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3篇
  免费   357篇
  国内免费   13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121篇
临床医学   128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88篇
预防医学   51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84篇
中国医学   27篇
肿瘤学   2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180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探讨急性胆石性胰腺炎复发的预防方法。方法对1999年1月~2001年7月入院并治愈的112例急性胆石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随访。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且未行胆囊切除术。根据是否行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将所有患者分为EST组和非EST组,并根据是否行胆囊切除术进一步分组,比较各组胆石性胰腺炎复发率。结果平均随访18.5个月(6~30个月)。EST组38例,其中16例行胆囊切除术,均无胆石性胰腺炎复发(0/38);非EST组74例,14例胆石性胰腺炎复发(14/74),复发率为18.9%,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在非EST组中,胆囊切除29例,2例胆石性胰腺炎复发(2/29),复发率为6.9%;未作胆囊切除45例。12例胰腺炎复发(12/45),复发率为26.7%,胆囊切除后胰腺炎复发率显著降低(P〈0.05)。复发距患者出院时间为2周至2年不等。对2例胆囊切除术后复发的胆石性胰腺炎行ERCP,均发现有胆总管结石,EST后,无胰腺炎发作。结论EST能有效预防胆石性胰腺炎复发,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适合于高龄、一般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胆囊切除能降低胰腺炎复发率,胆总管结石是胆囊切除术后胰腺炎复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2.
目的为成功构建恒河猴M1段栓塞模型提供简捷、迅速、安全的麻醉方法。方法雄性成年恒河猴25只,年龄7~9岁,体重7~11 kg,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以0.1 ml/kg氯胺酮及速眠新的混合液肌肉注射,待动物入睡后气管插管(ID:4.5-5.5#),妥善固定后送入介入中心。入室后连接监护、建立静脉通路并导尿。术中用丙泊酚2~4 mg/(kg·h)持续泵入维持麻醉,呼吸机控制呼吸,并根据动物的生命体征和肢体活动情况调整麻醉深度,必要时追加上述氯胺酮与速眠新的混合液,并根据手术的需要调整心率、血压、体温等。溶栓前后行脑MRI造影,造影前适时停止麻醉药物输注,确保动物在造影室已恢复自主呼吸。术中监测实验动物的心率、体温、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并于股动脉穿刺及溶栓后抽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结果所有动物均按预计方案实施完成,术中未发生动物躁动、呼吸抑制、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实验结束停药后,实验动物很快清醒并送回动物实验中心,进行后续处理。其中18只实验动物存活24 h以上,7只死于溶栓后严重的脑出血和脑梗死。结论以氯胺酮及速眠新的混合液进行麻醉诱导行气管插管,丙泊酚静脉维持全身麻醉可以为此类较复杂的介入及MRI实验的顺利完成提供一种安全、实用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3.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可塑区—JHP940、JHP947、JHP949基因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鉴定JHP947基因是否表达蛋白。方法 从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培养Hp,PCR扩增分离菌株的JHP940、JHP947J、HP949基因,分析基因检出与临床疾病的关系;以Biodesign软件确定并合成3个JHP947肽段,KLH交联免疫家兔获得多克隆抗体,免疫印迹方法鉴定JHP947基因是否表达相应蛋白。结果 分离获得108株Hp,目的基因在胃炎、溃疡、胃癌标本中的检出率分别为:JHP940 30.6%、22.6%、40.0%,JHP947 3.2%、32.2%、33.3%,JHP949 0、3.2%、13.3%,经χ^2检验,JHP940在胃炎、溃疡、胃癌各组中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JHP947在胃癌、溃疡组中的检出率显著高于胃炎组(χ^2=12.04,P〈0.002 27;χ^2=8.64,P〈0.004 17),而在胃癌、溃疡组中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 5);JHP949在胃癌组中的检出率显著高于胃炎组(χ^2=8.48,P〈0.004 17),而在其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9~2.02,P〉0.012 5)。JHP947和JHP949的检出率呈正相关(χ^2=6.034,P〈0.05),JHP947和JHP940的检出率无显著相关性(χ^2=2.939,P〉0.05)。HpJ99和临床分离株的JHP947基因均表达相应蛋白。结论 JHP947与胃癌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密切相关,JHP947和JHP949的检出率呈正相关。JHP947基因表达相应蛋白。  相似文献   
44.
