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31.
目的:该研究开展温州地区血友病A(HA)家系的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NTR)多态性、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多态性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单体型基因连锁分析,为HA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提供症状前、携带者基因诊断方面的依据。方法:针对HA先证者及其有关家系成员,进行单体型基因连锁分析。采用PCR检测凝血因子VIII(FVIII)基因外的DXS52(St14)位点的VNTR多态性,检测FVIII基因外的DXS15(CA)n、DXS9901(GT)n、DXS1073(GT)n位点和内含子1(GT)n、13(CA)n、22(GT)n(AG)n、24(GT)n位点的STR多态性并经毛细管电泳确证。另外采用PCR产物限制酶切检测FⅧ基因的内含子18、19、22位点的RFLP。结果:以2个HA家系为例报道研究结果。家系一先证者年幼弟弟肯定为正常人,先证者母亲、外祖母为携带者,先证者小姨肯定为携带者而其年幼儿子肯定为正常人。家系二先证者外祖母肯定不是携带者,先证者的X染色体来自外祖父,但已知外祖父不是患者,那么按照最大风险估计,母亲的那条来自外祖父的X染色体在外祖父生殖细胞中FVIII基因发生了突变,因此母亲是携带者。家系二先证者年幼妹妹是携带者,将来有生育患儿的风险,但先证者大姨及其年幼女儿不是携带者。结论:该研究的HA家系的VNTR-PCR、STR-PCR和PCR/RFLP单体型基因连锁分析,特别是对症状前男孩的诊断、对未曾有患病后代的女性携带者的检出,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可以为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2.
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乳腺癌中凋亡相关基因Bcl-2、P53的表达及其合与影响预后的因素(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PCNA、ER和PR)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4例乳腺癌标本,结果:Bcl-2和P5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3.0%和40.75,Bcl-2高表达与肿瘤体积小,肿瘤增殖活性低,ER、PR阳性显相关;P53高表达与肿瘤增殖活性高,ER、PR阴性显性相关(P<0.05或P<0.01)。Bcl-2与P53表达之间呈显负相关(P<0.01)。Bcl-2^ /P53^-较Bcl-2^-/P53^+肿瘤体积小,肿瘤增殖活性低,ER、PR阳性率高(P<0.05或P<0.01)。Bcl-2^ /P53^+较Bcl-2^-/P53^+肿瘤体积小,PR阳性率高(P<0.05)。结论:Bcl-2高表达、P53低表达与乳腺癌好的预后因素相关,预后以Bcl-2^ /P53^-为最佳,Bcl-2^-/P53^+最差,Bcl-2^ /P53^+似较Bcl-2^-/P53^-佳。  相似文献   
33.
C-erbB-2,PCNA和Ki67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乳腺癌中原癌蛋白C -erbB - 2、细胞增殖标志物PCNA和Ki67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 (癌组织大小 ,淋巴结转移 ,年龄 ,雌、孕激素受体ER、PR表达 )之间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化SP法。结果 :54例乳腺癌中 ,C -erbB - 2 ,PCNA和Ki6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51 .9% ,68.5 %和 48.1 %。C -erbB - 2与PCNA ,Ki67表达之间显著正相关 (P <0 .0 1 )。C -erbB - 2及其和PCNA共同高表达与癌组织大、淋巴结转移 、ER -和PR - ;PCNA高表达与癌组织大、ER -和PR - ;Ki67及其和C -erbB - 2共同高表达与癌组织大、淋巴结转移 和ER -这些不良预后因素分别显著相关 (P <0 .0 5或P <0 .0 1 )。结论 :C -erbB - 2 ,CNA和Ki67高表达是乳腺癌预后不良的指标。PCNA与Ki67是独立的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指标  相似文献   
34.
目的针对温州地区新生儿听力筛查发现的疑似遗传性耳聋病例及家系,进行常见致聋基因诊断,为再发风险干预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提取33个家系先证者及其82个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GJB2基因的全编码序列、SLC26A4基因的外显子7~8和19序列、12S rRNA基因的全序列。扩增产物经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初步筛查GJB2基因的235delC,对GJB2,SLC26A4和12S rRNA基因的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并进一步对GJB2基因序列变异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33个家系中,GJB2、SLC26A4、12S rRNA基因发生已知致聋突变和可能致聋变异的先证者分别有11个、2个、2个。GJB2突变致聋的占27.27%(9/33);包括235delC纯合6个、109GA纯合2个、109GA+299-300delAT复合杂合1个。SLC26A4突变致聋的占3.03%(1/33),为919-2 AG纯合。12S rRNA突变致聋的占3.03%(1/33),为m.1555AG纯质性。2个先证者SLC26A4、12S rRNA基因变异未见报道,其中12S rRNA基因m.1134GT异质性变异可能致聋。2个先证者可能因GJB2基因少见复合杂合致聋。对家系的研究发现一些特殊成员,如GJB2基因235delC杂合表现耳聋者、109GA纯合晚发或不表现耳聋者。结论 GJB2基因突变为新生儿遗传性耳聋的主要原因,其中235delC纯合为最常见致病突变。遗传背景和(或)环境因素可能影响某些GJB2基因变异的致聋性。新生儿耳聋病例及其家系的常见致聋基因诊断可以为再发风险干预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35.
