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9篇 |
免费 | 16篇 |
国内免费 | 2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篇 |
儿科学 | 1篇 |
妇产科学 | 6篇 |
基础医学 | 10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69篇 |
内科学 | 23篇 |
皮肤病学 | 20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15篇 |
外科学 | 55篇 |
综合类 | 121篇 |
预防医学 | 46篇 |
药学 | 48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24篇 |
肿瘤学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31篇 |
2013年 | 34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33篇 |
2010年 | 21篇 |
2009年 | 30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目的探讨髋部晚期骨肉瘤手术治疗的方法及预后。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住的10例髋部晚期骨肉瘤患者,采用半骨盆截肢或扩大半骨盆截肢手术治疗,术后辅以化疗,观察术中出血、术中伤口愈合情况以及术后生存期、生存质量等情况。结果 10例中5例术中发生失血性休克,失血量3 000~7 800 mL,输血量:红细胞15~30单位,血浆800~2 000 mL,伤口Ⅰ期愈合7例,伤口Ⅱ期清创、负压封闭引流后愈合3例。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半年均能扶拐行走,生活能自理,随访2年后死亡4例,死亡原因均为局部复发和肺转移全身衰竭死亡。6例至随访结束仍健在,其中3例肺转移带瘤生存,3例无瘤生存。结论髋部晚期骨肉瘤多见于贫困家庭,多因经济原因耽误治疗,半盆截肢或扩大半盆截肢后综合治疗可提高其生存质量及生存期,对晚期患者也应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42.
目的 分析40~60岁肢体骨肉瘤病人的临床治疗疗效,总结预后相关因素并探讨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15年10月国内7家骨肉瘤治疗中心收治的确诊为肢体骨肉瘤的62例病人的资料,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范围限定在40~60岁,平均年龄为50.4岁;收集病人一般情况、发病部位、术前穿刺、化疗情况、手术方式、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等。以上述因素为变量指标,应用Kaplan-meier法测算生存率,研究这些因素与3年、5年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62例肢体骨肉瘤病人中发病于膝关节周围者50例,约占80.6%。62例病人均得到随访,随访12~11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43个月;3年和5年总生存率为80.6%、56.5%;3年和5年无瘤生存率为41.9%、32.3%;5年总生存率:术前化疗组与未化疗组分别为51.5%、62.1%;术后化疗组与未化疗组分别为52.1%、71.4%;术前术后均化疗组与均未化疗组为51.6%,61.3%;保肢手术组和截肢手术组分别为57.1%、53.8%。术后无复发转移、单纯复发、肺转移、多发转移的病人3年生存率分别为89.7%、78.6%、50.0%、73.3%。结论 40~60岁肢体骨肉瘤病人,膝关节周围发病率高于年轻病人,且预后较差,其预后与术前穿刺明确诊断、术后复发转移情况密切相关,其临床治疗应当建立在充分切除肿瘤的基础之上,严格遵照Enneking外科分期,降低肿瘤的复发转移率,以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3.
目的观察导航下飞秒激光制作弓形切口矫正角膜散光的效果。方法本研究纳入2016年1至4月在我院住院的21例(29只眼)角膜散光在0.5-3.0D之间的白内障患者。术前应用verion导航系统规划一对弓形切口的位置、深度、弧度、直径,术中在导航下完成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弓形切口制作,分别于术后1 d、3 m观察视力,术后3 m观察角膜散光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3 m裸眼视力(UCVA)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预期残余散光与实际残余散光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飞秒激光导航下弓形切口矫正角膜中低度散光安全、精准、有效。 相似文献
144.
