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5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氟尿嘧啶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5-氟尿嘧啶(5-FU)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急性胰腺炎的预防作用。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5-FU组)80例和B组(对照组)80例。A组所用造影剂含有5-FU(76%泛影葡胺20 ml+0.25%5-FU生理盐水30 ml),B组所用造影剂不含5-FU(76%泛影葡胺20 ml+生理盐水30 ml),术前、术后6 h及24 h检测血清淀粉酶。结果:A组有9例(11.25%)和B组有45例(56.25%)发生高淀粉酶血症,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A组有2例(2.50%)和B组有8例(10.00%)发生急性胰腺炎,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5-FU加入造影剂中能有效地预防ERCP术后因胰管显影所至的高淀粉酶血症及急性胰腺炎。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蜈蚣提取液对大鼠胰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9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将二甲基苯并蒽(DMBA)直接置入到大鼠胰腺被膜下胰腺实质内,建立胰腺癌模型。A组每周灌服蜈蚣提取液一次,连续灌服5个月;B组每周腹腔注射曲古霉素(TSA)一次,连续5个月;C组不做干预饲养5个月,观察三组sD大鼠胰腺肿瘤的发生及生长情况,并进行)(2及秩和检验分析。结果A组与B组比较胰腺肿瘤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1%vs25.0%,P〉0.9),A组、B组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1%、25.0%vs51.7%,P〈0.05);A组与B组的肿瘤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B两组分别与C组的肿瘤大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蜈蚣提取液能抑制SD大鼠胰腺癌的发生和生长。  相似文献   
43.
microRNA(mi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RNA,它参与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中多个通路的调控。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预后较差。研究表明,miR-122在HCC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抑制作用,它可能成为新的HCC诊断和预后的重要生物标记以及治疗靶点。笔者就miR-122与HCC的关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4.
草乌属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劳累等骨关节疼痛或肌肉疲乏。常因泡制不当或用量过大或用法不当等原因 ,造成中毒 ,导致严重心律失常 ,危及生命。 1996年~ 1999年共收治 34例急性草乌中毒患者 ,其中 17例出现严重心律失常。现将抢救情况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7例中男性 14例 ,女性 3例 ,年龄 2 1~ 65岁 ,2 1~ 4 5岁 13例 ,4 6~ 65岁 4例。 12例系因服用生草乌 50g ,浸泡 2 0 0 0ml白酒 (浸泡时间 1~ 2个月 ) ,服用量约 50~ 150ml;3例系因服用生草乌粉 2~3g冲蛋 ,2例系因草…  相似文献   
45.
46.
[目的]研究慢性肝病及肝癌组织中Bcl-2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对20例慢性肝病[7例慢性迁延性肝炎(CPH),8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5例肝炎后肝硬化(LC)]和39例原发性肝癌(肝细胞肝癌34例,胆管细胞性肝癌5例)组织中Bcl-2蛋白进行ABC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正常肝组织中Bcl-2蛋白表达为阴性,慢性肝病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10%,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3.5%,且Bcl-2蛋白表达与肝癌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有关.[结论]Bcl-2蛋白在肝癌组织中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可能与肝癌的发生有关,并对肝癌恶性程度及预后判断可能有意义.  相似文献   
47.
