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2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43篇 |
内科学 | 15篇 |
神经病学 | 6篇 |
特种医学 | 28篇 |
外科学 | 7篇 |
综合类 | 34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药学 | 18篇 |
中国医学 | 1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5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82.
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层肉碱棕榈酰转移酶Ⅰ mRNA表达下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高脂饮食复制兔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血管平滑肌组织基因表达的变化,以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是否伴有血管平滑肌细胞能量代谢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和高脂组,在饲养的第8、16和第24周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层肉碱棕榈酰转移酶Ⅰ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高胆固醇饮食诱导兔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16周和24周组同对照组比较肉碱棕榈酰转移酶ⅠmRNA的表达明显减少,24周同16周比较也明显减少。结论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随时间延长血管平滑肌细胞层肉碱棕榈酰转移酶ⅠmRNA表达下调。 相似文献
83.
李红旗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1992,(1)
患者男,28岁,广州市人,司机,反复咳嗽、咳痰,伴咽部异物感半年多余。偶有鼻痛鼻阻。近日来出现痰中带血丝,偶有涕中擤出血性分泌物。鼻前孔3%麻黄素点鼻镜检:来见异常,咽部粘膜慢性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殖,间接咽喉镜检查无特殊。于1991年5月4日上午在2%丁卡因局部鼻咽部麻醉下试验性喷雾法冷冻治疗,于当日中午用力擤鼻时突然右侧鼻腔擤出一条长约4cm 大小的虫体(活体),经第一军区大学寄生虫教研室鉴定,证实为水蛭。虫体擤出后,涕中暂带血,流脓涕,虫体擤出后第三天,在局麻下行上颌窦穿刺术,约30ml 棕黄色粘稠分泌物溢出,来见水蛭出现,一 相似文献
84.
肺癌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肺癌介入治疗并发症的治疗和预防。方法:188例原发性肺癌患者,男117例,女71例,年龄31~72岁。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AI)157例,BAI和肺动脉联合灌注化疗(PAI)2例,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BAE)29例。结果:本组病例共做介入治疗432次,平均每例2.3次。共发生并发症320人次,其中导管操作引起的并发症11人次,对比剂引起的并发症157人次,化疗药物引起的并发症149人次,脊髓损伤1例,胸廓内动脉误栓1例,术后因呼吸衰竭死亡1例。结论:积极防治并发症对提高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5.
86.
87.
88.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hronic nonspecifi cul-cerative colitis,CUC)是一种播散性非特异性大肠炎症性疾病,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然后向近心端发展,甚至波及整个结肠[1]。CUC属中医学腹泻、腹痛、痢疾等范畴,病位在肠,与脾、胃、肝、肾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9.
目的:研究术后首次心电图中V1导联R/S比值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效果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7年安徽省立医院接受CRT除颤仪(CRT-D)、CRT起搏器(CRT-P)治疗的62例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并分为CRT有反应组(39例)和CRT无反应组(23例)。对患者基线资料及术后6个月时的临床资料、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结果进行回顾分析。如左室射血分数(LVEF)在CRT术后6个月较术前增加≥5%,则定义为CRT有反应。术后首次心电图中V1导联R/S比值≥1或Ⅰ导联R/S比值≤1定义为R/S比值阳性。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CRT有反应组的女性和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比例明显高于无反应组(P=0.014、P=0.04);CRT有反应组患者的平均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D)和肺动脉高压(SPAP)均较CRT无反应组低(P0.01)。(2)随访结果比较:CRT有反应组在术后6个月时的NYHA心功能分级、P波时限、QRS波时限、LVEDD、SPAP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5);CRT有反应组中术后R/S比值阳性者31例(79.5%),CRT无反应组中术后R/S比值阴性者12例(52.2%)(χ~2=6.637,P=0.01);在42例R/S比值阳性者中LVEF改善率平均为11.78%,而20例R/S比值阴性者中LVEF的改善率为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因素对CRT反应的预测价值:术后心电图中R/S比值阳性(OR=4.43,95%CI:1.06~18.5,P=0.041)是CRT有反应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CRT术后首次心电图中V1导联R/S比值≥1或Ⅰ导联R/S比值≤1提示左心室的有效起搏,可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简单方法预测CRT疗效。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