目的 观察曲美他嗪(TMZ)对重症肺炎大鼠的肺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45只SD雄性大鼠中,取35只大鼠复制重症肺炎模型,死亡5只,30只模型大鼠随机分为重症肺炎(SP)组、TMZ组、TMZ联合磷脂酸(PA)[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激活剂]组,每组10只;余10只仅注射无菌生理盐水,设为对照组。TMZ组灌胃TMZ生理盐水溶液5 mL,剂量20 mg/kg,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 mL;TMZ联合PA组灌胃TMZ生理盐水溶液5 mL,剂量20 mg/kg,尾静脉注射PA生理盐水溶液1 mL,剂量1 mg/kg;对照组、SP组分别灌胃、尾静脉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4组大鼠均1次/d,连续干预6 d。检测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肺功能指标、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蛋白激酶B(Akt)、p-Akt、mTOR、p-mTOR蛋白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SP组、TMZ组、TMZ联合PA组Th17/Treg、BALF中IL-1β水平、肺容积变换量、静息通气量、肺组织p-Akt/Akt比较,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比较,SP组外周血Th17/Treg、BALF中IL-1β水平、肺组织p-Akt/Akt升高(P <0.05),肺容积变换量、静息通气量减少(P <0.05);与SP组比较,TMZ组外周血Th17/Treg、BALF中IL-1β水平、肺组织p-Akt/Akt降低(P <0.05),肺容积变换量、静息通气量增加(P <0.05);与TMZ组比较,TMZ联合PA组外周血Th17/Treg降低(P <0.05),BALF中IL-1β水平、肺组织p-Akt/Akt升高(P <0.05),肺容积变换量、静息通气量减少(P <0.05)。结论 TMZ可改善重症肺炎大鼠肺功能及Th17/Treg平衡,减轻肺部炎症反应及病理变化,其作用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5.
目的 观察比较右美托咪定(Dex)复合低浓度罗派卡因(Rop)股神经阻滞对前交叉韧带重建(ACLR)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肌力的影响。方法 全身麻醉下行ACLR患者6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n=30)和对照组(B组,n=30)。A组以0.125% Rop 20ml+Dex 25μg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B组以0.25% Rop 20ml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分别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徒手肌力法评估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4、8、12、18、24h)疼痛程度及股四头肌肌力。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镇痛药补救情况,恶心、呕吐、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VAS评分:术后4、8、24h相似(P>0.05),术后12、18h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追加镇痛药患者两组例数相似(P>0.05),A组追加镇痛药用量低于B组(P<0.05)。术后4、12、18、24h两组肌力相似(P>0.05),术后8h观察组患者股四头肌肌力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恶心、呕吐3例,对照组5例,观察组心动过缓2例。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能减少局部麻醉药术后镇痛浓度。与单纯Rop比较,Dex复合低浓度Rop股神经阻滞,能为ACLR患者提供相似的镇痛,作用时间更长,且对股四头肌肌力影响小。 相似文献
146.
地震后危重多发伤患者野外条件下的救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突发灾难后危重多发伤患者在野外条件下的救治方案.方法和结果:患者女性,53岁,因"地震中骨盆砸伤、大量血尿"入院,呼吸困难.全腹压痛,褥疮.便携式B超示腹腔积液,左胸腔积液.膀胱破裂.便携式血气分析仪提示"严重贫血 低氧血症 低钾 酸中毒".术前行左胸腔穿刺,膀胱穿刺引流.剖腹探查见直肠破裂(穿孔),遂行Harttman手术加膀胱造瘘术和抗感染治疗.术后第18日基本恢复.结论:术者具有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充分发挥便携式设备的作用、依靠具有地理优势的当地医院、积极抗感染是艰苦环境下救治危重多发伤患者的成功因素. 相似文献
147.
148.
