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目的:探讨前方牵引结合快速扩弓治疗骨性前牙反的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6月-2012年5月本院正畸科收治的上颌发育不足引起的骨性Ⅲ类错患者18例,其中男8例,女10例;年龄8.5--13.5岁,平均10.3岁。治疗前、中、后分别拍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由ClassⅢ矫正为ClassⅠ类,牵引结束上颌骨A点平均移动2.03 mm(P〈0.001)。SNA平均前移0.92度(P〈0.01),上切牙向前移动平均2.75 mm(P〈0.001),上切牙至SN角度平均改变5.01度(P〈0.01)。ClassⅢ关系有复发趋势,可能是下颌生长导致。结论:ClassⅢ错接近于4~5 mm的反覆盖或者更小比较接近成功矫治的范围。研究结果表明,牙齿和骨骼的改变是均等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反覆盖大于5 mm就成为禁忌证。上颌骨前移的效果基本稳定,ClassⅢ的复发趋势主要是由于下颌骨进一步生长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6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标准外伤大骨瓣组(治疗组)32例,常规骨瓣组(对照组)31例。全部病例术前均扫描证实颅内损伤情况,术后治疗方案基本相同。术后6个月临床随访进行格拉斯哥预后标准(GOS)评定。结果治疗组32例中,恢复良好15例,中残6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8例。对照组31例中,恢复良好7例,中残5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5例(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急性单侧幕上血肿、脑挫裂伤及单侧大脑半球肿胀有较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测模拟前牵引作用下,SD大鼠上颌骨骨缝的改建情况。方法:采用直接前牵引大鼠上颌骨的方式模拟上颌前牵引,建立前牵引大鼠上颌动物模型。选用90只5周龄的Sprague-Daw ley健康雌性大鼠作实验动物,随机分到实验加力组、手术对照组、自然生长组。分别在第3、7、14、21、28天时间点每组处死大鼠6只。将大鼠上颌骨的额颌缝,腭颌缝的组织标本制作切片,采用常规HE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和组织学测量。结果:实验加力组骨缝内成骨活动明显活跃,并且持续进行。结论:本动物模型较好地模拟了上颌前牵引后在上颌骨周围骨缝改建的情况,发现在直接牵引大鼠上颌向前的外力作用下,上颌骨周围骨缝内发生了显著的改建。  相似文献   
14.
15.
改良颌间交互牵引法矫治个别后牙锁He1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个别后牙锁He是口腔正畸临床上常见的错He畸形之一,伴发锁He约占总错He病例的20%,多见于第二磨牙和双夹牙。最常用的矫治方法是颌间交互牵引法,但伴有牙齿伸长的弊端,需要分次调磨,必要时配合脱敏措施来解决。作者经过临床实践,对传统的颌间交互牵引法进行改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改良颌间交互牵引法矫治个别后牙锁(牙合)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别后牙锁(牙合)是口腔正畸临床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之一,伴发锁(牙合)约占总错(牙合)病例的20%,多见于第二磨牙和双夹牙[1].最常用的矫治方法是颌间交互牵引法,但伴有牙齿伸长的弊端,需要分次调磨,必要时配合脱敏措施[2]来解决.作者经过临床实践,对传统的颌间交互牵引法进行改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研究摆式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对上颌牙弓形态的影响。方法:选择混合牙列或恒牙列早期的牙源性安氏Ⅱ类错伴发上颌牙列轻中度拥挤的病例16例,应用摆式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至上下颌第一磨牙呈中性偏近中关系,测量矫治前后模型,对其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①远中移动时间平均(5.1±1.4)月,拥挤度平均减少(8.40±2.01)mm;前牙覆盖较矫治前平均增加0.43mm;前牙覆平均减小0.32mm②上颌尖牙、前磨牙、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前磨牙间增加最多,第一磨牙次之,尖牙间增加最少;③上颌第一、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间牙槽弓、基骨弓宽度均有增加,第一磨牙间增加最多,前磨牙次之,上颌尖牙间增加最少;④牙弓长度方面:牙弓前段无明显改变,仅增加0.10mm(P>0.05),而牙弓后段长度与矫治前相比增加了3.12mm(P<0.001),上颌的牙槽弓长度与基骨弓长度分别增加了3.23mm(P<0.01),3.50mm(P<0.01)。结论:①应用摆式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使上颌牙槽弓及基骨有一定的扩宽趋势,有利于牙弓前段拥挤的解除及安氏Ⅱ类错的矫治,进而为非拔牙矫治提供有利依据;②远移上颌第一磨牙同时伴随少量的支抗丧失,临床应用中应予注意。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对生活质量要求的相应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牙齿的美容问题,加之近年来口腔正畸技术的进步,部分成年人甚至中老年人也加入正畸治疗的行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前方牵引结合快速扩弓治疗骨性前牙反的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6月-2012年5月本院正畸科收治的上颌发育不足引起的骨性Ⅲ类错患者18例,其中男8例,女10例;年龄8.5~13.5岁,平均10.3岁。治疗前、中、后分别拍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由ClassⅢ矫正为ClassⅠ类,牵引结束上颌骨A点平均移动2.03 mm(P0.001)。SNA平均前移0.92度(P0.01),上切牙向前移动平均2.75 mm(P0.001),上切牙至SN角度平均改变5.01度(P0.01)。ClassⅢ关系有复发趋势,可能是下颌生长导致。结论:ClassⅢ错接近于4~5 mm的反覆盖或者更小比较接近成功矫治的范围。研究结果表明,牙齿和骨骼的改变是均等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反覆盖大于5 mm就成为禁忌证。上颌骨前移的效果基本稳定,ClassⅢ的复发趋势主要是由于下颌骨进一步生长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