目的将二甲基苯并蒽(DMBA)置入SD大鼠胰腺内建立胰腺癌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胰腺导管癌和非癌胰腺组织IL-8,MCP-1,MIP-1α mRNA的表达及其与肥大细胞(mast cell,MC)计数的关系。方法SD大鼠90只,随机分成3组,即DMBA组、TSA干预组和对照组,喂养3~5月处死,观察胰腺癌发生情况;常规石蜡切片行胰腺癌和非癌胰腺组织3种mRNA原位杂交染色及MC免疫组化染色。结果①模型组(A组)3~5月癌症发生率为48.7%(18/37)。B组3~5月癌症发生率为33.3%(12/36)。A组肿块直径明显大于B组(P=0.022),A组和B组纤维肉瘤均发生胰腺外转移。部分A和B组非癌胰腺组织可看到中~重度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胰腺外主要脏器未见肿瘤发生及其他病变。②除B组胰腺导管癌MCP-1 mRNA阳性率与非癌组织无统计学差异外,A组和B组胰腺导管癌3种mRNA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明显高于非癌组织(P〈0.01),C组均呈阴性表达;A组胰腺导管癌3种mRNA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均明显高于B组(P〈0.05)。③A组和B组胰腺导管癌MC计数明显高于非癌组织和C组(P〈0.05);A组胰腺导管癌MC计数明显高于B组(P〈0.05);A和B组中3~4月组胰腺导管癌MC计数明显低于5月组(P〈0.01)。④3种化学趋化因子mRNA阳性胰腺癌MC计数明显高于阴性者(P〈0.05),其评分值与MC计数呈密切正相关(rIL-8=0.42,rMCP-1=0.48,rMIP-1α=0.55,P值均〈0.05)。结论较大剂量DMBA置入胰实质内可在短期获得较高的SD大鼠胰腺癌发生率,TSA能抑制胰腺癌发生和生长,其作用可能与抑制化学趋化因子的表达和MC浸润有关;3种化学趋化因子和MC可能与胰腺癌发生发展有较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8.
原发性肝癌伴胆管癌栓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伴胆管癌栓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8年间收治的 2 1例原发性肝癌伴胆管癌栓的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表现为肝癌及梗阻性黄疸症状 ;术前正确诊断率76.2 %,B超 ,CT ,MRI ,ERCP和PTC的正确诊断率分别为 14 .3 %,9.5 %,14 . 3 %,71.4%和10 0 %。行肝癌切除加胆管癌栓清除术 10例 ,肝癌切除加肝外胆管切除术 5例 ,单纯胆总管切开取栓加肝动脉化疗栓塞 (TACE ) 3例 ,胆管癌栓清除加肝动脉灌注 (HIA ) 3例。术后 3年生存率 44 .4%,5年生存率 2 8.6%。结论 原发性肝癌伴胆道癌栓的诊断应选择多种检查手段 ,综合分析 ;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9.
目的 建立SD大鼠胰腺癌模型,研究胰腺癌和非癌胰腺组织中细胞周期检测点激酶1(CHK1)和polo样激酶1(PLK1)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 实验动物随机分成3组:胰腺癌模型组(A组),曲古霉素A(TSA)干预组(B组)和对照组(C组),将二甲基苯茾蒽(DMBA)直接置入胰腺实质内(A组+B组),B组每周腹腔注射TSA...  相似文献   
50.
目的 建立SD鼠胰腺癌模型并探讨其癌变过程中病理形态学改变及胰腺上皮内瘤变(PanIN)的计数和分级。方法 将二甲基苯并蒽(DMBA)置入胰实质内作为实验组(A组)及设立曲古霉素(TSA)干预组(B组),3~5个月内处死观察胰腺癌发生情况,苏木素-伊红(HE)染色镜下观察胰腺病理学变化及PanIN计数和分级。结果 A组(实验组)发癌率为48.6%(18/37),其中胰腺导管癌17例和纤维肉瘤1例;B组发癌率为33.3%(12/36),其中胰腺导管癌11例和纤维肉瘤1例;A组肿块最大径明显大于B组(P〈0.05);C组(对照组)胰腺及A、B组胰腺外主要脏器均未见肿瘤发生和无明显病理学改变。A组癌旁组织高级PanIN(HpanIN)数高于B组各时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非癌胰腺组织各时段HpanlN数高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3个月鼠胰腺HpanIN数明显低于4个月鼠和5个月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仅见1个HpanIN,均明显低于A、B组鼠(P〈0.01)。结论 DMBA置入胰实质内可在短期获得较高的SD鼠胰腺癌发生率,TSA能抑制胰腺癌的发生和生长;HPanIN可能是胰腺导管癌发生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病理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