对乙肝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频率和微核率检测。结果:SCE频率(4.40±0.69)和微核率(6.05±1.93)分别较正常人的SCE频率(3.56±0.63)和微核率(4.13±0.79)高(P<0.01),而且与HBV感染时间有关。表明HBV感染有致染色体损伤的作用。提示HBV致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可能与染色体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检测肺癌切除组织和支气管切缘P53基因突变 ,了解肺癌手术切除后的效果及局部复发情况。方法 用PCR -SSCP方法将40例肺癌和10例肺部良性肿瘤手术切除标本的支气管切缘 (切缘病理切片无癌细胞残留 ) ,肺癌组织和正常肺组织中的P53基因突变 ,同时对手术后切缘癌复发及转移情况作了随访。结果 12例 (30 % )肺癌支气管切缘和24例肺癌组织存在P53 基因突变 ,至于正常肺组织和良性病变肺组织未发现P53基因突变。本组研究表明 ,肺癌组织P53基因突变以小细胞癌 (98% )最高 ,次为鳞癌 (70% ) ,腺癌(40% ) ,P53基因突变以TNM分期的 ,Ⅲ期 (71.4 % )最高 ,次为Ⅱ期 (58% ) ,Ⅰ期 (26% ) ,术后3~8个月随访 ,支气管切缘P53阳性中5例(41.6% )发生支气管残端复发 ,肺癌组织中P53 阳性有13例 (54% ) ,通过随访发现有癌复发及转移 ;P53 阴性者有3例 (27 % )发现癌复发。两组复发有显著差异 (P<0.05)。结论 本文通过分子检测支气管切缘P53基因突变 ,对早期预测部份肺癌术后残留复发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7.
胃癌患者血浆p53、K-ras基因突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血浆中基因表达检测的可行性,探讨基因p53和K—ras突变与临床病理间的关系。[方法]应用PCR—SSCP分析技术,检测62例胃癌患者血浆中K—ras癌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62例胃癌患者外周血和门静脉血中的p53、K—ras突变阳性率分别为8.06%、4.83%和38.71%、33.87%;无、有肝转移患者p53、K-ras突变阳性率分别为24.49%、22.45%和92.30%、76.92%;门静脉mp53、K—ras突变阳性率分别为38.71%、33.87%和56.45%、62.90%。[结论]胃癌的发生发展与血浆中癌基因K-ras与抑癌基因D53的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38.
肝转移是晚期胃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用之一。其转移发生率高达44.5%,而只有10%~20%的胃癌肝转移灶可行肝切除术。为早期预测可能出现的肝转移,从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我们应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银染技术检测62例胃癌患者门静脉血及外周血p53和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导入酵母NDI1基因能否替代人功能缺陷的线粒体复合体Ⅰ,为复合体Ⅰ功能障碍所致散发型帕金森病(PD)的基因治疗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将表达酵母NDI1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NDI1)感染鱼藤酮诱导的分化型帕金森病细胞模型。设DMSO+空载、鱼藤酮+空载、鱼藤酮+NDI1共3组。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染色、氧耗测定、ATP含量测定、ROS测定等方法检测细胞病理学、线粒体功能方面指标。结果 鱼藤酮+NDI1组较鱼藤酮+空载组,细胞形态明显改善,细胞存活率显著上升(P<0.05),pS129 α-突触核蛋白、全细胞自噬显著下降(P<0.05,P<0.001);复合体Ⅰ依赖性氧耗显著升高(P<0.01),细胞总ATP合成、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偶联的ATP合成显著上升(P<0.01),线粒体ROS、线粒体自噬显著降低(P<0.01,P<0.001)。结论 导入酵母NDI1基因可以在鱼藤酮诱导的分化型帕金森病细胞模型中,替代性弥补复合体Ⅰ的功能缺陷,对细胞病理学、线粒体功能的损伤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