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34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42.
目的:探讨肾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组织和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醛固酮(Ald)的变化对心肌肥厚和心功能的影响,并观察Ang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心肌肥厚和心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34只SD大鼠分为缬沙坦治疗组(13只,V组),非缬沙坦治疗组(11只,NV组)和假手术组(10只,S组)。V组和NV组在左肾动脉置入内径为0·3mm的银夹(2K1C)。术后2周,V组每天给予缬沙坦30mg/kg,一次性灌胃治疗;S组和NV组每天给予相同容量的饮用水灌胃,共10周。观察各组大鼠的血压、心脏结构、心肌收缩功能、血浆和心肌中AngⅡ、Ald的变化。结果:①各组间治疗前体重、尾动脉收缩压、左室质量(LVM)、相对室壁厚度(RWT)、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中层短轴缩短率(mFS)、室壁应力(MESS)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NV组术后第10周尾动脉收缩压、RWT、LVM、LVM指数(LVMI)较S组和V组均明显增加,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V组高于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NV组的LVEF、MESS、mFS、实测mFS/预测mFS明显小于S组和V组(均P<0·05),V组和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V组和NV组大鼠血浆AngⅡ明显高于S组(均P<0·01),V组和NV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血浆Ald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组织Ald NV组与V组比较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S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2K1C大鼠可产生明确的肾素增高所致的高血压左室肥厚和心功能不全;②Ald与高血压左室肥厚和几何构型及其心力衰竭发展密切相关;③缬沙坦可抑制左室肥厚和收缩功能不全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3.
目的评价小灶肺栓塞的诊断方法,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对本院78例肺栓塞患者(其中小灶肺栓塞12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动脉血气、纤维蛋白原(nB)、B型脑钠肽(BNP)]及影象检查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小灶PE发生率为15.4%,D-二聚体〉500μg/L8例(66.7%),BNP〉194ng/ml10例(83.3%),FIB〉4g/L11例(91.6%)。结论小灶肺栓塞容易误诊,联合D-二聚体、BNP及FIB可提高微小肺栓塞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比较全髋置换手术下全身麻醉、硬膜外阻滞麻醉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的特点,为麻醉选择及术中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42例年龄大于65岁择期行全髋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气管插管静脉麻醉、B组采用连续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C组采用连续硬膜外神经阻滞复合气管插管静脉麻醉,记录切皮前、扩髓时、骨水泥灌注后、术毕动脉压(SBP、DBP)、中心静脉压(CVP)以及各时点血气参数.结果 扩髓时各组CVP比切皮前显著增加(P<0.01),硬膜外组与全身麻醉组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组相比pH明显降低(P<0.05),PaCO2明显升高(P<0.05).骨水泥灌注后各组SBP、DBP与其他时相点相比显著降低(P<0.01),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组SBP、DBP明显高于全身麻醉组和硬膜外组.结论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方式可有效抑制老年人全髋置换术操作中骨水泥灌注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并能避免扩髓时的低氧血症、二氧化碳蓄积.  相似文献   
45.
近年研究表明冠心病是免疫参与的慢性炎症反应。免疫介质CD40及其配体广泛存在于T、B淋巴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单核 /巨噬细胞、血小板及上皮细胞表面 ,二者相互作用可诱导上述细胞产生许多致炎因子 ,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转归。阻断CD40 CD40L的相互作用可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AS)的发生与发展 ,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比较去氧肾上腺素与多巴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神经介入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选择拟在全麻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冠心病患者100例,性别不限,年龄38~75岁,体重指数19~25 kg/m2,ASA分级Ⅰ~Ⅲ级,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各50例。A组患者于手术开始时(T1)至球囊植入时(T4)持续泵注去氧肾上腺素[剂量为0.4~0.8μg/(kg·min)];B组患者在此期间持续泵注多巴胺[剂量为5~15μg/(kg·min)],此期间两组患者均维持血压在基础值水平。在支架置入成功后维持在基础值水平低限,防止脑血管再通后的高灌注损伤。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及术中心律失常、ST段压低出现的情况和患者的平均尿量。结果 两组患者均维持了良好的MAP,B组患者手术开始10 min(T2)、手术开始20 min(T3)、T4各时间点HR均高于A组(P<0.05);B组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和ST段压低的比例均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平均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冠心病行神经介入治疗术中,应用去氧肾上腺素可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平稳,其疗效优于多巴胺。  相似文献   
4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的影响。方法培养的大鼠胸腹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中先加入10 ng/ml的白细胞介素-1β(IL-1β),24 h后加入不同浓度的阿托伐他汀,继续孵育48 h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MMP-1的浓度,另外,取阿托伐他汀1×10-5mmol/L浓度,分别在6、244、8 h用同样的方法测培养液上清中MMP-1的浓度。结果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1×10-7mmol/L、1×10-6mmol/L、1×10-5mmol/L),阿托伐他汀对IL-1β介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分泌MMP-1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加药组MMP-1分泌较对照组分别减少5.18%、11.78%、29.80%),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6 h、24 h、48 h),阿托伐他汀(1×10-5mmol/L)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分泌MMP-1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加药组MMP-1分泌较对照组分别减少17.66%、22.84%、29.80%),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阿托伐他汀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抑制IL-1β介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分泌MMP-1。  相似文献   
48.
目的观察缺氧预处理对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1)窒息心脏停搏组(ACA组,n=20),大鼠遭受窒息性心脏停搏1min后复苏;(2)脑缺氧预处理+窒息心脏停搏组(HP+ACA组,n=20),在窒息性心脏停搏前24 h给予大鼠1min的脑缺氧预处理4次,每次间隔5 min;(3)脑缺氧预处理组(HP组,n=20),只给予4次脑缺氧预处理。观察各组大鼠死亡率和复苏后神经功能评分(NDS),72 h后取海马CA1区组织置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情况。结果与ACA组相比,HP+ACA组死亡率显著降低(5% vs.30%,P0.01),NDS明显改善(P0.05),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明显减轻。结论脑缺氧预处理可明显减轻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缺血性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婴幼儿难治性癫痫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对54例婴幼儿难治性癫痫手术的麻醉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七氟醚、异丙酚、瑞芬太尼复合全身麻醉,持续监测心电图(ECG)、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体温及动脉血气分析,记录失血量、输血量和体温。结果术前有97.7%的患儿存在智力下降;手术时间平均为455rain;术中平均失血量为842mL,约有33%惠儿的失血量超过了总血容量。术中平均输血763mL,包括输浓缩红细胞、冰冻血浆和血小板。术中所有的患儿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体温下降,最低为32℃;无1例患儿发生围手术期死亡。结论婴幼儿难治性癫痫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大,容易出现术中低温。加强麻醉管理将有助于降低围术期患儿的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50.
目的 研究机器人导航辅助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15例短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在采用体位复位后,利用机器人导航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治疗。术前和术后采用疼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进行疗效评价,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85 min,平均失血量80 mL,平均住院时间11 d;平均随访4.6个月(3~8个月)。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获显著改善(P<0.05),且末次随访时的改善效果优于术后1周(P<0.05);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1周的椎体前缘相对高度均获显著的矫正(P<0.05),且末次随访未见明显的矫正丢失现象。所有患者术后CT扫描证实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均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无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患者出现下肢肌间静脉血栓,经抗凝治疗痊愈。结论 体位复位结合机器人导航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短节段胸腰椎骨折,可提高骨折的复位率和置钉准确性。该技术创伤小,固定可靠,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