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0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8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6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2篇
  2019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放射性脑坏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2例放射性脑坏死,均经病理报告证实,并讨论了放射性脑坏死的分类及临床主要表现。作者提出放射性脑坏死的诊断标准是:(1)放射治疗和放射治疗剂量过大的病史;(2)局灶症状和体征与放疗野设置部位相一致,伴有颅内  相似文献   
42.
大脑深部静脉的显微外科解剖与松果体区手术入路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从形态学角度分析大脑深部的静脉与松果体区手术入路的关系。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7例成人脑标本的大脑深部静脉进行观察。结果:大脑内静脉位于松果体外上方占61.7%,其间距为3.0±1.3mm;基底静脉位于松果体外下方占58.8%,其间距为4.4±1.3mn1;所有大脑大静脉均位于松果体后上方,其起点位于松果体后上方占47.5%、后方占21.0%。大脑大静脉的起点与松果体之间的距离为6.6±3.2mm。结论:经幕下小腋上入路途径对大脑深部静脉损伤最小。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颅底新手术入路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方法 对49例颅底病变分别行一侧额下经眶入路、眶-翼点入路、额颞眶-颧弓入路和经全岩骨幕上幕下联合入路手术。结果 病变全切除28例,次全切除15例,大部切除6例。术后死亡2例,严重并发症2例,余恢复良好。随访3~24个月,无复发。结论 与传统手术入路相比较,新手术入路具有显露广泛,到达颅底病变距离短,操作空间大,脑组织牵拉轻,出血少、肿瘤全切除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44.
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3例体会李志强王卫红李长元李汉杰采用冠状开颅前纵裂入路直接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3例,效果良好。1病例资料例1,女,32岁。因发作性头痛呕吐,昏迷8个月及右眼失明3个月于1995年3月入院。每次均在劳动时发病。明确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脑挫裂伤的CT分型。方法分析126例脑挫裂伤的临床和CT表现。结果Ⅰ型:CT表现为局限性低密度,系局限性水肿所致;Ⅱ型:CT表现为局限性混杂密度,系局限性出血和水肿并存;Ⅲ型;CT表现为局限性高密度.以局限性出血为主;Ⅳ型:CT表现为弥漫性密度,兼有脑室脑池变窄或闭塞,系弥漫性脑肿胀所致;Ⅴ型:CT表现为广泛性混杂密度,可有脑室脑池闭塞和[或]多发性颅内小血肿,系广泛性脑控裂伤所致。结论各型脑挫裂伤的治疗和其预后判定二应重视受伤部位的脑功能状态及其脑挫裂伤CT分型。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X-刀治疗颅内疾患之特点与疗效评价。方法 总结26例X-刀治疗计划,分析X-刀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早期综合有效率88.27%,无严重并发症。结论X-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评价其确切效果需经多年的随访观察,治疗计划的优化常受到靶周神经结构的制约,有时甚至影响适应证的选择;大体积肿瘤不太适合X-刀;X-刀可作为脑胶质瘤综合治疗的一个手段。  相似文献   
47.
髓内肿瘤显微手术治疗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磁共振和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主张积极手术切除髓内肿瘤,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详细介绍了髓内肿瘤显微手术治疗工作中普遍关心的手术时机、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护、肿瘤切除技巧、脊柱稳定性以及术后是否放疗、化疗等问题。  相似文献   
48.
21例颅后窝脑膜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经手术治疗颅后窝脑膜瘤21侧,占同期颅内脑膜瘤163例的12.88%;计小脑凸面11例,小脑桥脑角7例,枕大孔区2例及横窦部1例。作者就上述部位脑膜瘤的临床表现与诊断分别作了简要的介绍与讨论。建议颅后窝脑膜瘤,特别是小脑凸面、小脑桥脑角及天幕下脑膜瘤,以其附着点结合肿瘤主体所在位置命名。文中分析了手术死亡3例的原因。  相似文献   
49.
例1,男,32岁。因“巨大脑动脉瘤伴血栓形成”行开颅瘤体切除术后7年再次出现眼球胀痛、突出、视力障碍1年于1988年10月10日入院。CT扫描提示为脑膜瘤。经股动脉插管右侧颈动脉造影见仅显示颈外动脉。左侧颈动脉造影,呈右额颞占位性征象。11月24日,全麻下右额颞开颅,术中见瘤内为血栓机化组织,予以大部切除,瘤内出血,手指暂填塞止血,分块切除瘤壁,见瘤颈宽大、壁厚,  相似文献   
50.
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原因之一,绝大多数发生于Willis环的前部。我科自1978年12月~1992年3月直接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28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