1临床资料患者女,54岁。因腰痛近4个月,发现腰椎骨破坏1天为主诉于2012年11月14日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入院前于门诊行腰椎CT检查发现腰椎骨质破坏,考虑骨髓瘤可能。病来患者无发热、盗汗,无明显消瘦,无胸痛胸闷,无咳嗽咳痰,  相似文献   
45.
亚慢性砷暴露对小鼠海马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亚慢性砷暴露致小鼠海马组织细胞凋亡作用,为探讨砷的神经毒性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昆明种小鼠40只,按体重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 ppm、2 ppm和4 ppm三氧化二砷(As2O3)染毒组。通过自然饮用含不同浓度As2O3水的方式使小鼠砷暴露,连续染毒60 d。取海马组织,通过HE染色观察海马组织形态学变化,通过TUNEL和Hoechst双染以及透射电镜观察神经细胞凋亡。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染毒组小鼠的海马神经细胞出现肿胀,细胞核仁增多,细胞分布稀疏、排列紊乱。电镜下,可观察到染毒组小鼠的海马细胞出现膜皱缩,核仁消失,染色质凝聚、移动,分布于核周,进而裂解成几个碎片等凋亡细胞形态特征。TUNEL和Hoechst双染色分析结果显示,在染毒组小鼠海马切片可见凋亡染色阳性细胞,其凋亡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着染毒剂量的增高而增多。结论亚慢性砷暴露可导致小鼠海马组织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中药血必净对MODS大鼠脏器功能改善及对炎症反应减轻的作用。方法将144只SD大鼠(雄性)采用随机化原则分成3组,即假手术对照组(对照组)(48只),MODS组(模型组)(48只),MODS+血必净组(48只)(实验组);每组大鼠再次随机化分为4组,即12 h、24 h、36 h和48 h组4个时间点,每组12只大鼠;每组大鼠于造模后各个时间点处死动物。取血测定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酐(CR)水平;留取肺、肝、肾组织标本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数据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及实验组大鼠各时间点ALT、CR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ALT水平于24 h起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R水平于36 h起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48 h大鼠肺、肝、肾器官的病理切片,实验组较模型组炎症浸润明显改善,出血、水肿及坏死明显减轻等。结论中药血必净能明显改善MODS大鼠肝肾功能,改善肺泡塌陷及肺泡间隔增厚,减少炎症细胞浸润,改善肝小叶结构紊乱,减轻肝细胞水肿及坏死,减轻肾小管及间质充血水肿等,保护肺,肝,肾等脏器。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下颌下腺三叶因子1(TFF1)的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法,分别从蛋白水平及基因水平检测42只溃疡组、21只盐水组和6只正常组大鼠下颌下腺TFF1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SP法显示,正常大鼠下颌下腺颗粒曲管的多颗粒细胞呈TFF1免疫反应阳性,各级导管管腔内也有TFF1阳性物质,纹状管管腔游离面可见线条状TFF1阳性物.溃疡组下颌下腺TFF1肽积分吸光度值明显增加,高于相应的盐水对照组和正常组(P<0.05或P<0.01),其中1d、2d、4d、6d TFF1肽积分吸光度值逐渐增加,6d最高,10d、14d、23d也显著高于盐水对照组.RT-PCR结果 显示,下颌下腺有TFF1 mRNA转录,且溃疡组TFF1/GAPDH mRNA吸光度比值在溃疡2~23d均高于盐水对照组和正常组(P<0.01或P<0.05).结论 下颌下腺TFF1肽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形成和愈合过程中高表达,主要通过导管系统排泄,参与实验性胃溃疡的愈合.  相似文献   
48.
宋蔚  马晓露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1,33(2):200+202-200+202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75岁。因摔伤致右臂骨折于2010年10月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患有风湿性关节炎40余年,长期服用抗风湿性药物,无糖尿病,心脏病,无肝炎及结核,无输血史。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血栓病变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umary pe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中,先行血栓抽吸与常规PCI两种治疗策略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2007年2月~2009年8月连续入院、诊断为急性STEMI并接受直接PC...  相似文献   
50.
[目的]研究强力霉素对糖尿病小鼠肌肉转染人胰岛素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构建prTA - tet4 -rhINS质粒;以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昆明小鼠成糖尿病模型.采用电穿孔法转移质粒prTA - tet4 -rhINS,通过强力霉素(doxcycline,Dox)水给药/撤除以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