患者女,77岁。因发现左乳无痛性肿块半月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双乳外观可,皮肤无红肿、破溃,未见橘皮样改变、卫星结节,表面静脉无曲张,双侧乳头无内陷、偏斜、溢液。左乳头外侧可触及约3.0 cm ×3.5 cm 大小肿块,质硬,界尚清,活动度尚可。右乳未触及明显肿块。双侧腋窝及双侧锁骨上下区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乳腺M RI动态增强表现:双乳大小、形态可,双乳由不均质的纤维腺体及脂肪成分构成,增强后双乳腺体背景轻度强化,内可见小结节状、条状异常强化灶。左乳导管扩张,左乳外侧偏下部见异常强化肿块影,大小约3.0 cm ×3.0cm×4.0cm ,病灶平扫呈高信号(考虑内部积血)为主,内见结节状、乳头状及条状等信号实性成分,增强后实性成分显著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以“流出型”为主,局部呈“平台型”,病灶与扩张导管关系密切,局部分界欠清。左腋下见多个肿大淋巴结显示,增强后内部强化不均匀。右腋下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显示。M RI诊断:左乳占位并导管扩张,左腋下淋巴结肿大,拟BI‐RADS 4C类,考虑导管内乳头状瘤恶变或囊内乳头状癌伴腋下淋巴结转移,见图1。予以手术切除,术中所见:肿块位于左乳外侧,约4.0 cm ×3.0 cm大小,囊实性,边界不清,周围组织间乳腺导管扩张,未侵及胸大肌筋膜,完整切除肿块。病理学检查:左乳肿物长径约3.5 cm ,切面见囊腔,内壁大部分光滑,部分区紧临囊壁触及一质硬区,体积2.0 cm×1.5 cm×1.0 cm ,切面灰白质脆,其余组织切面灰白质韧,颗粒感。腋窝脂肪组织内检出淋巴结17枚,长径约0.5~2.2 cm ,大者切面灰白质脆。病理诊断:左侧乳腺神经内分泌癌,并少量导管原位癌结构,ER90%(强),PR90%(强),Her‐2‐,P53约15%(弱),CgA‐,E‐cadherin+(膜),P120+(膜),肌上皮P63+,calpo nin+,T O‐POII‐,Ki‐67增殖指数约10%。腋窝淋巴结内查见转移癌(3/17),见图2。 相似文献
149.
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验证大黄灵仙胶囊降低保胆取石术后复发率的影响作用,探讨大黄灵仙胶囊预防胆结石复发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胆石症豚鼠模型,模拟结石形成过程,给豚鼠喂养脂餐,比较各组胆囊结石形成率,病理切片观察胆囊炎症情况,利用免疫组化检测各组豚鼠肝组织中胆固醇7a-羟化酶(CYP7A)表达的情况。将接受保胆取石手术患者分组,定期随访术后情况,B超检测胆囊壁厚度、有无胆囊结石复发及胆泥形成情况、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服用大黄灵仙胶囊组豚鼠成石率12.50%,明显低于对照组55.00%,解剖发现服用大黄灵仙胶囊组豚鼠的胆囊黏膜炎症明显轻于未服药物组。检测发现,大黄灵仙胶囊组肝组织中CYP7A阳性表达率为(67.5±5.87)%,高于未服药物组(31.8±4.59)%。大黄灵仙胶囊组的保胆取石术后患者随访1年后,结石复发率明显低于未服药组,症状及胆囊炎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未服药组。结论大黄灵仙胶囊具有较好的预防结石形成作用,其主要机制可能为抑制胆囊黏膜炎症及上调肝组织中CYP7A;同时在临床实验中,B超的随访提示胆囊收缩功能较术前有所改善,二者表明,保胆取石术后病人中,大黄灵仙胶囊可能有提高胆石症手术的疗效,降低胆石症术后残石率及复发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0.
目的研究全程吸入七氟烷麻醉对婴幼儿心脏手术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血浆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的影响,探讨七氟烷全程吸入麻醉方法在婴幼儿心脏手术应用的可行性及其对心肌保护的效应。方法择期行心脏手术的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七氟烷吸入麻醉组(S组,n=30)及静脉麻醉组(V组,n=30),分别在术中实施七氟烷或氯胺酮-芬太尼麻醉,以脑电双频指数判定麻醉深度。观察术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分别于围术期多时点采取中心静脉血,测定血清cTnI、CK、CKMB的水平。记录两组转机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开放至复跳时间、自动复跳或电击复跳情况以及术后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和在ICU滞留时间。结果两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在诱导后、切皮、停机及术毕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cTnI在体外循环开始后均不同程度升高,S组升高值较V组低,在CPB后各时点的差异显著(P0.01)。CK、CKMB明显高于转流前,S组的变化值均较V组小(P0.01)。两组心脏自动复跳率、窦性心率恢复率、电除颤率、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和在ICU滞留时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全程吸入七氟烷麻醉应用于婴幼儿心脏手术是可行的,同时在婴幼儿心脏手术围术期,可以降低血浆cTnI、CK及CKMB水平,对患儿心肌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