菌。深部真菌病中真正致病菌的感染通常经血液播散或由皮下组织播散所致;而主要发生在免疫受损宿主的机会性真菌感染可以表现出原发或继发的皮肤损害。  相似文献   
43.
【摘要】 目的 评价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特应性皮炎(A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6月1日至2021年9月1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外用药物控制不佳、规范使用度普利尤单抗注射治疗满16周的AD患者。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以及治疗开始前、治疗第2、4、8、12、16周研究者整体评估(IGA)评分、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ASI)评分、瘙痒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以及源自患者的湿疹评价(POEM)评分。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全部患者结束随访时各项评分和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 共纳入57例AD患者,均完成16周的注射药物治疗和随访观察。第16周时 ,患者自身IGA评分由基线4.0(4.0,5.0)分降至1.0(1.0,1.0)分(Z = 6.65,P < 0.001),EASI评分由30.0(17.2,36.0)分降至4.0(1.6,7.3)分(Z = 6.57,P < 0.001),瘙痒NRS评分由9.0(7.0,10.0)分降至1.0(0.0,1.0)分(Z = 6.59,P < 0.001),DLQI评分由15.0(11.5,20.5)分降至3.0(1.0,4.0)分(Z = 6.57,P < 0.001),POEM评分由19.0(15.5,23.0)分降至4.0(2.0,4.0)分(Z = 6.57,P <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种评分16周内均呈持续下降趋势。仅2例患者出现结膜炎,无明显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度普利尤单抗治疗AD疗效明显,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4.
45.
目的 :研究念珠菌种之间及不同来源白念珠菌菌株之间的基因型相关性。方法 :对口腔白念珠菌病原菌、共生菌及非白念病原菌分别进行表型和RAPD分析。结果 :白念珠菌与非白念珠菌的RAPD带型存在差异 ,相似系数在 5 1.7%。共生菌与病原菌RAPD带型未见差异。白念珠菌种内相似系数大于 70 % ,菌株间存在DNA多态性。结论 :共生白念珠菌与病原菌未见RAPD带型差别 ,提示对口腔念珠菌病的防治应重视宿主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曲霉生物膜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及其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22株曲霉游离孢子对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和伏立康唑的敏感性;同时建立22株曲霉生物膜的体外模型,用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联合甲基四氮盐(x1Tr)减低法来评价曲霉生物膜对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和伏立康唑的敏感性。通过实时RT—PCR测定烟曲霉生物膜形成过程中药物外排泵基因及唑类药物靶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对于曲霉的游离孢子,两性霉素B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范围是0.5~2mg/L,卡泊芬净的最低有效浓度(MEC)范围是0.125—0.25mg/L,伏立康唑的MIC范围是0.5—1mg/L;对于曲霉生物膜,两性霉素B的SMIC。(抑制50%固着性曲霉生物膜生长的最小药物浓度)和SMIC。(抑制80%固着性曲霉生物膜生长的最小药物浓度)范围分别是2~〉32mg/L和8~〉32mg/L,卡泊芬净的SMIC∞和SMIC8D范围分别是32~〉256mg/L和256~〉256mg/L,伏立康唑的SMIC∞和SMIC。范围分别是4~〉256mg/L和32~〉256mg/L。烟曲霉生物膜形成过程中药物外排泵基因及唑类药物靶酶基因相对表达量测定显示,与0h相比,7个待测基因在4h时表达量没有变化;8h时AfuMDR1、CYP51A、CYP51B表达量升高,CYP51A表达量升高最明显;12、16、24h时MuMDR1、AfuMDR2、AfuMDR4、CYP51A、CYP51B表达量升高,其中CYP51A表达量升高的最明显;AfuMDR3和atrF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表达量没有明显变化。结论与游离孢子相比,曲霉生物膜对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和伏立康唑的敏感性明显下降;烟曲霉形成生物膜以后,药物外排泵基因和唑类靶酶基因的表达量升高。  相似文献   
47.
目的:评价复方硝酸益康唑乳膏治疗足癣和体股癣的疗效及安全性, 并与1%硝酸益康唑霜对比.方法:每天外用2次,疗程体股癣2周, 足癣 4周,随访2周.足癣可疗效评价病例,试验组38例,对照组33例.体股癣试验组33例,对照组35例.结果:试验组对足癣,在第4周时脱屑症状的改善和临床的综合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在停药后2周, 角化、浸渍和瘙痒症状的改善和临床的综合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对体股癣,在第1周时瘙痒症状的改善和临床的综合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在停药后2周, 丘疹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对足癣,在第2周时临床有效率57.89%(对照组51.52%),真菌学清除率71.05%(对照组72.73%);在第4周分别为94.74%(对照组81.82%)和94.74%(对照组100%);在停药后2周分别为100%(对照组81.82%,P<0.05)和100%(对照组93.94%).试验组对体股癣, 在第1周的临床有效率87.88%(对照组60.00%,P<0.01),真菌学清除率90.91%(对照组88.57%);在第2周分别为96.97%(对照组91.43%)和100%(对照组97.14%);在停药后2周分别为100%(对照组100%)和100%(对照组100%).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74%(对照组2.86%),表现为局部轻度刺激.结论:复方硝酸益康唑乳膏治疗足癣和体股癣,可在短时间内抑制皮肤炎症反应,缩短了疗程,提高了疗效,且与单纯的硝酸益康唑霜有同样强的抗真菌作用.  相似文献   
48.
49.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侵袭性曲霉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人群的逐渐增多和侵入性诊疗方法的应用,侵袭性曲霉病(invasive aspergillosis,IA)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明显升高。早期诊断IA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本研究应用曲霉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试剂盒对48例临床可疑IA患者的血清进行曲霉抗原检测,以评价其在IA早期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脑脊液乳胶凝集试验在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临床表现,结合脑脊液墨汁染色、乳胶凝集试验与真菌培养,确诊新型隐球菌脑膜炎。随访2~4年抗真菌治疗的效果和乳胶凝集试验滴度变化。结果:10例患儿中,首次脑脊液检查乳胶凝聚试验和/或墨汁染色阳性者8例(乳胶凝集试验滴度1∶64~1∶1024);另2例中1例在第4次检查时始出现乳胶凝集试验阳性(滴度1∶256),1例在第11次检查时墨汁染色阳性而确诊。经正规抗真菌治疗后,6例痊愈,2例死亡,2例失访。治疗后6个月、1年、2年和4年脑脊液乳胶凝集试验仍阳性(滴度1∶2~1∶16)者分别有6例、3例、2例和1例。结论:脑脊液乳胶凝集试验对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快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不宜作为停止抗真菌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