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8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篇 |
基础医学 | 8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29篇 |
内科学 | 36篇 |
神经病学 | 28篇 |
特种医学 | 26篇 |
外科学 | 16篇 |
综合类 | 59篇 |
预防医学 | 9篇 |
眼科学 | 2篇 |
药学 | 22篇 |
中国医学 | 21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3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20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假性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对17例颅内假性动脉瘤患者选用弹簧圈、NBCA胶栓塞及血
管内支架置入等方法进行血管内治疗。术后即刻复查血管造影并进行造影随访评价血管内治疗效果。结果除1例栓塞
过程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引起死亡外,其余16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动脉瘤腔弹簧圈致密填塞率:单纯瘤腔内弹簧圈栓塞
组致密填塞率50%;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的致密填塞率42.9%。15例3个月到2年随访,单纯瘤腔内弹簧圈栓塞组2例
复发,给予支架辅助弹簧圈补充栓塞,疗效满意;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动脉瘤消失。结论根据病变不同特点选择个体
化的血管内治疗技术治疗假性动脉瘤,而瘤腔内栓塞结合血管壁内支架重建治疗颅内假性动脉瘤可最大限度的减少复
发,提高治愈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管内支架置入等方法进行血管内治疗。术后即刻复查血管造影并进行造影随访评价血管内治疗效果。结果除1例栓塞
过程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引起死亡外,其余16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动脉瘤腔弹簧圈致密填塞率:单纯瘤腔内弹簧圈栓塞
组致密填塞率50%;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的致密填塞率42.9%。15例3个月到2年随访,单纯瘤腔内弹簧圈栓塞组2例
复发,给予支架辅助弹簧圈补充栓塞,疗效满意;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动脉瘤消失。结论根据病变不同特点选择个体
化的血管内治疗技术治疗假性动脉瘤,而瘤腔内栓塞结合血管壁内支架重建治疗颅内假性动脉瘤可最大限度的减少复
发,提高治愈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2.
ERCP对胆总管疾病的诊疗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对胆总管疾病的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胆总管疾病行胆胰管造影的影像学资料。全部病例行超声波、MRCP检查,52例行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ERCP术能较好的显示胆总管及其病变,且能对胆总管结石、慢性炎症狭窄等疾病进行微创治疗。结论:ERCP对胆总管病变的检查优于CT、MRCP,特别对十二指肠壁壶腹区的占位病变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和诊疗价值。 相似文献
43.
HPLC测定利舒康胶囊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利舒康胶囊中盐酸小檗碱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YPERSILBDS C_(18)柱(150 mm×4.6 mm,10μm);流动相:乙腈-0.1 mol·L~(-1)磷酸二氢钾-0.025 mol·L~(-1)十二烷基磺酸钠(50:25:25)。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为345 nm。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8.9%,RSD为0.96%,方法重现性的RSD为1.33%(n=5)。盐酸小檗碱线性范围为0.194~0.972μg(r=0.9996)。结论:本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用于利舒康胶囊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4.
李生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1,3(1):64-65
我们根据Ficat四期分类法,于1998-1999年,对4例Ⅰ、Ⅳ期患采用带旋深动脉髂骨块转移加多柬血管植入的显微手术复合法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就典型病例及手术方法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45.
出血性脑静脉窦血栓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合并颅内出血的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治疗方法。方法对17例患弥漫性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合并蛛网膜下腔和脑实质内出血者,采用经颈动脉和椎动脉内间断溶栓和静脉窦内留置微导管连续溶栓5-10d;同时辅以全身抗凝治疗2年。结果治疗后经脑CT复查证实,15例颅内出血在1周内得以控制,1个月内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内血肿均完全吸收。颅内压在治疗2周后,基本稳定在280mm H2O以下。2例颅内出血严重,于治疗3d后死亡。结论同时应用血管内溶栓和全身抗凝是治疗合并蛛网膜下腔和脑内出血的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的较为可靠和安全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6.
47.
创伤性膈肌破裂(traumatic diaphragmaticrupture,TDR)多由胸腹钝挫伤或穿通伤所致,对伤员危害十分严重,且早期常不易做出诊断而漏诊。作者总结了近10年(1984~1994)来收治的创伤性膈肌破裂14例,并重点分析了创伤性膈肌破裂的早期诊断及漏诊原因。 相似文献
48.
经动脉内间断加压灌注治疗低灌注性脑缺血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选择性加压灌注治疗低灌注性脑缺血的方法及其可靠性。方法对11例持续头晕、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部分视物不清和失语患者,在除外颅内外动脉狭窄后,采用经椎动脉或颈动脉内间断加压的方法将纤溶药物直接注入脑低血流灌注区。结果术后1周内,神经缺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前和术后的脑灌注核磁影像对比,缺血区脑血流影像得到显著增强。随访5个月~3年病情无复发。结论局部加压灌注治疗低灌注性脑缺血,可以改善脑缺血区微循环,增加血氧供应,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9.
谷氨酰胺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给予普通饮食喂养;高脂饮食组24只,给予高脂饲料喂养,于8周末从高脂饮食组随机抽取8只大鼠处死作为单纯性脂肪肝组,剩余大鼠随机分为谷氨酰胺组、NASH组,谷氨酰胺治疗组在8周末加用谷氨酰胺灌胃.12周末处死所有大鼠,测定大鼠门静脉血浆中内毒素、腹主动脉血浆中D-木糖以及肠粘液中sXgA的水平,测定小肠组织匀浆中SOD的活性和MDA的含量,并测定大鼠血清中TC、TC、ALT、AST,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改变.结果 12周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明显升高,肝脏病理表现为脂肪性肝炎,谷氨酰胺治疗组大鼠血清ALT、AST明显下降(P<0.05),肝组织炎症活动计分也明显下降(3.25±1.49 vs.4.38±1.06,P<0.05),但仍显著高于8周单纯性脂肪肝组大鼠水平(3.25±1.49 vs.2.00±0.76,P<0.05).谷氨酰胺治疗组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无显著变化.谷氨酰胺治疗组大鼠门静脉血浆中内毒素、腹主动脉血浆中D-木糖、小肠组织匀浆中MDA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肠黏液中slgA的水平和小肠组织匀浆中SOD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结论 谷氨酰胺可以降低高脂饮食诱发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血清中转氨酶水平和肝组织炎症损伤,降低门静脉血中内毒素水平,但不能完全阻止炎症的进展,提示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改变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中神经安定镇痛麻醉药物的应用和术中管理。方法颈动脉狭窄患者行PTAS 174例,获得知情同意后分为神经安定镇痛麻醉组(观察组,106例)和单纯局部麻醉组(对照组,68例)。观察两组患者入手术室、股动脉穿刺、球囊扩张、支架置入和术毕时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对患者意识进行Ramsay镇静分级;记录两组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9.4%;观察组Ramsay镇静分级多在Ⅱ~Ⅳ级(90.6%),对照组多在Ⅰ级(91.2%);两组患者SPO2均高于90%;观察组股动脉穿刺时收缩压与入手术室时比较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行股动脉穿刺时收缩压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51.1%)低于对照组(69.5%,P<0.05)。结论在PTAS中维持患者适宜的镇静程度,有利于维持循环稳定,并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是保障手术成功和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